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燃油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股东博弈,岚图上市后能走多远?
搜狐财经· 2025-09-01 06:10
东风集团股份私有化方案 - 东风集团股份因汽车行业转型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股价持续走低 截至2025年7月31日收盘价为4.74港元/股 市净率仅0.24倍 市值长期低于净资产水平 基本失去港股上市平台融资能力 [2] - 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 交易分为两部分:东风集团股份将其持有的岚图股份按持股比例全部分派给股东并将岚图汽车介绍上市 同时由东风汽车集团(武汉)投资公司作为要约人吸收合并上市主体"东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 股东每持有1股东风集团股份可获得0.3552608股岚图汽车股份(对应价值约4.17港元/股)及现金对价6.68港元/股(东风公司直接持有的H股股份除外) 合计理论总价值为10.85港元/股 [2][3] 私有化对价与股东争议 - 私有化价格较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8月8日)收盘价5.97港元溢价约82% 较停牌前一个月均价4.74港元溢价高达128% [6] - 部分中小股东认为对价未充分反映新能源业务价值 争议焦点在于私有化理论总价值10.85港元较2025年6月30日每股账面净资产19.7港元存在约45%折让 相当于股东被迫接受55折出售股票 [6] - 套利空间理论值为17.9%(以8月25日复牌价8.94港元/股计算) 但面临审批风险及岚图估值未达预期风险 [7] 岚图汽车业务现状与挑战 - 岚图汽车产品结构单一 2025年上半年梦想家MPV销量37,057辆(同比增长114.6%) 占总销量66% 而岚图知音和追光销量仅7,060辆和1,853辆 分别占比12.6%和3.3% [8][9] - FREE车型定位30万元以内增程式SUV 2025年上半年销量10,158辆(占总销量18.1%) 仅为竞品理想L6同期销量96,354辆的十分之一 [9][10] - 品牌面临SUV市场竞争激烈问题 特斯拉Model Y、理想ONE、蔚来ES6等竞品已占据市场 岚图成立时间短且缺乏品牌号召力 [11] - MPV赛道为小众市场 国内MPV份额从2016年10.6%下滑至2021年5% 2024年全年销量仅107.8万辆 且面临比亚迪腾势D9、极氪002等新竞品冲击 [11] 岚图汽车估值与上市前景 - 岚图估值区间为人民币367.86亿元至418.84亿元(中位数393.35亿元) 对应每股人民币10.00元(港币10.98元)至11.38元(港币12.49元) 中位数每股人民币10.690元(港币11.735元) [7] - 岚图在MPV赛道具有竞争优势 梦想家用户净推荐值(NPS)达84.2% 2023年起稳居新能源MPV TOP2 并多次获得月度冠军 [7][8] - 公司于2025年7-8月发布"FREE+"及新款岚图知音 试图补齐产品短板 但独立上市后的竞争力仍需市场验证 [13]
武汉推动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长江日报· 2025-04-30 07:04
武汉产业倍增战略解读 - 武汉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 加快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标"51020"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不断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 打造具有武汉特色 领跑全国的产业标杆 [1] 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聚焦钢铁 传统燃油汽车两大产业去产能 石化产业"减油 增化 提质" 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 大力发展高端 短缺产品 [4] - 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 深耕芯片 智能网联汽车 生物医药 工业母机等高附加值细分赛道 加快五大优势产业强链 延链 补链 扩大规模效应 增强技术优势 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推动优势产业规模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速 [4] -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抢抓软件 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机器人等风口产业 统筹推进技术创新 规模化发展和应用场景建设 推动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 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4] 企业培育计划 - 深入实施"种苗工程" 聚焦光电子信息 智能网联汽车等7个新赛道企业 开展"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 分层分类培育"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 形成一批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领军企业 [4] - 梯度培育优质企业 当好企业"陪跑者" 主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和贴心人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让助企帮扶更加可感 可及 [4] 产业发展生态构建 - 强化资本赋能 聚焦重点产业链 积极争取"两重""两新" 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重点项目在汉布局 吸引集成电路 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专项等国家级产业基金在汉落地 建立与武汉基金 江城基金等政府投融资平台长效对接机制 每年提供300个优质科创项目 支持"链主"企业实施并购 做大做强 [5] - 强化场景赋能 统筹建设场景创新实验室 在"汉企通"服务平台上线场景对接专区 强化制度 政策 人才 资本等要素保障 推动已有场景更新迭代 加快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场景中的应用和创新 [5] - 强化人才支撑 探索以用为导向的企业选才 用才 育才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