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催化剂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科莱恩为SYPOX供应定制型催化剂
中国化工报· 2025-09-19 02:34
公司动态 - 科莱恩与SYPOX达成供应协议 为全球最大电加热蒸汽甲烷重整装置(e-SMR)生产并交付催化剂[1] - 科莱恩定制催化剂技术将碳排放量降低高达40%[1] - 该项目计划于2026年投入运营 将利用10兆瓦可再生电力 日产约150吨合成气[1] 技术突破 - SYPOX转化炉在反应器内部直接实现化学转化过程电气化 使系统体积减小近百倍[1] - 该技术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 极大简化装置运行[1] - 技术设计灵活 可同时满足小型模块化应用和大型工业装置需求[1] 行业影响 - 传统蒸汽甲烷重整(SMR)工艺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供热 能耗较高且排放量大[1] - 电加热蒸汽甲烷重整装置为全球首个10兆瓦级同类装置 将成为规模最大并首个投入商业运营的装置[1] - 该项目融合SYPOX先进电加热转化炉技术与科莱恩催化剂专业知识 实现大幅降低碳排放生产合成气[1]
中触媒业绩说明会:上半年销售给巴斯夫的移动源脱硝分子筛订单数量稳定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8-21 07:11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61亿元 同比增长16.46% [1] - 净利润1.27亿元 同比增长31.52% [1] - 基本每股收益0.72元 [1] 核心业务表现 - 移动源脱硝分子筛订单对巴斯夫销售稳定增长 [1] - 钛硅系列环氧丙烷催化剂实现销量突破且新客户开发提升订单量 [1] - 吡啶催化剂产品销量较去年同期增多 [1] 技术优势与市场地位 - HPPO工艺催化剂具备高选择性、高活性及长寿命特性 [2] - 公司是国内少数能提供HPPO法环氧丙烷全流程工艺解决方案的企业 [2] - 技术已在国内主要生产装置实现商业化应用 [2] 战略布局 - 深化与全球客户的战略协同以拓展核心业务市场份额 [1] - 布局半导体、光伏领域的高纯硅铝材料研发以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1] - 积极考察上下游优质企业并适时推进资本运作 [2] 产品应用领域 - 环氧丙烷催化剂下游覆盖聚氨酯、丙二醇等产品 [2] - 终端应用涵盖家具、家电、汽车、涂料等行业 [2]
上海漂雅催化剂有限公司成立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搜狐财经· 2025-08-15 21:46
公司基本信息 - 上海漂雅催化剂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1] - 法定代表人为邓锦红 [1] - 注册资本为100万元人民币 [1] 经营范围 - 新型催化材料及助剂销售 [1] - 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 [1] - 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 [1] - 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 [1] - 机械设备、仪器仪表、金属制品、煤炭及制品销售 [1] - 通讯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零售 [1] -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电子产品销售 [1] - 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 [1] - 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 [1] - 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与研发 [1] -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维修 [1] - 信息咨询服务(不含许可类信息咨询服务) [1] - 工业工程设计服务 [1] - 计算机系统服务与信息系统集成服务 [1] - 货物进出口与技术进出口 [1]
中触媒20250811
2025-08-11 14:06
公司概况 - 公司名称:中储股份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 52%至1 27亿元 扣非净利润增长33 41%至1 23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增至0 72元[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 61亿元 同比增长16 46% 特种分子筛及催化剂系列产品占主营收入89 46% 金属催化剂占6 28%[3] 核心业务表现 **移动源脱销分子筛业务** - 2025年上半年累计发货1 395吨 预计全年达成2 400吨目标 未来有望增至3 000吨以上[2] - 该业务占比约75% 毛利率46 9% 产品价格约19万~19 2万元 吨(不含税)[3][10] - 与巴斯夫合作的新牌号B736适用于欧七标准 由中储煤独家生产 具有成本优势[2][5] - 2027年产量目标3 000吨以上 亚太地区销售必须通过中储煤进行[7][8] **环氧丙烷催化剂**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近100吨 预计全年达200~300吨 价格50万~60万元 吨 毛利率与移动源产品相当[3][16] - 卫星石化2024年开始逐步使用 2026年将大幅更换[19] **金属催化剂** - 2025年销量同比增加150吨 价格20万~30万元 吨 毛利率25%~35%[22] - 甲醇制甲醛市场容量1 500~2 000吨 年 目前销售不足100吨[22] **紫内酰胺催化剂** - 价格15万~18万元 吨 年用量约400吨 2025年有望达500吨 毛利率近30%[23][24] 研发与专利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2 343 51万元 同比增长11 43%[4] - 截至报告期末 拥有专利241项(国内发明专利191项 国际专利3项 实用新型专利47项)[4] - 重点推进高纯氧化铝 高纯氧化硅产业链及固定源脱销催化剂等项目研发[4] 高纯材料业务进展 **高纯石英砂** - 采用化学合成法生产 纯度达6N5 计划2025年生产石英干锅并试用 与日本金鹤研究所合作设计工业化方案[20] - 下游应用:光伏行业石英坩埚 半导体器件[25] - 优先突破石英干锅领域 2025年底完成验证 2026年实现业绩贡献[26][27] **高纯二氧化硅** - 中试线基本完成 2025年计划销售100~200吨供试用[20] - 规划产能4 000~5 000吨 目标毛利率40%~50%[31] 与巴斯夫合作细节 - 供应牌号包括DC36和DT11等 2025年上半年发货700多吨 总销量近1 400吨[9][10] - 2023年因巴斯夫清理库存供货量下降至1 400多吨 2024年恢复至2 100吨 2025年预计增至2 400吨[11] - 中储煤成本优势显著:原材料采购成本比巴斯夫德国工厂低1 5~2倍 能源和人工成本更低[15] 其他增长点 - 2025年内部收入目标8~10亿元 净利润目标1 8~2 2亿元[30] - 新增吡啶催化剂销售100吨 贡献约2 000万元[30] - 新产品氨基己酸和催化剂可能进一步提升业绩[30] 行业与标准动态 - 欧7标准实施时间可能推迟1~2年 目前无确切时间表[21] - 现有产品符合欧6标准但品质已达欧7要求[12]
歌地催化剂携手企知道,开启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新纪元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务概况 - 公司是国内车辆发动机尾气净化催化剂主要供应商 主导产品为满足国六排放标准车辆发动机尾气净化三元催化剂 [1] - 2023年国内市占率达15.92% 2024年提升至17.81% 国内细分市场排名第三 全球排名第六 [1][4] - 产品配套上汽通用五菱 潍柴 东风 比亚迪 浙江吉利等知名整车厂 [2][4] 研发体系与技术实力 - 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9.78% 研发人员占比42.86% [2] - 建成1300平方米研发实验室和20000平方米生产基地 配备2条现代化生产线和3套自动化涂覆单元 具备年产200万升制造能力 [2] - 获评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 承担2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项上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 [3] 技术创新突破 - 甲醇燃料发动机尾气净化三元催化剂采用创新储氧材料与贵金属异质界面强相互作用梯度复合负载工艺 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 [3] - 甲醇催化剂在270℃-800℃范围内综合净化效率达95%以上 低温段甲酸生成量低于10ppm 实现氰化物零排放 [3] - GTCat-CNVI催化剂采用高目数薄壁载体和高活性组分涂层材料 实现国产替代 CO起燃温度205℃ NOx活性窗口180℃-545℃ 涂层损失仅0.6% [4] 产业链布局与战略方向 - 上游为贵金属材料和稀土元素供应商 下游涵盖车辆催化器制造商 后处理系统集成商和整车主机厂 [4] -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对贵金属依赖 推动甲醇汽车替代汽油汽车 优化下游产业结构 [4] - 签约企知道科创空间 利用其6.9亿企业信息 3.2亿产品信息和1.9亿专利数据资源拓展业务边界 [5]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大科研投入 聚焦高性能 低成本 高适应性解决方案研发 [6] - 拓展产品在新能源汽车 氢能 氨醇醚燃料等前沿领域应用场景 [6] - 推动企业向技术驱动 绿色低碳方向迈进 [6]
“尾气治理”公司要做机器人轻量化材料?实探川股“牛股”中自科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1 06:21
公司业绩与股价表现 -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2621.16万元,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70.16万元,同比下滑46.91% [1][3] - 2024年营业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35% [3] - 股价从4月9日至5月9日涨幅达60.17%,最低点13.89元/股,市值从不到20亿元升至28.52亿元 [3] - 光大证券预测2025年、2026年、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2.38亿元、3.02亿元,2027年预测值超过历史峰值2.18亿元 [3] 业务布局与核心技术 - 传统业务内燃机尾气净化催化剂占营收92.88%,涉及天然气车、柴油机/车、汽油车等 [4] - 拓展至氢燃料电池、半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能源领域,核心材料为铂金(200多元/克) [5][6] - 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已获多款发动机开发定点并批量销售,成本比国外企业低20% [7] - 碳纤维PEEK预浸料项目处于建设阶段,规划年产预浸料50万平方米、航空复合材料30吨,可应用于航空航天、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8][9] 市场地位与国产替代 - 天然气车催化剂市占率从2019年11.10%提升至2020年20.69%,天然气重卡领域市占率从30.55%提升至48.55% [7] - 外资巨头(如巴斯夫、庄信万丰)垄断环境催化剂市场,公司通过国产替代实现突围 [6][7] - 碳纤维PEEK预浸料技术同样由国外巨头掌握,公司正研发新一代复材 [9] 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合作 - 公司与四川大学深度捆绑,形成产学研体系,董事陈耀强为四川大学化工博导 [11] - 研发投入占比营收约10%,持续投入基础材料研究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