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在线音频
icon
搜索文档
63款违法违规App被通报 厦门银行喜马拉雅等登榜
中国经济网· 2025-05-30 03:36
违法违规移动应用通报 -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发现63款违法违规移动应用存在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1] - 《厦门银行企业银行》版本8_0_0存在未显著提示隐私政策、未完整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者信息、未列明收集使用目的方式范围、未告知第三方信息接收方详情、未提供撤回同意途径等问题 [1] - 《喜马拉雅》版本6_1_1_01存在未列明收集使用目的方式范围、未提供撤回同意途径、未采取加密去标识化安全措施等问题 [2] - 上期通报的65款应用中仍有16款未完成整改并已被应用分发平台下架 [2] 厦门银行背景 - 厦门银行成立于1996年,是大陆首家具有台资背景的城市商业银行及福建省首家上市城商行(股票代码601187_SH) [2] - 第一大股东厦门金圆集团(市属国有金融控股集团)持股19_18%,关联方合计持股19_50% [2] - 第二大股东台湾富邦金控(台湾第二大金融控股公司)持股18_03% [2] 喜马拉雅背景 - 上海喜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在线音频分享平台 [3] - 平台内容覆盖-1岁至100岁用户需求,累积3_4亿条音频内容涵盖101个品类 [3]
喜马拉雅2024年净利润超5亿元,AI时代如何入局?
36氪· 2025-05-15 01:0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净利润突破5亿元人民币 较2023年调整后净利润2.24亿元实现显著增长[1] - 2023年营收达61.6亿元 毛利率提升至56.3% 实现连续9个季度盈利[1][3] - 收入结构多元化:订阅占比51.7% 广告占比23.1% 直播占比18.4% 创新产品及服务占比6.8%[3] 用户与内容生态 - 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03亿 月活跃付费用户1580万 付费会员数1550万[4] - 平台音频内容总量达4.88亿条 总时长超36亿分钟 覆盖459个品类[3] - 拥有520万本有声书 与220家头部出版社及150多家网文平台建立合作[3] - 采用PGC+PUGC+UGC战略 活跃内容创作者达290万人[4] 技术应用与创新 - 推出珠峰音频AI模型 使有声读物制作效率提升超50倍[5] - AIGC内容达2.4亿分钟 占平台音频内容6.6% 移动端AIGC渗透率达14.8%[5] - AI内容审核覆盖率达72.2% 智能客服处理88.7%用户咨询[5] - 智能语音助手"小雅"整合DeepSeek-R1大模型技术提升搜索精准度[7] 商业化与场景拓展 - 升级梧桐营销平台3.0版本 引入营销AIAgent提升广告投放效率[7] - 物联网及车载场景月活跃用户达9800万 与超80家主机厂建立合作[13] - 车载用户日均收听时长95分钟 覆盖98%网联化车型[13] - 全景声内容超3300小时 用户收听量同比增长5倍[13] 播客业务发展 - 中文播客听众数超2.2亿 相当于每10个网民有2人使用平台[8] - 拥有24万档商业价值播客 覆盖16个赛道31个内容品类[8] - 72%用户因节目内容付费 57%用户因信任而付费[8] 行业竞争格局 - 公司用户渗透率达77.8% 居在线音频行业第一梯队[9] - 面临短视频/直播业态挤压 用户增长出现瓶颈[1] - 竞争对手包括腾讯音乐 字节系产品等依托用户体量分食市场[1]
深度AI如何赋能高质量睡眠?慕思床垫+喜马拉雅共赴晚安之旅
财富在线· 2025-05-07 06:15
睡眠健康行业现状 - 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从7.02小时缩短至6.67小时 [3] - "睡得好比睡得多更重要"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 [3] 慕思股份的AI睡眠解决方案 - 发布旗舰款AI智能床垫T11+,搭载慕思潮汐算法2.0,基于百万级人体工学数据构建睡眠模型 [3] - 床垫内置毫米波雷达与压力传感器,精准捕捉心率波动、呼吸节律等生理信号 [3] - 临床测试显示,使用T11+的用户平均入睡速度提升近50%,翻身次数减少14.6%,睡眠时长有效延长38% [3] 慕思与喜马拉雅的合作 - 联合升级"慕思晚安电台",通过AI技术重构从入眠到唤醒的全周期睡眠解决方案 [1] - 电台引入AI主播功能,包括慕思专属声线、苏轼/李清照等历史人物音色 [5] - 电台内容涵盖睡眠知识科普、人文关怀类内容及古人AI诗词疗愈模块 [6] - 智能哄睡算法动态匹配白噪音、ASMR等声景,与智能床垫形成「声场+睡感」的协同闭环 [6] 技术创新与市场影响 - AI技术深度解构睡眠场景,将高质量睡眠从玄学变为可量化的科学 [6] - 创造了"床+音频"的新物种,开辟用AI解码生命节律的创新路径 [6]
腾讯抄底名单上,或多一家百亿独角兽?
虎嗅APP· 2025-05-07 00:13
腾讯音乐收购喜马拉雅传闻 - 腾讯音乐集团计划以24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较2020年43.45亿美元估值大幅缩水[3][4] - 交易已启动两个月,管理层签字但双方未官方回应[3][4] - 喜马拉雅曾四次IPO折戟,2021-2024年三次港交所递表均失效[4][5] 喜马拉雅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37.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15]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营收61.63亿元但增速降至1.7%[13][16] - 员工数量从2021年4342人缩减至2023年2637人,媒体报道最新仅剩1500人[18][19] 行业竞争格局 - 喜马拉雅2023年MAU达3.03亿,占行业总时长60.5%,但面临番茄畅听(MAU近1亿)和TME(MAU近2亿)的激烈竞争[21][26] - 番茄畅听依托字节算法优势,用户重合度超50%,2021-2023年喜马拉雅广告收入连续下滑至14.23亿元[8][10] - 会员收入占比51.7%成为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收入的两倍[12] 业务战略调整 - 重点发展播客业务,2023年商业价值播客超24万档,视频播客达9377档[24][28] - 推出极速版、儿童版等垂直APP,但极速版被边缘化,儿童版受政策限制[31] - 频繁组织架构调整,包括成立珠峰实验室、互动内容社区等,但被指管理内耗[33][34] 用户行为变化 - MAU增速从2021年7.2%降至2023年4.1%,付费率从12.9%降至11.9%[37] - 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2021年144分钟降至2023年130分钟[37] - 获客策略转向抖音,因其ROI最高且重塑用户内容心智[10] AI技术布局 - 募集资金将用于AI及大数据能力提升,推出"小雅"、"波波"语音助手[39] - 开发多角色小说音频AIGC技术,但虚拟人业务因负责人离职陷入停摆[32][39]
腾讯抄底名单上,或多一家百亿独角兽?
虎嗅· 2025-05-06 22:06
收购传闻 - 腾讯音乐集团计划以24亿美元收购喜马拉雅,协议最快几周内达成[2] - 喜马拉雅管理层已签字,但双方对媒体保持沉默[2][5] - 本次收购价较2020年43.45亿美元估值大幅缩水[5] 公司发展历程 - 喜马拉雅共完成12轮融资,募集资金近百亿[6] - 四次IPO尝试均失败(2021年美股及三次港股递表)[6] - 2023年首次实现净利润37.3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23]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60.61亿、61.63亿元,增速从43.7%降至1.7%[24] - 2018-2022年累计亏损31.66亿元,2023年扭亏为盈[21][23] - 2023年订阅收入占比51.7%,广告收入占比23.1%[18] 市场竞争 - 番茄畅听MAU逼近1亿,与喜马拉雅用户重合度超50%[17][40] - 喜马拉雅2023年MAU达3.03亿,占行业总时长60.5%[30] - 番茄凭借抖音流量和算法优势抢夺广告客户[13] 业务结构 - 三大收入中心:会员服务、增长中心(广告)、直播[33][34][36] - 播客业务2023年成为重点,商业节目超24万档[38] - 推出极速版、儿童版等垂直APP,但效果有限[47] 运营数据 - 全职员工从2021年4342人缩减至2023年2637人[27] - 月活付费率从2021年12.9%降至2023年11.9%[58] - 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从144分钟降至130分钟[58] 战略调整 - 2023年重点发展播客和AI业务[38][61] - 推出"珠峰音频AI模型"和智能语音助手[62] - 组织架构频繁调整,存在管理内耗问题[55][56]
多次上市未果 喜马拉雅卖身腾讯音乐?
中国经营报· 2025-05-02 20:12
收购传闻 - 腾讯音乐计划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价格大幅下降 喜马拉雅管理层已签字 [1] - 腾讯音乐和喜马拉雅官方均未正面回应收购传闻 [1] - 收购可能源于喜马拉雅市场环境不佳 腾讯音乐需补足音频知识付费短板 [1] - 2022年双方曾因管理权分配问题谈判僵局 近期喜马拉雅子公司注册资本从3亿增至28亿(增幅837.6%)被视为收购信号 [1] 公司概况 - 喜马拉雅成立于2012年 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按收听时长和收入计) [2] - 2021年月活用户2.68亿(同比+24.4%) 2023年增速降至3.9% [2] - 2021年赴美IPO估值50亿美元 当前收购估值可能降至10-15亿美元 [3] - 2021年腾讯音乐曾以27亿元收购Lazy Audio [3]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58.6亿/60.6亿/61.6亿元 [3] - 净利润:2021年亏损51.06亿 2022-2023年盈利37亿/37.36亿 [3] - 经调整净利润:2021年亏损7.18亿 2023年盈利2.24亿 [3] - 2023年收入结构:订阅51.7% 广告23.1% 直播18.4% 创新产品6.8% [3] 业务分析 - 订阅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29.92亿(占比51.1%) 2023年31.89亿(51.7%) [4] - 付费点播收入下滑:从2021年10.58亿(占比18.1%)降至2023年6.94亿(11.2%) [4] - 广告收入持续下滑:2021年14.88亿 2023年14.23亿 [4] - 音频广告存在形式单一 效果欠佳 用户接受度低等天然局限 [4] 行业前景 - 腾讯音乐2023Q4月活5.56亿 环比流失2000万用户 [5] - 音频App面临大平台功能替代 用户量和盈利受限 [5] - 音频应用被认为相对小众 可替代性强 [5]
喜马拉雅卖身腾讯音乐? 各方的考量和博弈
中国经营报· 2025-04-29 10:37
收购传闻 - 腾讯音乐计划收购喜马拉雅 交易价格大幅下降 喜马拉雅管理层已签字 [1] -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均未正面回应收购传闻 仅表示"暂无回应"或"尚不知晓" [1] - 2022年腾讯音乐曾与喜马拉雅接触谈判 因管理权分配问题陷入僵局 近期喜马拉雅子公司注册资本从3亿增至28亿元(增幅837.6%) 被视为收购重启信号 [1] 收购动因分析 - 喜马拉雅面临市场环境压力 音频领域小众应用生存空间被大平台挤压 [1] - 腾讯音乐在音频领域影响力大 可补足知识付费短板 形成协同效应 [1] - 腾讯音乐2021年曾以27亿元收购音频平台Lazy Audio 显示其对音频领域的布局意图 [3] 公司经营状况 - 喜马拉雅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 经调整净利润2.24亿元 此前2021-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和-2.96亿元 [3] - 2023年营收结构:订阅(51.7%) 广告(23.1%) 直播(18.4%) 创新产品及服务(6.8%) [3] - 订阅收入持续增长 2021-2023年分别为29.92亿 30.81亿 31.89亿元 但付费点播收入从10.58亿降至6.94亿元 [4] 行业竞争格局 - 喜马拉雅2023年按移动端收听时长和在线音频总收入计为中国最大在线音频平台 [2] - 用户增长显著放缓 2021年MAU同比增长24.4% 2023年增速降至3.9% [2] - 音频平台面临可替代性强的问题 主流内容平台(微信 今日头条 百度)均提供音频功能 [5] 财务与估值 - 喜马拉雅2021年赴美IPO估值约50亿美元 当前潜在收购估值可能降至10-15亿美元 [3] - 广告收入持续下滑 2021-2023年分别为14.88亿 14.49亿 14.23亿元 [4] - 腾讯音乐2023Q4净增订阅用户200万 月活5.56亿 环比流失2000万用户 [5]
困局之下,喜马拉雅再传“卖身”腾讯音乐?
金融界· 2025-04-28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就收购事项进行磋商且交易价格大幅下降,喜马拉雅自身面临困局或为此原因 [1] 腾讯音乐与喜马拉雅收购情况 - 三四年前双方探讨合作可能性,但管理权分配等核心问题未达成一致 [1] - 此后双方时不时传出收购相关消息,日前媒体报道双方就收购事项进行磋商,交易价格较之前大幅下降 [1] - 腾讯音乐称类似消息早就传播,喜马拉雅回应不知晓“出售”一事 [1] 喜马拉雅自身困局 - 最近几年频繁传出战略摇摆不定、人事变动、裁员、上市未遂等问题 [1] - 2021 - 2023年营收分别为58.57亿元、60.61亿元、61.63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 - 7.18亿元、 - 2.96亿元及2.24亿元,虽2023年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 [1] 音频行业局限性 - 短视频出现给知识付费在内的音频行业带来明显冲击 [2] - 音频场景有限,购买版权成本高,用户规模增长缓慢、付费能力有限,成本难摊销影响业绩表现 [2]
消息称腾讯音乐集团洽谈收购喜马拉雅,过去三年已减员超6成
快讯· 2025-04-24 10:28
金十数据4月24日讯,国内音频行业头部平台喜马拉雅再陷卖身传闻。4月25日,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 悉,喜马拉雅近期与腾讯音乐集团就收购进行了磋商,但潜在估值已大打折扣。公开数据显示,这家拥 有12年历史的平台正经历剧烈人员调整。2021年末4342人的团队,至2024年仅余约1500人,裁员幅度达 65%。2023年底的大规模裁员波及内容、技术等多部门,2024年更实施多轮"人员汰换"。 (凤凰网科 技) 消息称腾讯音乐集团洽谈收购喜马拉雅,过去三年已减员超6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