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搜索文档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多国工商界代表盛赞中国创新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4 01:15
英国48家集团主席 杰克·佩里:当DeepSeek的消息出来时,有人问我是否感到惊讶,我说不。每当外界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中国时,中国总能攻克难关。对于 如今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领先地位,我一点也不意外。 中国美国商会会长 何迈可: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持续创新的领域之一。希望我们的公司在这里了解中国的创新方式,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 与会嘉宾表示,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此时更需要共同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他们期待和中国有更多深入合作。 中国澳大利亚商会会长 冯栢文:在我们最近的调查中,澳大利亚企业一致表示,与中国企业建立合作非常重要,他们也在持续提升响应中国消费者需求的 能力。 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近日在京举行,与会嘉宾表示,中国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涌动的创新活力让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也为全球经济 发展创造新机遇。 本次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界代表出席,他们最看重的正是中国强劲的创新活力。 马来西亚制造商联合会会长 苏添来:我们希望中国能够在人工智能经济方面带动整个东南亚。 老挝国家工商会主席 吴迪·苏万纳翁:我们希望能够参与到中国和东盟的半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上,山东展区数智觅遗珍板块全是“科技与狠活儿”
大众日报· 2025-05-24 01:05
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山东展区展示数字技术在古籍修复、文物保护、考古领域的广泛应用,通过沉浸式体验呈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 [1][2] - 喷雾脱酸机采用无水脱酸液技术,可快速均匀处理纸质文物,避免传统水溶液导致的纸张粘连和字迹褪色问题 [2] - 纸浆修补机显著提升古籍修复效率,20分钟内可完成一本严重破损古籍的修复,而人工修复仅能完成10至20页/天 [3] 考古与文化遗产数字化 - 定陶王陵汉墓通过数字复原与裸眼3D技术动态呈现792平方米墓葬场景,实现考古现场的高精度数据采集与公众体验 [3][4] - 山东数字文化集团推出齐鲁文化大模型,整合历史名人、文化典籍等资源,打造多模态生成式AI并计划部署文旅、教育场景 [4] - 山东卫视传媒·AI无界科技工作室利用动态活化技术三维重构《簪花仕女图》,实现唐代名画中人物与场景的数字化"重生" [4]
创新发展 跨界融合 资本聚焦 从文博会看文化产业新机遇
上海证券报· 2025-05-23 19:32
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特征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 同比增长12.5% 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3个百分点 [2] - 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显著 包括《黑神话:悟空》数字游戏 敦煌藻井纹样直播文创 云展览云旅游等线上消费模式 [4] - 具身机器人表演 敦煌IP跨界开发(滑板 彩妆 街舞) VR/3D技术还原文化古迹(《版画中轴》《中轴长歌》)成为展会亮点 [6] 文化消费升级 - "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创产品破圈 茅台集团开发"小茅"吉祥物等10多款文创产品 2023年文创收入突破6亿元 [6] - 情绪消费(潮玩 文创周边)和文化自信(本土游戏IP开发)成为产业核心驱动力 [7] - 广东展团签约18个重点项目 覆盖影视 动漫 电竞等领域 总成交额超16亿元 [7] 头部企业投资动态 - 银河娱乐与大麦娱乐合作打造"大湾区演艺枢纽" 猫眼建设娱乐演艺企业总部 网易联合广州塔开发"数字+文商旅"活动 [8] - 阅文集团计划在深圳湾区书城开设2000平方米"阅文书园" 哈利·波特沉浸式夜游项目国内首站落户龙华区 [8] - 前二十届文博会累计链接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超7万个 创投机构重点关注文化与科技融合项目 [8]
福建馆亮相深圳文博会 多维呈现八闽文化魅力
新华网· 2025-05-23 12:12
福建馆参展概况 - 福建馆以"赓续文脉 慧通八闽"为主题亮相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承办 [2] - 运用AR全息导览 3D投影等数字科技打造"可听 可视 可触 可感 可带走"的文化盛宴 [2] - 集中呈现福建在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2] 文化展示内容 - 入口序厅以建阳雕版和传统竹简为原型打造"简牍之门" 展现"建本"典籍智慧和竹简文化 [3] - 数字地屏融入"曲水流觞"概念 通过"科技+艺术"手段将"文化闽江"幻化为动态数字化长卷 [3] - 设置文人八雅"琴 棋 书 画 诗 酒 花 茶"篇章板块 提供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 [3] - "'书'香致远"板块展示中外文化融合 福建名人等八大主题经典书目 [3] - "八闽书房"智慧阅读平台 朱子文化数据库 宝宝巴士国学影音空间等项目展现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成果 [3] 创新商业模式 - 打造集"展 演 创 售"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 开设线上闽派文化直播间 [5] - 设置茶文化品鉴空间 非遗技艺展演区 推出漆艺大师表演 福州传统梳妆技艺等节目 [5][8] - 引入机器人制作"福"字拉花咖啡等创新形式 展会期间开展新技术推介 重点项目签约活动 [5] 文化产业发展数据 - 2024年福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94 4亿元 同比增长10 7%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 [5] - 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66亿元 同比增长32 3%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2 5个百分点 [5] 企业参展亮点 - 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展示VR骑马机 数字人AI旅推官等数字技术应用 [10] -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展示经典书目 体现文化传播力 [6] -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等非遗项目亮相展会 [9]
文博会现场发offer:广东发布6万余个文化产业岗位,释放广纳文化英才强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0:00
文化产业人才招聘活动 - "百万英才汇南粤"深圳文博会专场活动共发布超过6万个文化产业岗位[1] - 活动通过线上和现场协同发力 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1] - 3600多家企业在线上平台发布招聘需求 推出文化数据分析师 人形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等特色岗位 最高年薪达100万元[2] 参与企业及岗位分布 - 媒体融合和数字内容专区有600多家企业开放招聘岗位 包括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133个重点企业[2] - 品牌策划和创意传播专区有650多家企业开放招聘职位 包括广州地铁传媒有限公司等81家重点企业[2] - 文化体验和传承创新专区有700多家企业开放招聘岗位 包括广州乐都音乐集团有限公司等185家重点企业[3] - 文化科技和智能服务专区有1650多家企业开放招聘岗位 包括广东省出版集团数字出版有限公司等280家重点企业[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游戏行业成为人工智能技术最佳应用场景之一 从智能美术到自动化运营 AI正在重塑游戏行业每个环节[1] - 未来10年需要大批具备人工智能技能与实体产业认知的工程师人才[2] - 玄智科技联合哈工大开发贯通式"小初高大"未来工程师培养体系[2] 招聘活动特色服务 - 设置职业指导赋能站 直播带岗摊位 AI智慧体验区三大特色服务专区[3] - AI智慧体验区提供"AI易面" "AI模拟面试间"和"AI改简历"服务[3] - 邀请资深就业指导专家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 咨询服务 简历诊断等服务[3] - 线上招聘会平台将在文博会后开放至今年年底[4]
新疆名字最“硬”的小城,被误解太久了
36氪· 2025-05-23 09:39
城市概况与地理位置 - 位于新疆北部 距离乌鲁木齐2小时车程 距伊犁500公里 占地460平方公里[1] - 被称为戈壁明珠和诗城 由荒漠经军垦建设发展为现代城市[2] 历史沿革与军垦文化 -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进驻开展屯垦活动 从运土引水到建设街道房屋[2][3] - 军垦第一连保留50年代垦荒遗迹 包含地窝子群 干打垒伙房及石磨石犁等工具[3][5] - 军垦博物馆1988年筹建 展陈800余件文物及300多幅图片 通过半景画展示垦荒历史[5] - 60年代上海青年通过上山下乡政策参与建设 使城市获得小上海之称[5] 文化特色与诗歌传承 - 诗人艾青在此生活16年 创作《年轻的城》等军垦题材作品[7] - 1983年举办首届绿风诗会 吸引200多位诗人作家编辑参与[7] - 1984年创办《绿风》诗刊 为全国三大诗刊之一 臧克家题词[7] - 2017年获中国诗歌学会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8] - 设艾青诗歌馆 明珠河诗林 西公园诗石等诗歌主题景观[9] 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 - 南山风景区距市区70公里 含峡谷 林木 高山草地 雪峰及宁家河景观[9] - 观音山景区有红色土壤与绿色植被交织 山下玛纳斯河大峡谷蜿蜒[10] - 驼铃梦坡景区由诗人徐望云命名 源自民歌《梦驼铃》[9] - 特色美食石河子凉皮融合青海甘肃酿皮 陕西米皮及四川凉粉工艺[6] 生态建设与城市发展 - 通过栽种白杨 沙枣 柳树等植物构建绿色屏障抵御风沙[9] - 从荒滩戈壁转变为兼具现代农业与现代建筑的城市景观[2][3][9]
文化“撞见”科技,上海企业文博会展示AI与文化交融的新可能
第一财经· 2025-05-23 09:29
文化与新技术融合 - 上海展区以超高清波浪屏矩阵为载体展示数字化互动内容占地近千平方米 [1] - 上海天文馆通过VR设备提供虚拟参观体验解决线下门票紧张问题 [1][4] - 非遗编织技艺与日常用品结合推出耳饰、头饰、联名运动鞋等产品 [6] 人工智能应用 - 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吸引60多家AI领域企业参展 [1][8] - 合合信息推出古籍修复模型可识别破损并还原古文献字形和纸张背景 [4] - 商汤科技展示AI下棋机器人支持象棋围棋并计划接入DeepSeek实现语音解说 [4] - 三七互娱自研游戏行业大模型小七可生成视频素材使2D图片制作效率提升80%视频制作提效70% [10] - 奥雅股份推出国内首个文旅大模型奥创引擎可基于实景图生成效果图 [10] 无人机与3D技术 - 千机科技无人机编队表演通过上海窗口辐射全球业务覆盖多个海外城市 [6] - 立体通开发裸眼3D膜技术结合手机屏幕实现3D效果目前处于推广阶段 [10] 文化IP与创新项目 - SMG推出升级版看东方APP数字孪生博物馆及民生剧《蛮好的人生》等文化IP [2] - 上海报业集团展示AI智能体应用"派生万物" [2] - 豫园灯会三十年累计吸引全球观众非遗灯彩技艺走向国际 [7] 文旅商体联动案例 - 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460部首映率创新高 [7] - 亚洲最大乐高乐园将于今夏开业打造积木主题文旅地标 [7] - 古埃及文明大展累计接待观众突破220万人次 [7] 机器人及硬件创新 - 宇树科技跨维智能等企业展示人形机器人用于展区接待及古筝表演 [8] - 雷鸟创新亿境等厂商展出AI眼镜 [8] - 文博会推出AI导览吉祥物AI小水滴整合生成式AI与情感计算技术 [8] 非遗与科技结合 - 万祥手工织带技艺通过校园课程和联名产品推动非遗商业化 [6] - 上海天文馆展出陨石制编磬及纯陨铁原石迷你金箍棒 [6]
不同文化IP创意融合联动 文博会上首发经济活力转化为交易力
央视网· 2025-05-23 07:48
央视网消息:第二十一届文博会5月22日在深圳开幕,6000多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 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走在展馆里,具身机器人弹古筝、做导览,文化和科技共同驱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随处可见。 一家刚刚成立一年的初创公司,带来一款新品人形机器人,在文博会首次亮相,第一天就收到了几十单合作问询。 在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展区,一位客户戴上VR眼镜,进入虚拟世界里坐上游船,正在无锡地标与非遗元素中穿梭。目前,这款产品已经应用在 无锡古运河游船体验中。 文博会开幕首日就举办了20多场新品发布会,各展位实时发布新品项目80多项。文旅新业态、文化新IP、科技新产品,首发经济成为本届文博 会一大亮点。组委会介绍,本届文博会还将举办新品发布会超150场,将交易4000多个投融资项目,举办近300场交易活动。 首发密集 打造文化新品超级发布平台 5月23日是文博会开幕的第二天,哪些新品即将亮相?本届文博会还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 在这里,还可以看到许多文化消费新场景。除了文化市集、文创专区,2025年组委会首次推出热销商品榜,还有多项促交易措施。比如符合条 件的退税商品,在文博会可以实现即 ...
穿越之“苏轼在文博会开直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05:55
文化科技融合展示 - 文博会通过AI技术复原千年文物如三星堆青铜面具和《簪花仕女图》,实现文物数字化复活[3][5] - VR和裸眼3D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穿越三千年历史场景[5][6] - 机器人结合古筝演奏和英歌舞表演,展现东方美学与科技的跨界融合[10][14] 文创产业市场表现 - 2024年全国博物馆观众量突破14亿人次,同比增长超20%[12] - 中国潮玩及周边市场规模达558.3亿元,文创周边销售火爆[8][12] - 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14.1万亿元(同比+6.0%),广东省规上文化企业营收2.5万亿元,增加值连续22年全国第一[18] 文化出海与新兴业态 - 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185.57亿美元(同比+13.39%),连续5年超千亿元规模[20] - 微短剧海外应用超300款,覆盖200余国,累计下载量4.7亿次[20] - 全球首款载人飞碟和中医AI诊疗等创新产品亮相,推动文化新业态发展[16][26] 政策与产业支持 - 广东省发布文化产业"政策包",加速区域文化科技融合与高质量发展[20][26] - 机器人格斗大赛和机甲赛事等新兴场景撬动万亿级机器人产业潜力[14][26]
202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发布,北京近九年连续保持第一
新京报· 2025-05-23 05:19
2024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 综合指数排名 - 北京连续九年保持综合指数第一,广东、浙江连续七年位列前三,上海连续十四年排名前五,山东、江苏连续十四年排名前十 [1] - 四川省是西部地区唯一连续多年进入前十的省份 [1] - 前十名省市依次为: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湖北、四川、福建、河南 [1] 生产力指数 - 北京在产业主体和人力资源方面优势显著,2024年末文化企业数量超3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6000家,从业人员超110万人 [2] 影响力指数 - 北京影响力指数全国第一,拥有全国最多的文化企业30强和上市文化企业,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 [2] 驱动力指数 - 浙江驱动力指数排名第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国家级文旅品牌达178个,数量全国第一 [2] 指数背景 - 该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发,自2010年起连续发布15次,成为衡量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权威指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