继电器制造

搜索文档
三友联众宋朝阳:深耕小器件 实现大梦想
上海证券报· 2025-09-22 18:48
公司发展历程 - 三友联众于2008年由宋朝阳联合两位大学同学创立 主营继电器生产并自主研发自动化设备 [3] - 创业初期通过研究日本继电器设计 生产出品质接近进口品牌但价格仅为其三分之二的产品 成功打入中国小家电市场 [4] - 通过与日本DEC合作引进技术并使用其商标 获得美的空调订单 两年后美的开始采用三友自有品牌 [5] - 以"SANYOU"商标全面进入中国空调行业 产品从通用功率继电器扩展至磁保持/汽车/新能源/信号继电器及电感等领域 [6] - 2014至2021年连续8年在中国继电器领域销售额排名第二 [6] - 2021年初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7]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保持在5%以上 [7] - 研发团队从2022年末470人增长至2024年末668人 [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获得授权专利585项 其中发明专利97项 实用新型专利456项 外观设计32项 [8] - 具备触点/五金零件/塑料零件的批量生产能力 并研发了针对不同类型继电器的全自动生产线 [9] - 密切关注算力电源等新兴领域应用 进行前瞻性技术布局 [8] 市场战略与业务布局 - 重点投资汽车及新能源继电器生产线扩建 该领域为增量市场且技术要求更高 [7] - 已通过31家客户审核及光储企业导入 获得多家知名车企及光储企业合格供应商资质 [8] - 与比亚迪等头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及光储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订单逐渐提升 [8] - 自2024年起不在家电继电器领域增加新产能 该市场已处于红海状态 [8] - 在北美/韩国/德国/越南建立子公司 越南生产基地已开始投产磁保持继电器 未来将增产通用功率继电器和互感器 [9] 行业趋势与公司愿景 - 继电器生产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从大规模流水线转向定制化规模生产 [9] - 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技术服务型制造转变 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9] - 公司愿景是"树一流品质 争世界之最 创百年三友" 将通过自主研发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紧抓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光伏储能等市场机遇 [10]
三友联众产品目前暂未直接应用于芯片
格隆汇· 2025-09-12 07:35
核心业务定位 - 公司产品目前暂未直接应用于芯片 [1] - 通用功率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工控继电器及高压直流继电器为核心产品 [1] - 产品专注于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高可靠性连接、控制和保护解决方案 [1] 应用领域 - 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精密控制、能源管理及智能装备场景 [1] - 主要服务于高端智能制造领域 [1] 发展战略 - 持续关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 - 不断推进产品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1] - 积极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 [1] - 助力客户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1]
三友联众(300932.SZ)产品目前暂未直接应用于芯片
格隆汇· 2025-09-12 07:11
核心业务定位 - 公司产品目前暂未直接应用于芯片 [1] - 通用功率继电器 信号继电器 工控继电器及高压直流继电器等核心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设备 精密控制 能源管理及智能装备等场景 [1] - 为智能制造系统提供高可靠性的连接 控制和保护解决方案 [1] 战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关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1] - 不断推进产品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1] - 积极把握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市场机遇 [1] - 助力客户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1]
美硕科技:8月27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8 17:45
公司治理 - 第四届第二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7日以现场及通讯方式召开 [1] - 会议审议《2025年半年度报告》及其摘要等文件 [1] 业务构成 - 2024年营业收入中继电器占比91.31% [1] - 流体电磁阀业务占比7.37% [1] - 其他业务收入占比1.33% [1]
2025年中国干簧继电器行业结构、发展历程、市场规模、企业格局及未来趋势:下游领域应用需求大,干簧继电器市场规模达30亿元[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3 03:32
干簧继电器行业概述 - 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具有密封触点的电磁式断电器,可反映电压、电流、功率及电流极性等信号,广泛应用于检测、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 [3] - 按用途可分为控制型和信号型干簧继电器,按极数可分为单切换和双切换干簧继电器 [3] - 结构由干式舌簧片与励磁线圈组成,触点密封在充有惰性气体的干簧管中,具有体积小、响应快(0.5-2ms)、寿命长(可达10^7次)等特点 [5][7] 市场规模与增长 - 中国干簧继电器市场规模从2021年18.99亿元增长至2024年25.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9.87% [18] - 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36亿元 [18] - 汽车电子行业市场规模从2017年5402.2亿元增长至2024年121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1% [15]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包括铁镍合金、玻璃管、贵金属(金/铑/钯)、励磁线圈、环氧树脂等 [12] - 中游为研发制造环节,下游应用覆盖安全报警、通信设备、自动化控制、电力系统、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领域 [12] - 环氧树脂作为关键材料,2024年中国产量达147万吨,同比增长2.08% [14] 竞争格局与企业分析 - 早期由斯丹麦德电子、艾礼富电子等国际巨头主导,近年国内企业技术逐步突破 [20] - 代表企业包括国力股份(2024年电子真空器件收入7.78亿元,+15.43%)、麦格泰克电子、米高莱电子等 [21][22][24] - 国力股份高压继电器产品采用真空介质设计,具备射频屏蔽、低接触电阻等技术特点 [22] 技术发展趋势 - 高性能方向:优化材料(铂铱合金触点)、改进封装工艺,提升耐环境性和机械寿命(目标数十亿次) [26] - 小型化方向:采用MEMS工艺和SMD封装技术,适应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需求 [27][28] - 低功耗方向:通过磁路优化和自保持技术,满足新能源车、光伏储能等领域需求 [29] 应用领域拓展 - 汽车电子领域:应用于电动车窗控制、安全系统、车灯控制等,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 [15] - 工业自动化领域:在ATE设备中替代电磁继电器,降低维护成本 [14] - 新兴领域: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创造新需求 [18]
三友联众(300932) - 2025年5月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07 13:58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 年营业总收入 21.68 亿元,同比增长 18.07%;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6332.06 万元,同比增长 36.48% [5] - 2025 年一季度营业总收入 5.34 亿元,同比增长 14.3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1044.78 万元,同比增长 48.03% [5] - 2024 年海外收入 5.14 亿元,同比增长 29%,海外收入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海外销售毛利率 27%高于公司综合毛利率,海外销售占比从 2023 年的 21.57%提升到 2024 年的 23.7% [8] 业务项目进展 - 青县择明新建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总建筑面积 12.9 万平方米,进入装修、收尾工作,预计 2025 年完成搬迁并逐步投产 [2] - 东莞塘厦智能制造总部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11.6 万平方米,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完成厂房、宿舍楼基础建设,预计 2026 年底投入使用 [2] 应对策略 - 应对原材料波动,通过规模化效应分摊成本,推行成本下降与品质改善活动,优化供应链管理,部分产品调价,优化订单结构,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3] 产品研发情况 - 2024 年重点研发通用功率继电器、磁保持继电器等产品,磁保持继电器新品研发向新型应用和新技术创新方向开展,申请专利 7 项,其中发明专利 1 项,研发大开距高负载磁保持继电器以满足国家电网标准,提升智能电表板块销售份额 [5] - 研发费用 52%投向新能源汽车继电器,相关产品认证按计划进行,逐渐形成规模收入 [14] - 2024 年研发投入主要在新能源领域及部分孵化板块 [15] 市场拓展与战略规划 - 海外市场现阶段聚焦通用及电力板块产品,未来深化通用功率继电器、互感器、磁保持继电器、新能源继电器等产品海外布局,引进高端人才,加快新兴市场销售布局 [8] - 未来三年发展战略:做强做大优势领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并多元化发展;境外成立销售或生产基地,拓展全球市场;强化智能装备能力,探索智能制造;打造产业纵向一体化 [11][12] - 加大现有北美、韩国、德国销售子公司资源投入,依托越南工厂构建跨境供应体系 [10] 行业情况 - 2024 年全球电磁继电器市场规模约 534.3 亿元,同比增长 3.2%,需求量约 113.5 亿只,同比增长 3.9%;中国电磁继电器行业销售额约 365.0 亿元,销量约 94.5 亿只,分别同比增长 2.7%和 5.3% [13] - 继电器发展取决于下游行业需求,传统下游市场稳定增长,新兴产业为其开辟新市场,公司看好行业前景 [14] 其他情况 - 公司业务在关税重区涉足少,关税战对海外业务影响小,海外业务基本面稳健 [1][2] - 2024 年产能利用率为 78%,较 2023 年下降 5 个百分点 [6] - 公司 2024 年营收增长驱动因素:市场需求扩张带动存量业务增长,新项目孵化贡献增量,海外战略成效显现 [6] - 净利润增长原因:市场需求扩张、新项目孵化、海外战略成效,未来下游市场发展将持续带动继电器需求增长 [7][9] - 散件事业部目前自供率约 60%,未来要达到 70%左右 [14] - 公司产品优势在于研发与技术创新、生产制造、性价比和质量等方面,连续八年入选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继电器领域销售额连续八年排名第二;劣势在于产品板块和精益制造水平有待提升 [15] - 2024 年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由通用功率继电器和磁保持继电器推动 [16] - 公司在北美成立销售子公司,在越南成立生产基地,目前北美暂无生产基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