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运营

搜索文档
大连圣亚内斗多年,控制权将尘埃落定?
国际金融报· 2025-07-22 09:40
公司重大资本运作 - 公司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 可能导致控制权发生变更 [1] - 股票自7月22日起停牌 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个交易日 [1] - 停牌前收盘价为34.3元 当日上涨5.05% 总市值44.18亿元 [1] - 近一个月股价累计上涨近20% [1] 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1.57亿元、4.68亿元 [3] - 2021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8亿元、-7764万元、3438万元 [3] - 2024年营业总收入5.05亿元 同比增长7.93% [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7018.22万元 较上年同期盈利3437.68万元明显下滑 [3]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271.9万元至1907.84万元 上年同期盈利1228.19万元 [3]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预计15.08万元至22.61万元 同比下降97.54%至98.36% [3] 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涵盖景区经营、商业运营、动物经营、酒店运营等多个领域 [3] - 主要景区包括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圣亚极地世界以及哈尔滨极地公园海洋馆、恐龙馆等项目 [3] 业绩变动原因 - 2024年亏损归因于诉讼赔偿、异地项目停工导致成本费用化、异地项目资产减值导致长期股权投资损失 [3] - 2025年上半年业绩变化主要由于景区客流下降、营业收入减少及确认投资损失 [3] 控制权状况 - 星海湾投资持有3094.56万股股份 持股比例24.03% 为公司大股东 [5] - 2024年年报将星海湾投资列为控股股东 大连市国资委列为实际控制人 [5] - 大股东星海湾投资多次表示对上市公司没有控制权 [5] - 星海湾投资法定代表人吴健无法保证2024年年报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控制权争议历史 - 2017年磐京基金与公司开始资本合作 共同成立投资合伙企业 [4] - 2018年磐京基金退出合伙人 并在二级市场不断增持公司股份 [4] - 2019年6月股东杨子平成为公司董事 后罢免董事长及副董事长并成为新任董事长 [4] - 第一大股东和原管理层及职工代表组成联合体拒绝磐京基金介入 [4] - 2020年7月星海湾投资向证监会举报磐京基金和杨子平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4] - 全体员工发表声明称新董事长一方恶意罢免原高管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4]
大连圣亚内斗多年,控制权将尘埃落定?
IPO日报· 2025-07-22 09:34
公司动态 - 大连圣亚正在筹划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事项,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股票自7月22日起停牌不超过2个交易日 [1] - 截至7月21日收盘,公司股价为34.3元,当日上涨5.05%,总市值44.18亿元 [2] - 近一个月内公司股价累计上涨近20% [3] 业务概况 - 公司2002年上市,主营业务涵盖景区经营、商业运营、动物经营、酒店运营等领域 [5] - 主要经营景区包括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圣亚极地世界以及哈尔滨极地公园海洋馆、恐龙馆等项目 [5]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1.57亿元、4.6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8亿元、-7764万元、3438万元 [6] - 2024年营业总收入5.05亿元(同比增长7.93%),但归母净利润亏损7018.22万元,较上年盈利3437.68万元明显下滑 [6]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1271.9万元至1907.84万元,上年同期盈利1228.19万元 [6] - 2025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预计15.08万元至22.61万元,同比下降97.54%至98.36% [6] 控制权之争 - 2017年起磐京基金与公司开始资本合作,2019年股东杨子平成为新任董事长 [8] - 公司内部形成以第一大股东和原管理层及职工代表组成的联合体与磐京基金、杨子平方的对立 [8] - 2020年星海湾投资举报磐京基金、杨子平违法违规,全体员工发表声明反对新管理层 [8] - 2024年年报显示星海湾投资持股24.03%为大股东,但表示对上市公司没有控制权 [9][10]
【西安】加强景区门票及相关服务价格管理
陕西日报· 2025-07-17 23:49
景区门票价格管理 - 制定或调整政府指导价景区门票及交通价格需履行价格调查、成本监审等程序 未履行程序的不得调整价格 [1] - 承包景区经营权支出 评估增值部分 违规建设费用不得计入门票成本 [1] - 景区门票原则上实行一票制 联票价格需低于单项门票之和 保留单项门票销售 [1] - 多日有效门票景区需保留单日门票 不得强制销售捆绑产品 [1] 收费与优惠政策规范 - 景区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收费项目或变相提高门票价格 [2] - 禁止区别本地与外地游客 境内与境外游客设置差异化票价或优惠 [2] 预约参观管理 - 预约制景区需按最大限流安排参观人数 临演临展游客数需控制在预约总人数内 [2] - 景区不得在限额未满时缩减预约人数 禁止将预约名额与有偿服务或临演购票捆绑 [2] 公共文化场所免费政策 - 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 公共博物馆 纪念馆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免费开放 [1]
长白山: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258万元至亏损158万元
快讯· 2025-07-14 10:14
业绩表现 - 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预计亏损258万元至158万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由盈转亏 [1] - 2025年半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预计亏损275万元至175万元 [1] - 20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约2.35亿元 同比减少7.48% [1] 财务数据 -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48% 反映经营规模收缩 [1] - 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均显示亏损状态 表明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承压 [1] - 业绩预告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数据为初步测算结果 [1]
峡谷造“悬崖民宿”,“生产线”如何化身“风景线”?
新华网· 2025-07-12 23:57
景区转型与生态修复 - 望仙谷景区由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转型为生态旅游区,关闭200余条生产线并修复废弃矿坑和破损山体 [1] - 矿区植被恢复后,石蛙等珍稀水生生物重现溪谷 [1] - 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单日最高峰达3.3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5.28亿元 [1] 旅游产品开发与特色 - 九牛文旅集团耗时10多年打造集山水人文景观、民俗体验、活动演艺于一体的度假区 [2] - 公司在110多米高悬崖打造"悬崖民宿",客房采用透明悬空玻璃设计,可俯瞰瀑布溪流 [2] - 景区提供情景剧、舞蹈剧、杂技等夜间演出,营造"仙侠世界"沉浸式体验 [2][4] 商业溢出效应与就业带动 - 景区商家茶楼从日均十几位客人增长至100多单,周边高端民宿开业两月入住率超90% [4] - 景区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 [6] - 周边乡镇新增340多家民宿、110多家农家乐,3万平米商贸综合体在建 [6]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 景区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周边聚集民宿、汉服店、农家乐等旅游业态 [4][6] - 广信区望仙乡从冷清乡镇发展为网红景区,形成食住行娱产业链 [4][6] - 江西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6]
江西南昌滕王阁景区减少收费区域,串起周边商圈—— 算对这笔长远账(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7-12 21:58
景区改造与免费开放 - 南昌市滕王阁景区实施重大改造,向北扩建188亩新景区并串联周边商圈,收费区域从120亩缩减至57亩,大部分区域24小时免费开放[1] - 免费开放政策导致景区每年减少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同时开放面积扩大到640多亩使保洁、安保成本翻倍[1][2] - 改革初衷是打破景区围墙封闭状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赣江岸线资源,将城市名片与自然景观重新连接[2] 商业模式转型 - 景区转变思路从"流量"到"留量",通过串联周边网红商圈、引入灯光秀和文化展演等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3] - 重新规划商业布局并提升服务质量,所有服务人员接受重新培训,绩效与服务星级挂钩[3] - 文创产品销售表现亮眼,6月销售额环比增长5%,新推出的VR体验和文创产品如香薰、盲盒受到游客青睐[3] 经营成果与周边效应 - 2024年买票游客同比增加2.4万人次,景区旅游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3] - 古街商铺招租火爆,租金相比此前上涨超60%,已签约金额近千万元[3] - 上半年核心景区接待游客210.5万人同比增长15.81%,免费开放区域累计吸引游客超650万人次[7] 区域经济带动 - 景区开放带动周边商业发展,大士院街区等老旧区域涌现新晋网红打卡点[5] - 周边餐饮业显著受益,有小吃店从60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客流量大幅增加[6] - 不仅核心景区消费增长,还带动了南昌市老城区整体景点消费,形成旅游综合收益[4][7]
“窝囊旅游”收割了多少中国年轻人?
虎嗅· 2025-07-12 02:52
行业趋势 - 国内景区推出"窝囊版"漂流、蹦极等温和化旅游项目,如山东临沂费县"窝囊漂流"、浙江云上草原"减速下落蹦极",主打安全、轻松、易拍照的特点[1][7][9][10] - 此类项目通过降低参与门槛显著提升客流,例如云上草原"窝囊版"蹦极推出后暑期客流增长5-6倍,部分游客重复体验4-5次[12][26] - 社交媒体推动旅游消费决策,短视频展示的轻松画面成为吸引游客关键因素,如"窝囊漂流"相关视频获数百播放量[5][18][19] 产品创新 - 传统刺激项目改良:漂流采用平躺式设计,水深不过膝且配备安全员;蹦极改为缓降模式,减少失重感并增加摆拍环节[7][10][23] - 配套服务精细化,如漂流后提供姜茶驱寒,蹦极后颁发挑战证书增强仪式感[7][21][24] - 登山电梯等设施实现"零体力消耗观光",如浙江神仙居、天屿山网红电梯让游客无需徒步即可登顶[12] 市场策略 - 精准分层客群,将"刺激型消费者"与"观光型消费者"分离运营,例如重庆某景区"窝囊版"蹦极年客流量达数万人,远超传统蹦极的数千人[25][26][38] - 营销聚焦社交媒体传播,设计"打卡成功"等话题标签,强化游客分享动机[20][21] - 产品开发逻辑从"极限挑战"转向"情绪套餐",满足虚荣心与安全感需求[22][24][40] 行业对比 - 中国景区倾向基础设施改造以扩大客群,欧洲景区更注重保持原生态,如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仍要求全程徒步[41][42] - 国内旅游消费从"体力竞技"转向"舒适体验",形成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新叙事体系[43][44]
从源头抑制景区摆渡车这种人造消费需求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5:41
景区摆渡车乱象及治理 - 西安市新规要求景区内垄断性交通工具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 禁止强制游客乘坐并收费 [1] - 2024年1-7月全国景区摆渡车相关消费维权舆情达3万多条 反映行业乱象严重 [1] - 部分景区人为拉长核心景点与大门距离 变相强制游客消费摆渡车服务 [2] 行业现状分析 - 景区摆渡车操作简单粗暴 表面满足需求实则创造伪需求以增加收入 [1] - 江苏省消保委指出部分景区借安全环保名义跟风收费 消费者难以辨别合理性 [2] - 行业普遍存在变相强制消费现象 已成为系统性设计问题 [3] 治理难点 - 垄断性容易界定 但"普遍需求"标准模糊 难以明确纳入政府指导价范围 [2] - 景区线路规划存在系统性设计问题 需从源头消除伪需求 [3] - 现行治理仅关注价格合理性 未触及不合理的景区规划问题 [3] 行业影响 - 乱象持续将损害行业声誉 加剧游客不满情绪 [2] - 西安新规被视为整治范本 但实际效果仍需观察 [1] - 行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善景区规划 才能真正提升游客体验 [3]
4A级景区集体“死亡”
虎嗅· 2025-07-11 05:02
大型4A景区现状 - 杭州兰里景区占地6750亩,投入超200亿元,现已基本拆迁完毕成为废墟[2][3] - 景区曾规划为现代化都市农业示范综合体,但开园两年后因客流不足导致管理团队撤出[2] - 景区荒废后影响周边城市建设,导致良渚新城道路规划受阻[3] 4A级景区行业困境 - 近5年有7家4A级景区和3家5A级景区破产,包括苏州静思园、河南宝天曼等知名景区[6][7] - 广东秋枫寨景区投资10亿元,占地1万多亩,现已荒废[7] - 上市旅企旗下超50家4A级景区大部分亏损,如桂林旅游旗下4家4A景区中3家亏损[8] - 300余家5A景区收入占3万多家景区总收入的一半,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10] 景区经营失败原因 - 影响力不足,宣传能力弱,如丰鱼岩景区相比邻近景区知名度差距大[11][12] - 缺乏互动创新,仍停留在传统观光模式[13] - 商品定价过高,如20元泡面、10元矿泉水导致游客消费意愿下降[15] - 对比案例:"苏超"10元门票被炒至900元,龙潭大峡谷1元冰棍带动客流回升[16][17] 行业数据对比 - 2024年全国A级景区16541家,其中4A及以下16187家,总收入4814.2亿元[19] - 单景区平均收入从2019年4085万元降至2024年2910万元[19] - 5A景区数量仅占2.1%但收入占比达50%[10][19] 转型发展建议 - 山岳型景区可开发特色IP,如莫干山高端民宿、神农架"野人"巡山等创新项目[22] - 休闲景区可与脱口秀等演艺形式合作,利用闲置场地引流[22] - 古镇类景区需打造差异化体验,如乌镇通过戏剧节等IP保持活力[23] - 成功要素包括平价策略、真诚服务、持续创新和互动体验[17][18][23]
是谁偷走了景区的夏天?
虎嗅· 2025-07-10 23:19
极端高温对旅游业的影响 - 7月1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各县市高温预警信息超过200条,其中绝大多数为高温橙色和黄色预警,意味着国内多数地区当日最高温度超过35℃,相当一部分地区超过37℃ [1] - 40℃+的极端高温天气今年暑期将愈发普遍,随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且稳定,这种极端高温将成为新常态 [2] - 极端高温导致中原地区乐园类景区日均客流暴跌30%,6月中旬以来白天客流稀少,仅黄昏时段有小高峰 [4] - 华北山岳类景区客流量锐减,部分天数工作人员比游客多,主要因距离市区远且高温导致游客不愿长途跋涉 [5][6] 旅游消费心智变化 - 暑期旅游是刚性需求,特别是亲子家庭因学生假期必须出游,极端高温阻挡不了旅游步伐但影响体验 [9][10] - 游客抛弃景区的主因是消费心智改变,新兴休闲娱乐项目更精准满足需求 [11] - 传统景区游因果颠倒,休闲度假是需求而景区仅是供给选项,近年供给端选择增多导致关系重构 [14][15][16] - 亲子家庭更注重轻松陪伴体验而非赶场式景区游,追求让孩子释放精力同时大人舒适的核心需求 [19][20] 新兴休闲娱乐项目冲击 - 城市商业综合体抢走近郊山水景区客流,提供更全设施(如水乐园)且冷气充足、餐饮齐全 [21][22][23] - 西南自然景区高消费力外地客源转向周边旅居和小众区域探索,消费围绕景区但不再进入景区 [24] - 海边景区游客偏好高星酒店"躺平式"度假,仅对故宫级景区保持兴趣 [25][26] - 头部商业综合体品牌如长春这有山、长沙文和友成为当地新度假胜地,超越传统景区吸引力 [23] 景区应对策略 - 部分景区将经营重心转向夜间,延长夜游时间并增设灯会项目吸引错峰出游 [30] - 加装遮阳伞、降温喷雾等设备改善露天区域游客体验 [31] - 引入音乐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转移游客对高温的关注 [32] - 行业共识认为缺乏新玩法是客流流失主因,需加速创新并参考迪士尼、故宫等成功案例 [28][29] - 景区面临同业和跨界竞争双重压力,亟需有效方案守住暑期市场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