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可再生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上证观察家 |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
上海证券报· 2025-08-25 04:04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市场建设 - 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共同大市场是打造经济增长"蓝色引擎"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同选择 [1][2] - 蓝色经济一体化将打破合作壁垒 形成自由贸易网络 极大释放区域经济增长潜力 [3] - 中国与东盟需推动经贸合作由"陆地"向"海洋"拓展 尽快形成一体化合作框架 [5] 蓝色经济市场规模与潜力 - 东盟国家约30%的GDP来自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对GDP贡献率约8% [4]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4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 [4] - 2020-2050年若在蓝色经济领域投资2-3.7万亿美元 可带来8.2-22.8万亿美元净收益 投资回报率达450%-615% [4] - 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东盟自2020年起连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5] -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年间增长16.8倍 但海洋领域合作存在碎片化问题 [5] 海洋产业合作具体领域 海洋旅游 - 预计2028年全球邮轮旅游市场恢复5%年增长率 亚洲市场增速更显著 [6] - 2030年中国邮轮旅游市场规模预计达1400万人次 若30%引入东盟市场将带来近500亿元旅游收入 [6] - 建立岛屿旅游经济共同体 推动客源共享 邮轮航线联合营销和人员免签 [6] - 合作开发"一程多站式"国际邮轮航线和跨境旅游合作区 [7] - 推动海洋旅游市场跨境标准统一 规则统一和管理协同 [7] 海洋渔业 - 东盟对中国的海产品出口额占其总出口额的25% [8] - 中国与东盟海域水产养殖占全球80% 渔业捕捞占全球60% [5] - 实现海关监管标准互认 实施海产品6小时快速通关机制 [9] - 支持设立跨境渔业加工园区 优化海产品加工增值累计规则 [9] - 共同放宽渔业市场准入 深化渔业技术合作 [9] 可再生能源 - 2000-2020年中国对东盟可再生能源项目公共投资占东盟所收外国公共投资的60% [10] - 2023年中国海上风电规模占全球47% [10] - 开发海上风电场与海洋渔业兼容的"上风下渔"示范工程 [11] - 合作缩短海上风电设备"零关税"过渡期 扩大市场开放 [11] - 建立中国-东盟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 攻克热带海洋环境技术瓶颈 [12] - 探索建立统一海上风电交易市场 发行双币种可转换绿色债券 [12]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 未来10年全球海洋新兴产业有望实现107%增长幅度 [13] - 南海可药用海洋生物达1000余种 [13] - 合作建立海洋创新实验室和生物信息资源公共平台 [13] - 支持设立海洋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飞地和创新成果应用示范区 [13] - 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标准与程序互认 合作制定区域性质量标准 [13] 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 海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2023年全球前20大港口中东盟仅有2个 中国有76个港口可停靠超1.4万标准箱大型船舶 [15] - 加大中国对东盟欠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援助 合作开展港口建设与改造升级 [15] - 建立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组建区域港口联盟 [15] - 共同开发"海关跨境合作平台" 实现检验检疫等信息互认共享 [15] 经贸规则覆盖 - 推动RCEP规则向海洋领域全覆盖 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16] - 探索对符合可持续标准的水产品进一步降低关税 合作建立可追溯体系 [16] - 进一步开放海运服务市场包括集装箱运输 散货运输和港口作业等领域 [16] - 缩减海洋可再生能源 深远海养殖等新兴产业的负面清单 [16] - 设立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基金 支持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17] 生态资源保护合作 - 合作建立南海海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 [18] - 开展无争议区块油气资源开发合作 联合开展深海油气资源勘探 [18] - 探索开展以维护航道安全为目标的海警合作和共同防务 [18] 海南自由贸易港枢纽作用 - 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政策 鼓励东盟企业围绕海产品加工在海南投资设厂 [19] - 通过共建港口联盟 共同制定豁免查验商品目录加强与东盟国家港口对接 [19] - 在洋浦设立面向东盟的"离岸仓" 推进统仓统配模式 [19] - 设立中国-东盟海洋博览会 打造贸易文化领域交流合作平台 [19]
中国海大史宏达:深耕海洋能技术,为国家能源战略注蓝色动力
齐鲁晚报· 2025-07-03 04:37
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 - 团队自2008年起专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实现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 - 突破"宽谱俘能 高效转换 稳定供电"等关键技术瓶颈 研制出适应中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 [4] - 建成中国首座600kW海洋能多能互补独立电站 满足300多户居民部分生活用电及海水养殖需求 [5] 商业化应用与经济效益 - 与数十家企业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多样化应用场景 加速波浪能商业化进程 [4] - 技术应用于海上通信 海岛民生等领域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亿元 [4] - 正在建设"海洋能海上综合测试场" 打造国家级实海况测试平台 [5] 关键技术突破案例 - 2014年成功投放自主研发"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 解决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 大浪易损坏"问题 [4] - 提出"海能海用 就地取能 多能互补 独立供电"理念 2012年启动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建设 [4] 未来发展方向 - 技术将向大型规模化与小型专精化发展 支撑远海岛礁供电 深海养殖等场景 [5] - 可与风能 太阳能耦合提升能效 保障海洋浮标等设备供电 [5]
协同创新为海洋产业蓄能
经济日报· 2025-06-19 22:12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数据 - 一季度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交付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14.3%,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4.2% [1]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海洋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 [1]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构成 - 产业涵盖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工程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新材料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深海战略资源开发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 [1] - 中国船舶集团重点培育风、光、氢、储和LNG装备为核心的清洁能源装备产业 [1] - 上海发展高技术船舶设计建造、邮轮生产及配套服务产业 [1] 科研与技术突破 -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大集团联合构建最完整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鉴定出7564个物种水平基因组,其中89.4%为新物种 [1] 产业发展瓶颈与对策 - 产业规模仍较小,占主要海洋产业比重不高 [2] - 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金融支持,建立多元化资本投资渠道 [2] - 建设产业基地及园区,培育科技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 -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产学研创新机制 [2] 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向 - 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推进兆瓦级潮流能和波浪能应用,突破温差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 [2] - 攻关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挖掘宏生物培养、功能预测、高效分离与制备等关键领域 [2] 海洋能源保障措施 - 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深水油气田建设 [3] - 推进海上风电、潮汐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 [3] - 布局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示范项目,完善能源输送、存储与调度基础设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