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天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西湖区:聚焦“六六行动”彰显首善风采
杭州日报· 2025-05-29 02:52
科技创新 - 西湖区五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全省第二、科技人才指数全省第三,第三次夺得省科技创新鼎 [8][9] - 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将建设西湖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环小和山创新生态圈探索外籍人才五年免费签证试点,环云栖创新生态圈打造国际太空计算产业策源地,环之江创新生态圈打造科艺融合样板圈 [9] - 采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模式,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端转化,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科创生态体系 [9] 数实融合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710亿元,位居全市第三,入选省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及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领域核心区 [10] - 推进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发挥阿里云、蚂蚁系等头雁作用,深化通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构建"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及无人交通应用场景 [10] - 空天信息产业产值超53亿元,加快推进3D打印卫星项目,组建10亿元规模产业基金,落地全国首家商业卫星"线下超市" [10][11] - 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支持建设机器人测试小镇及中试平台,紫金港科技城打造"中国云谷"产业地标,云栖小镇争创国家级先进技术产品转化应用试点 [11] 文创产业 - 西湖区3家企业入选"2025·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名单 [12] - 推进"两镇六街区"建设,包括曙光路"阅见西湖"文化空间、五里塘历史街区东巢·碾米厂艺术中心、转塘"BAC·艺术社区"等 [13] - 艺创小镇启动凤凰创意国际区块改造,龙坞茶镇推进杭州茶叶博览会会议会展中心建设,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依托未来科技体验中心等项目引流 [13] - 激活消费潜能,利用《黑神话:悟空》、M511等IP推出新少年之家、"种地星球"项目,落地戴敦邦艺术馆、水浒主题游线等文化项目 [13][14] 城乡发展 - 推动浙工大之江校区土地盘活、地铁四期工程建设,新开工改造道路20条,完成10个未来社区建设,打造蒋村街道全域未来社区 [15] - 建成市级数字乡村样本村1个,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7个,培育乡村振兴"头雁"及农创客 [15] - 杭州西湖茶食茶饮创新发展研究院落地龙坞茶镇,建设"一绿一红"省级共富带,推动西湖龙井技艺传承及九曲红梅科技小院发展 [15] 资源配置 - 迭代西湖企服AI数智平台,推进AI赋能增值化改革省级试点,"西湖链链看"品牌促成合作项目36个,落地金额3.6亿元 [16] - 举行跨境电商专场,打造"出海线上服务专区",深化企呼我应服务改革,优化政务"碰一碰"办事专区 [16][17] 民生事业 - 全年计划提供就业岗位8.5万个,新增就业3.5万人,升级新建青年就业创业综合体6个,打造"青年留杭第一区" [18] - 推进15分钟学生校外发展圈与社区教育学习圈建设,建成启用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提升改造老年食堂(助餐点) [18] - 提升改造农贸市场3家,建设16家特色阅读空间,全年策划文化活动超千场 [18]
格力金投拟在济南成立产业投资基金
搜狐财经· 2025-05-27 09:57
据了解,该产业引导基金规模为2亿元人民币,格力金投作为基金管理人(GP1)将与山东纪铭(GP2)及历 城控股(GP3)共同发起设立,主要围绕低空经济以及相关新质生产力领域进行投资。 格力金投副总经理卫舸琪表示,"格力金投之所以选择济南,投资历城,除了济南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政策优势外,也是看中济南历城区在数字经济、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 集聚优势和发展机遇以及投资活力。"她表示,格力金投"资本+产业"的运营理念与历城区打造的"科技 +产业"深度融合的理念高度契合,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此次合作,有利于推动双方优势有机融合,构 建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共同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培育新动能。 "作为该只产业投资基金的备案管理人,格力金投自身已控股三家上市公司,并与包括华为、小米在内 的众多产业龙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此次结缘济南,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其丰富的产业孵化经 验,帮助被投企业科学发展。同时,能够为济南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搭建济南市与粤港澳大 湾区的产业共建桥梁。"格力金投副总经理卫舸琪说。 投资界5月27日消息,近日,历城区人民政府与珠海格力金融投资管理 ...
西湖区空天信息产业“起飞”
杭州日报· 2025-05-27 02:20
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 西湖区空天信息产业已集聚300余家企业,云栖小镇致力于打造浙江省首条百亿级产业链[2]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场规模潜力超万亿元,成为新质生产力热门赛道[2] - 西湖区聚焦太空智算、卫星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去年产值超53亿元,初步构建卫星研发、制造、应用全产业链生态[2] 产业链场景探索与创新 - 国内首个商业卫星线下超市"东方红天选"落地云栖小镇,陈列200余种卫星产品,柔性太阳翼获多家公司订单[3] - "地卫二"研制"阿曼星"实现卫星技术出海,零重空间新建卫星体检中心降低检测成本40%[3] - 智元研究院推出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单人飞行器,应用于消防、救援等场景[3] - 成立"环云栖空天地海协同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及投资机构资源[3] 科研支撑与产业生态 - 航天五院杭州中心等"大院大所"入驻云栖小镇,吸引杭州跃盛、华宇等企业落户,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4][5] - 已投用5.3万平方米航天产业基地,在建70亩新园区预计2026年投用,支撑核心科研与重点项目[5] - 云栖大会、空天信息大会等科技创新盛会持续强化产业链集聚效应[5] - 西湖区通过协同国家队、科研机构、民企和政府四方力量,推动产业从"跟跑"转向"领跑"[5]
山东城市观察 | 工业强市“济南战法”再升级,从万亿规模迈向全链革新
新浪财经· 2025-05-17 02:23
工业强市战略升级 - 济南召开全市工业强市工作推进会议,系统谋划未来工业进阶路径,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1] - 工业强市战略始于2019年,连续三年发布重磅政策文件,2020年动员大会后规上工业营收三年跨越三个千亿台阶,2024年突破10189.4亿元[5][6] - 2023年底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2024年5月再启"工业强市再出发"动员令,明确产业链全链条提质目标[6] 产业链体系重构 - 从四大主导产业(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精品钢材料、生物医药)升级为"13+34"产业链体系,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软件等关键领域[8][9] - 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动态优化,通过"一链一图谱"实现区县错位发展,例如历下区科创金融、槐荫区医养健康等特色集群[9][11] - 产业链革新推动生产力布局重构,解决区县产业趋同问题,要素资源向重点项目集中[9] 新质生产力培育 - 聚焦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四大未来产业,成立专项办公室快速落地项目,如天兵科技火箭总装基地填补领域空白[13][15] - 人工智能产业实施算力筑基等四大路径,形成全链条布局,全市人工智能企业达430家,重点大模型企业58家[15][16] - 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338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973项(占全省30.2%),专精特新等企业总量超8500家全省第一[15] 数字化转型与要素保障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80家次,产业大脑10个,均居全省首位[16] - 强化用地、金融等要素保障,构建适合产业链发展的整体生态[16]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科技创新赋能济南市新质生产力跃迁,加速十大现代化产业集群崛起[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4 01:24
济南市现代化产业体系 - 构建"四梁三擎四支撑"产业格局:四大支柱产业(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为"四梁",三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量子科技)为"三擎",四大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为"四支撑" [1][13] - 重点培育十大标志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精品钢、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形成"10+N"产业矩阵 [1][13] - 以高新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双核,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推进中新济南未来产业城、山东未来产业园等载体建设 [1][18] 济南市经济运行与工业发展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527.6亿元,同比增长5.4%,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3:33.4:63.3,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特征显著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个百分点 [5] -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新增数字产业集群3个,数字生态指数全国第8位 [5] 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189家、专精特新企业7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94% [7][8] - 重大创新平台进展: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加快建设,泉城省实验室纳入中关村国家实验室网络节点,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量子测量国家标准 [7] - 政策支持:出台空天信息、创新医药、低空经济等专项政策,如《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2027年建成国内领先的空天信息产业体系 [10][11] 产业空间布局与重点企业 - "三圈层"布局:核心圈层(科技创新与服务业)、中间圈层(先进制造产业带)、外围圈层(特色产业集群) [18] - 重点企业:浪潮集团(新一代信息技术)、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中国重汽(高端装备)、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山东天岳先进科技(碳化硅材料) [20][21] - 未来产业载体:起步区落地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爱旭太阳能电池项目,高新区推进齐鲁软件园二期建设 [18] 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 - 科技创新驱动: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领域,实施RISC-V芯片攻关等项目 [24][25] - 产业链高端化:新增省级以上产业集群3个,推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建强补延" [26] - 数字与绿色双轮驱动:推进100个数字经济项目,新增绿色工厂30家,发展氢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27] - 未来产业布局:加快济钢卫星总装制造产线、深蓝液体火箭发动机基地建设,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28]
中科星图拟最高6000万元回购用于注销减资 深耕低空领域研发费近三年累达10.84亿元
长江商报· 2025-05-08 23:49
公司股份回购计划 - 公司拟使用超募资金和自有资金回购股份 金额不低于4000万元且不超过6000万元 [1] - 回购股份将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 回购价格不超过84.39元/股 [1] - 回购价格不高于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150%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总部位于安徽合肥 2020年7月在科创板上市 [1] -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航天测控管理与数字仿真服务商 [1] - 公司属于空天信息领域上市公司龙头企业 [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32.57亿元 同比增长29.49% 净利润3.52亿元 同比增长2.67% [1] - 2020-2024年营收复合增长率46.74% 从7.03亿元增长至32.57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5.04亿元 同比增长20.48% 净利润2078万元 同比增长971% [2] 业务发展 - 2024年线上业务同比增长395.44% 气象生态业务增长47.36% [2] - 政府业务增长28.91% 航天测控增长25.90% 特种领域业务增长19.92% [2] - 公司提出"1+2+N+M"低空战略布局 发布星图低空云V1.0 [3]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23亿元 3.73亿元 4.88亿元 [3] - 研发支出占总营收比例持续维持在20%左右 [2] - 2024年新增申请知识产权876项 其中发明专利147项 [3] - 2024年新增获得知识产权756项 其中发明专利78项 [3]
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济南何以“强”?
齐鲁晚报· 2025-04-30 09:39
人才与城市发展关系 - 人才竞争力与城市发展呈现正比例关系,人才越强则城市发展潜力越大[1] - 济南在中国城市新质人才竞争力指数中位列全国第15位,新质人才供给综合得分全国第14位[1] - 济南人才生态竞争力全国第7位,新质人才黏性指标全国第16位[1] 新质人才与新质生产力 - 新质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与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革命密切相关[4] - 济南在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力,恒元光电12英寸光学级铌酸锂晶体和山东天岳12英寸碳化硅衬底实现全球首发[5] - 济南数字生态指数全国第8位,公共数据开放"数林指数"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建成数据中心40家、5G基站5.4万个,算力总规模4500P[5] 济南产业与人才集聚 - 济南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量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近40万人[5] - 量子科技领域形成全领域布局,全球最先进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部分核心部件由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制备[6] - 空天信息领域成功发射14颗低轨卫星,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6] 智能制造领域突破 - 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在济南下线投用[7] - 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具备每小时7.2公里奔跑速度和人机交互能力[7] - 山东伊莱特能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整体环轧钢直径达15.673米,创吉尼斯世界纪录[7] 人才政策与服务 - 济南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并获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等荣誉[9] - 人才政策"双30条"动态优化,对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个人补助和1000万元项目引导资助[11] - 首创大学生开学、毕业"双典礼",形成尊重青年人才的闭环服务[12] 城市发展机遇 - 济南被定位为"我国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枢及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15] - 济南都市圈联动5市打造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承担"双圈"带动重任[15] -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每年新增十几万青年人才[15]
一季度研发投入增长31.84% 中科星图持续加码低空经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04:0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5.04亿元,同比增长20.48% [1] - 归母净利润2077万元,同比增长971%,主要源于战略性资产处置带来的资产价值变现 [1] - 扣非净亏损2396万元,同比扩大,主要因低空等领域研发和市场拓展成本增加 [1] - 研发投入1.4亿元,同比增长31.84%,重点投向星图低空云、星图云等方向 [1] 业务发展 - 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为核心战略方向,2024年发布星图云开发者平台及开放平台 [1] - 截至2024年底,"平台+生态"模式吸引70199个企业和开发者用户认证 [1] - 空天信息生态应用月活跃数达12375个,累计触达10149万终端用户,日均Tokens消耗2.29亿次 [2] 低空经济战略 - 制定"1+2+N+M"低空战略:1朵星图低空云、2个试验场、N个区域示范、M个行业场景 [2] - 2025年1月推出"星图低空云V1.0",定位为低空经济新基建 [2] - 已与合肥市、青岛市合作共建低空试验场 [3] - 近期中标青岛、湖州、福州、南宁四地低空项目 [4] 行业动态 -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0个省份将其纳入地方政策 [3] -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 [4]
协同才是最优方案(评论员观察)——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①
人民日报· 2025-04-29 22:08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成效 -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后,河北产业从"一钢独大"转向空天信息、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等新兴产业,2024年雄安新区、石家庄、唐山等7个地区实现人口净流入 [1] - 三地通过规划协同、产业协同、政务协同实现分工协作,北京"一核辐射",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北京天津"双城联动",京津冀"三地协同" [2] - 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后聚焦"高精尖",天津转向高端制造,河北发展"专精特新"产业,三地共建高端仪器设备、工业母机、机器人等6条产业链 [3] 产业转型与创新协作 - 河北风电、光伏装机量持续增加,产业焕新带动经济活力提升 [1] - 北京洛必德研发的安珂尔机器人由河北固安基地生产,体现京津冀产业链协作从"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3] - 北京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一期项目2027年投用,推动教育资源和人才红利共享 [4] 区域协同机制深化 - 政务协同实现"只进一扇门",营商环境改善促进要素流动 [2] - 天津通过"握手通道"加速与京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三地在医疗、交通等领域实现"同城待遇" [4] -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等文旅互动强化区域情感联结 [4]
川渝推出协同招引15条举措 共同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四川日报· 2025-04-23 06:19
协同招商机制 - 川渝两地联合招商确定5方面15条举措深化高质量协同招引[1] - 完善协同招商机制并探索利益共享机制促进招商项目有效流转[1] - 对无法落地项目推荐至另一方承接共筑产业转移拦水坝和蓄水池[1] 产业协同发展 - 按照特色优势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现代服务业等不同赛道分类细化举措[2] - 聚焦电子信息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 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引进建链补链强链项目[2] - 协力招引空天信息 生物制造 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领域重点企业和项目[2] 招商品牌建设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将走出国门面向海外市场提出重大项目[2] - 推动境外知名企业 跨国公司投资川渝现代产业[2] - 联席会议首次在绵阳召开推动招商下沉吸引优质企业落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