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搜索文档
文博观展热潮不减暑期“加时” “科技+文博”让考古成果“活”起来
央视网· 2025-07-23 07:07
关于秦人的起源,在学术界有"西源说"与"东来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所谓"西源说",即认为秦人源自西部的游牧民族。而"东来说",则认为秦 人的嬴姓部族来自于东面,是从东迁徙至甘肃一带。对此,甘肃清水县李崖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东来说"提供了佐证。 央视网消息:暑期观展热潮不减。近日,河南省多家博物馆延长了开馆时间。 7月21日,郑州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等6家博物馆发布通知,即日起至8月31日取消闭馆制度,实行全周无休开放,闭馆时间也从 原来的下午5时延长至6时。 河南博物院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8时。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多个洛阳热门场馆,在暑期取消周一闭馆,并将开放时间延长 至6时。 "问秦"特展 追溯秦文化形成脉络 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在举办"问秦——甘肃秦文化考古二十年成果特展"。以秦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通过近700件文物的集中展示,系统展现了 甘肃地区秦文化的文明演进轨迹。 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关于甘肃秦文化考古成果特展。陇原大地是秦人的发迹崛起之地,这个展览就是对甘肃秦文化考古20年成果的集 中展示。 位于甘肃张家川县的马家塬墓地,作为目前发现等级最高的西戎贵族墓葬群,以奢华的马车和丰 ...
2025年北京文化消费狂欢攻略“出炉”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7-08 07:14
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 北京市商务局等4部门联合发布《北京市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包含时尚场景育新、活动提升、品牌创新等5个专项行动21项举措 [1] - 方案旨在激发北京时尚消费潜力、彰显首都时尚魅力,融合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和多元资源提升文化消费品质 [1] - 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通过文化业态提升商业品质,展现首都时尚风采 [1] 演艺产业发展政策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包含10条重要举措 [2] - 政策发放补贴支持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艺新空间、精品剧目、演艺企业4个方向的创新发展 [2] - 目标为深化文商旅融合联动,扩大"演艺+"消费,推动演艺市场提质增效 [2] 文化消费新场景 - 吉祥大戏院推出360度沉浸式舞剧体验,结合老字号跨界"戏曲咖啡"等创新业态 [3] - 王府井工美大厦"予寻空间"举办非遗主题大展,集结1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品及文创产品 [3] - 百年瑞蚨祥升级350平方米沉浸式体验空间,开设高级定制区与国风文化馆,融合展陈、茶歇、摄影等多元业态 [3] 区域与群体覆盖 - 文化消费场景覆盖核心区、中心城区到生态涵养区,服务银发族至Z世代等全年龄段群体 [4] - 通过场景焕新、各区联动、跨界融合、科技创新等方式持续赋能时尚消费 [4] - 实践提升了城市时尚品位并增强消费者文化认同,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生动力 [4]
上博推出红山文化盛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8 01:29
红山文化特展概况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为"何以中国"系列第四展 [1] - 汇集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20家文博机构300余件文物 [1] - 展览持续至10月8日 [7] 红山文化历史地位 - 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6500-5000年,分布辽西、内蒙古东南、河北北部 [1] - 距今5500年出现"坛庙冢"礼制建筑和玉礼器系统,标志进入古国文明阶段 [1] - 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最早体现精神信仰体系化和社会结构复杂化 [1] 核心展品分析 - **C形玉龙**:黄绿色闪石玉雕琢,史前玉器龙的最初形态,造型来源存在猪首、马首等学术争议 [1] - **玦形玉龙**:1984年辽宁牛河梁遗址出土,龙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似玦 [2][4] - **彩陶筒形罐**:内蒙古出土,融合菱形方格纹、仰韶玫瑰花纹与红山龙鳞纹 [2] - **玉三连璧**:2024年河北宣化新出土,DNA双螺旋结构造型,首次发现异形连璧 [5] 文化特征与交流 - 西辽河流域兴起,融合东北渔猎与中原农耕文化元素 [2] - 晚期形成神庙、祭坛、积石冢祭祀体系,牛河梁遗址体现文明成就 [3] - 玉器技术继承兴隆洼文化传统,龙崇拜影响黄河、长江流域 [5] 展览设计特色 - 空间设计借鉴红山礼制建筑,采用方圆结合、中轴对称布局 [6] - 主色调为"红山红"与"石墨灰",地面勾勒女神庙线图 [6] - 运用牛河梁遗址沙盘、多媒体及等比例积石冢复原展示 [6]
文博热催生新职业 文化价值正“变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03 23:35
文博热带来的市场变化 - 文创行业从"叫好不叫座"到实现"变现"契机,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收入翻四五倍[1] - 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新业态,文化新业态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2.5%[1] - 文博产业链延伸至数字化采集、虚拟场景搭建、文创开发等环节,专业人才需求激增[1][2] 新职业的涌现与特点 - 博物馆数字策展人、虚拟现实设计师等新职业成为行业"香饽饽"[1] - 文创策划师将三星堆金面具转化为"国潮耳环",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2] - 三维建模技术员、数字策展人通过技术手段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消费体验[2] 行业生态重塑 - 文博机构从"单打独斗"转向与科技公司、高校等多方联动合作[2] - 虚拟现实设计师团队同时服务故宫和地方博物馆,开发"数字文物库"和"元宇宙展厅"[2] - 文创产品需结合现代审美,数字策展需注重交互逻辑,技术应用需包含文化内核[2] 文博热的核心驱动力 - 消费者行为从"看文物"转向"玩文物",从"逛博物馆"转向"买文创"[3] - 新职业从业者将历史文化转化为产品温度,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3] - 行业增长反映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就业市场活力增强[3]
江苏博物馆机制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新华日报· 2025-07-01 23:26
博物馆运营模式创新 - 江苏省通过延长开放时间破解"博物馆热"带来的供需矛盾,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全年累计延长开放日不少于60天,累计延长开放时间不少于90小时 [2] - 延时开放不仅满足上班族文化需求,还推动夜间经济新业态发展,成为城市夜经济的重要场景 [3] - 13个设区市文博场馆同步推出夜游项目,如瞻园沉浸式戏曲演出和甘熙宅第水幕秀,南京多家博物馆实现全年无休运营 [2] 文创开发激励机制 - 苏州博物馆2024年研发480款文创产品,"蟹黄黄"毛绒大闸蟹等爆款引发抢购热潮 [4] - 政策明确文创收入全部用于博物馆发展和人员激励,南京博物院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文创收入均超1亿元,同比增长超80% [4][5] - 激励机制细化操作指引,包括制定收入清单和分配比例,苏州博物馆年轻团队(平均年龄<35岁)创造力显著提升 [4] 文化资源下沉与基层联动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将精品展览送至基层,前11站累计接待观众180.5万人次,日均1.2万人次,文创销售额达1100万元 [6] - 连云港巡展期间单日观众量达4.2万人次,刷新全省纪录,远超该馆日常2500人次的接待量 [6] - 未来计划通过大馆与中小馆资源互补,实现优质展陈向基层常态化输送 [6] 智慧化与科技融合 - 江苏推进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应用AI、VR/AR技术打造"云上博物"数字展示空间,覆盖近百个精品展览 [7] -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建成元宇宙博物馆,数字复原琉璃宝塔场景,镇江博物馆推出NFT数字藏品 [7] - 吴江区苏州湾博物馆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活化 [7]
【省文物局】陕西多家文博单位推出暑期惠民举措
陕西日报· 2025-07-01 22:31
暑期延时惠民政策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延时开放时间为7月1日至8月24日 每天门票投放量增加5000张至7万张 开放时间增加60分钟 开始检票时间为8∶00 停止检票时间为17∶30 闭馆时间为19∶30 [1] - 西安博物院开放时间调整为7月5日至8月31日 由8∶30至18∶00调整为8∶30至20∶00 19∶00停止检票 每日参观预约人数由1.5万人增至1.8万人 延时开放期间晨练活动暂停 [1] - 西安市青龙寺遗址景区每日开放时间调整为7月1日至8月31日 由8∶30至18∶00调整为8∶30至19∶00 18∶00停止入园 青龙寺遗址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为9∶00至18∶00 17∶30停止入馆 6月30日至9月30日增加晨练时间 市民可于每日7∶30入园晨练 [1] 票价调整与优惠政策 - 大汉上林苑景区及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为7月1日至8月31日 由9∶00至17∶00调整为8∶00至19∶00 9∶00至17∶00成人票价35元/人 学生票价20元/人 延长时段惠民票价10元/人 原免票人群优惠政策不变 惠民门票销售时间为8∶00至9∶00和17∶00至19∶00 [2] - 陕西历史博物馆在6月24日至8月31日期间对2025年中高考考生实行优惠政策 中高考考生预约陕历博本馆门票检票入馆后可凭本人身份证原件及2025年中高考准考证原件免费参观"唐代壁画珍品展"和"壁上丹青 盛唐气象——唐韩休墓壁画考古发掘与保护展" [2]
文物“走出去” 文化“活起来”
辽宁日报· 2025-06-27 01:38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首次举办红山文化主题展 也是迄今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一次红山文化展 [1] - 展览由上海博物馆联合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20家文博机构共同打造 [2] - 展览汇聚珍贵文物310件/组 超过四分之一的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 [2] 展品亮点 - 辽宁出土的红山文物数量占参展文物的一半 包括女神庙出土的泥塑女神残体、墙壁构件、彩陶残片等 [3] - 玉玦形龙、C形龙等珍贵文物成为展览焦点 分别由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 [2] - 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十几件文物以专题形式展示 包括陶斜口器、红色石耜、细石器等 [3] 文化传播 - 近年来辽宁红山文物不断现身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国内重要展馆 [3] - 展览是辽宁向外传播红山文化、扩大影响的又一案例 [3] - 红山文物向外界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3]
新职业观察|编织历史与科技经纬 他们让文物在光影中“活”起来
央视网· 2025-06-23 21:58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1] - 2024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3万个 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1] - 数字文博展兴起 通过光影技术活化文物 掀起文博热潮 [1] 数字化技术在文博领域的应用 - 南京博物院采用3D建模 激光扫描技术为文物制作数字分身 [3] - 数字策展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将动态展品搬进展厅 [3] - 典型案例:对宽1.92米 长3.8米的《坤舆万国全图》进行数字化呈现 [3] 数字策展工作模式 - 需要计算机专业背景 技术员转型为数字化策展人 [3] - 跨领域协作模式 涉及多专业团队反复沟通协调 [5] - 项目周期较长 《坤舆万国全图》数字化项目筹备近1年 [5] VR技术在展览中的创新应用 - 通过VR设备实现时空穿越体验 展示九重天图 天地仪图等场景 [7] - 复现消失的历史遗迹如大报恩寺塔 [7] - 计划于7月10日正式上线VR大展 [9] 数字文博的社会价值 - 数字化手段打开"时空胶囊" 构建可触达的数字文化图谱 [9] - 每个数字展品具有独特性 创造全新观展体验 [11] - 实现文物资源的社会化触达 [11]
上海多种尝试解锁文博消费新方式
搜狐财经· 2025-06-14 13:29
文化消费新场景 - 首届"申活集"文物文创巡回市集在上海杨浦区大学路街区举办,集结上海代表性文博机构、文创品牌,构建"文化消费+技艺传承+科技交互"的城市文化体验空间 [1] - 上海博物馆带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爆款文创,包括猫神巴斯泰特、荷鲁斯之眼等,搭配市集限定优惠引发抢购热潮 [1] - 上海科技馆以特展《中国恐龙大展》为主题推出古生物化石系列文创,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西夏文物展汲取灵感推出融入西夏文字与纹饰的文创产品 [1] - 敦煌当代美术馆精选《境象敦煌》艺术元素推出文创产品,将经典壁画转化为可收藏的美学符号 [1] 文创产品创新 - 上海大剧院推出东方舞台美学文创,包括苏绣香囊包挂、中式扇形旅行收纳包等跨界之作 [4] - 张园安垲第文创空间联合允上生活推出"园香挂",跨界融合历史与香道文化 [5] -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场馆带来纪念品、衍生品及特色文创吸引众多民众 [5] 互动体验活动 - 市集设置沉浸式互动装置、创意文化衍生品及趣味集章等创新形式,打造"可参与、可体验、可收藏"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3] -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提供民间收藏文物(瓷器)公益鉴定服务,上海观止矿晶博物馆带来趣味标本制作活动 [3] - 上海工业设计博物馆邀请民众DIY复古自行车模型、拼贴创意帆布袋、组装迷你扫把车和制作精巧八音盒 [3] -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带来《如此漫长·如此浓郁——黄永玉新作展》特别印章,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推出相片打印DIY冰箱贴制作 [3] 非遗文化展示 - "丝路非遗"第十届上海杨浦非遗节以丝路文化为核心,通过艺术表演、快闪演出、工作坊、市集等形式搭建沪甘两地文化交流平台 [5] - 来自甘肃的百名艺术工作者带来多民族歌舞与器乐演奏,包括西北民族大学创排的《飞天伎乐》重现敦煌壁画乐舞场景 [7] - 快闪巡游队伍身着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表演豪迈舞蹈《雪域汉子》、马头琴联奏、裕固族舞蹈《盛装舞》等节目 [7] - 剪纸服装秀将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时装设计融合,产生惊艳视觉冲击 [7] 传统艺术表演 - 静安寺小百花越剧团"小梅花"得主们表演越剧,静安淮剧艺术中心师徒同台献艺 [8] - 北站少儿京剧团表演《野猪林》,青年昆曲演员演绎《牡丹亭》选段 [8] - 静安戚毕青年越剧团由白领组成,以专业级唱腔和身段展示传统文化传承 [8]
文脉华章·文博日历丨长沙,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央视新闻· 2025-06-14 01:56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长沙举行 [1] 长沙历史文化背景 -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5万年至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活动 [4] - 自秦朝设立长沙郡以来 城名、城址未曾改变 见证了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清及现代的变迁 [4] 长沙博物馆资源 - 长沙拥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32座 非国有博物馆20座 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10] - 长沙必打卡的8个宝藏地包括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炭河里青铜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等 [4][5][10] 湖南博物院必看国宝 - 素纱单衣:仅重49克 透光率达75% 薄如蝉翼 轻如烟雾 [11] - T形帛画:深埋地下2000多年 据研究是一种招魂幡 暗藏古人"生命观" [13] - 长寿绣几巾:我国目前发掘出土的唯一一件几巾 用途类似今天的沙发巾 [17] - 商代大禾人面纹方鼎:我国目前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 内壁铭文"大禾"印证古人"禾下乘凉梦" [19] - 辛追夫人"漆"彩斑斓的生活:西汉辛追夫人家的"客厅"复原展示 展现西汉漆木器工艺 [21] 长沙博物馆必看国宝 - 唐长沙窑青釉"鸟飞平无近远"瓷盘:唐代长沙窑瓷器 反映唐朝流行文化 长沙窑是釉下多彩的重要发源地 [23][24] - 象纹大铜铙: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商周铜铙 用于古代两军交战时的撤退信号 [27] 长沙简牍博物馆必看国宝 - 龙纹漆木瑟:汉代出土的瑟中仅此一"见" 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弹拨丝弦乐器 [31] - 简牍:1996年长沙走马楼出土十余万枚简牍 勾勒出吴国人的生活图景 现代词汇"合同""杀青"源于简牍 [34][36] 专题特展信息 - "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2025年6月14日至10月12日 展出200余件(套)重磅文物 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 [37][39] - "心象——古干的汉字书法抽象艺术展":2025年5月16日至8月16日 展出古干60幅代表作品 融合汉字与现代抽象视觉艺术 [39][41] - "寻找《史记》中的古国"专题展:2025年4月26日至6月29日 展出180件珍贵文物 探索神秘古国历史 [41][43] - "文脉在兹 谊居千年"特展:2025年4月30日至2026年5月31日 展示西汉长沙王太傅贾谊的思想及古长沙人日常生活场景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