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种植与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新质生产力赋能,专家热议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2 09:49
华容的实践,也是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北京报道地处洞庭湖平原腹地、湖南省北部的华容县,是观察传统农业大县转 型的一个窗口。全县棉花种植面积一度高达50万亩,芥菜总面积达到20万亩,有"中国棉纺织名城""中 国芥菜之乡"之称,是国家或省级粮、棉、油、鱼、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依托丰富的农 产品资源,华容县进一步发力,已形成3个百亿级特色产业群,总产值突破400亿元。 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京举办第五期"智荟中欧.企业赋能学习坊",研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创新方 案。在会上,湖南省岳阳市原政协副主席、华容县原县委书记刘铁健以华容县为例,分享了推动乡村振 兴的系统实践。 在刘铁健看来,华容县优势产业规模化背后,首先是政府主导,坚持"有基地、有园区、有品牌、有龙 头企业"的发展路径,以县乡村三级合力,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村级资产交易中心,推动土地 流转率达65%,芥菜、小龙虾"虾稻套作"等集中连片发展。在此基础上,当地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300 余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268家,依托龙头带动,建成了1个省级现代产业聚集区、7个特色产业园。 此外,华容县还建立企业特派员制 ...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
人民日报· 2025-09-12 00:5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土地流转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村44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统一种植管理模式 [2] - 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实现小麦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2][3] - 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 制成4个大类40多个品种的系列农产品 包括有机面粉和手工拉面 [3]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2] - 推行绿色种植模式 16万亩小麦等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 [2] - 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新疆全年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 [2][4] 产业经济效益 - 面粉日加工量达到36吨 经过42道工序制成手工拉面 [3] - 2024年实现总产值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 [4] - 村民获得土地流转费8万元 年收入超20万元 全村超过1/3村民从事乡村旅游 [3][4] 文旅产业拓展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建设520平方米小麦博物馆 [3][4] - 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 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 [4] - 2024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周末民宿全部住满 [4] 区域农业成就 - 新疆粮食净调出量累计达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 [2] - 小麦玉米创9项全国大面积单产纪录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5] - 水产品产量稳居西北五省区第一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二位 [5]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1 22:21
农业现代化转型 - 土地流转整合实现规模化种植 全村443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统一种植管理[2] - 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16万亩农作物绿色种植[2] - 小麦单产达680公斤/亩 新疆粮食单产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2] 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成立农产品加工公司 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开发4大类40多个品种的系列产品[3] - 面粉日加工量达36吨 通过42道工序生产有机手工拉面 实现就地加工转化增值[3] - 绿色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流转费达8万元/户 年收入超20万元[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乡村旅游 建设小麦博物馆展示520平方米展陈[4] - 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可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4] - 超过1/3村民参与乡村旅游 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带动闲置房屋改造升级[4] 区域农业经济成效 - 2024年村总产值达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4] - 2022-2024年新疆粮食净调出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 -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玉米"吨粮田" 水产品产量西北五省区第一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全国第二[5]
新疆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麦田里崛起“亿元村”(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1 21:56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 土地流转整合形成443户村民参与的专业合作社 实现统一种植和规模化经营[2] - 应用北斗导航播种和无人机飞防技术 实现16万亩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植[2] - 小麦单产达到680公斤/亩 推动新疆粮食单产以524.8公斤/亩跃居全国第一[2][4] 农产品加工与产业链延伸 - 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完整产业链 开发4大类40多个品种的农产品系列[3] - 面粉日加工量达到36吨 通过42道工序生产有机手工拉面[3] - 2024年实现总产值5.1亿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504万元[4] 乡村旅游与多元化经营 - 依托农耕文化和麦田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建设520平方米小麦博物馆展示加工工艺[3][4] - 打造特色民宿和旅游打卡点 带动超过1/3村民参与乡村旅游服务[4] - 2024年前7个月接待游客15.39万人次 具备同时接待300人住宿和1000人用餐能力[4] 农民收入与区域农业成效 - 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费和分工获得多元收入 典型农户年收入超20万元[3] - 新疆2022-2024年累计粮食净调出1417万吨 成为全国7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2] - 建成全国首个百万亩级玉米"吨粮田" 水产品产量居西北五省区第一[5]
全国劳模廖志略:十年兴农路 推动化橘红结出百亿硕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05:12
行业背景与困境 - 化橘红产业曾面临新树不愿种 老树管不了 好果卖不出的困境 导致农户守着金果子却挣不到钱[1][5] - 2020年合作社累计欠款达500万元 鲜果市场半径局限且行情低迷 鲜果卖不上价严重打击果农积极性[6] -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 未进入食药物质目录前 化橘红无法作为食品添加剂 严重阻碍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附加值提升[3] 政策突破与认证 - 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公告 将化橘红纳入食药同源物质目录 为产业开拓新道路[3] - 全国人大代表四次进京推动药食同源认定 2023年提交加快化橘红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申报建议并获国家卫健委迅速回应[3] - 建议将化橘红炮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文化走向海外[4]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 攻克化橘红嫁接改良和自动化设备研发关键技术 培育出成活率更高挂果率更好的优质种苗[6] - 研发化橘红七爪开皮机和全自动压果机 使生产效率提升8至10倍[6] - 开发出饮片 代用茶 润喉糖等2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 并与药企合作研发保健药品扩展应用领域[8] 营销创新与品牌建设 - 2024年推出广东首部三农主题微短剧《化州化橘红 天下第一红》 融合穿越和AI元素 触达全球上亿用户[1][4] - 短剧带动微信指数峰值达1136万 成功实现短剧流量向消费流量转化 直接带动近2.6亿元销售额[1][4] - 通过电商直播和短视频向5亿网友传播种植与炮制故事 有效打开市场认知度[6] 产业链规模与经济效益 - 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超13万亩 年产鲜果6万余吨 干果1.2万余吨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8] - 产业产值从2019年30多亿元增至115亿元 增长约283% 带动35万名从业人员增收[1][8] - 全市化橘红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1542家 从事产业人员超35万人[3][8] 合作社运营模式 - 采用合作社+农户+公司+村委会+产业协会+基地的六位一体模式 构建多维度农户收益联结机制[8] - 直接管理600余亩种植基地 合作基地达6200亩 保底收购机制惠及1.5万农户[8] - 十年带动超3000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累计推动3000多名农户种植增收[1][8]
豫见地标风物丨一条链串起红薯“七十二变”
河南日报· 2025-09-10 23:38
行业规模与地位 - 河南红薯常年种植面积约400万亩 居全国第3位 [5] - 许昌薯业种植面积逾40万亩 产业集群规模近50亿元 [5] - 拥有200多家日产淀粉和粉条1吨以上的企业 [5] 产业链发展模式 - 构建育繁种加销一体化的薯业全产业链 [10] - 培育1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 辐射带动200多家中小型加工企业 [10] 产品创新与研发 - 开发冷冻烤蜜薯 芝士焗红薯 甘梅薯条等20多个品种 [11] - 成功攻克红薯鲜粉条保鲜技术 推出14个无明矾鲜粉品种 [14] - 创新研发59秒即食鲜粉 7个月销量突破3000吨 [14] 技术突破与科技投入 - 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培育10多个专用型红薯品种 [12] - 投入上百万元研发经费 历经4年近千次实验 [14] - 实现红薯与桑叶 山药等中药材结合开发新品 [15]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 产品进入北京上海市场 年销售额近3亿元 [10] - 通过国际食品标准认证 打入欧洲和中亚市场 [16] - 襄城红薯获国家地理标志 禹州粉条入选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 [10] 产能与就业带动 - 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红薯淀粉3万吨 粉条粉丝1.5万吨 [10] - 带动500多位农民家门口就业 [10] - 全市逾11万户农户受益 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17] 产业融合与文旅拓展 - 建成国内首家粉条产业观光工场 年吸引5万名游客 [18] - 打造3000亩红薯公园 种植40余种有机红薯 [18] - 建立粉条文化博物馆和非遗传习所 [18]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将乡村富民产业链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 [18] - 打造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19] - 构建标准引领加品质认证加品牌赋能三维质量提升体系 [19]
扎根、奉献、远行,一颗“全能豆”的新征程 | 疆品入湾记③
南方农村报· 2025-09-06 06:05
核心观点 - 新疆油莎豆产业通过广东援疆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戈壁荒漠作物成长为湾区市场畅销产品 形成生态改善、经济效益和区域协同的综合产业模式 [7][8][9] 产业发展 - 油莎豆种植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5万亩 亩均产量从200公斤提升至530公斤 最高达850公斤 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种植基地 [25][26] - 形成"油莎豆+冬小麦"轮作模式 实现规模化种植 2017年试种成功 2019年开始大规模推广 [19][20][24] - 广东援疆投入40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实现全产业链生产 涵盖清洗、筛选、烘干、存储和包装环节 [37][38] 经济效益 - 油莎豆深加工项目签约21个 总投资额达24.81亿元 开发食用油、豆奶、豆粉、白酒等1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 [42][43][44] - 产业园引进7家企业 预计年产值达1.5亿元 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 带动平均增收4.5万元 [39][40] - 新疆三礼科技公司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部分产品出口马来西亚、俄罗斯 [44][45][50] 生态效益 - 区域七级以上大风天数从年均27天降至9天 土地裸露期减少到20天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到1.4g/kg [28] - 油莎豆耐旱、耐瘠、耐盐碱 试种首年即展现防风固沙效果 为荒漠化治理提供产业支点 [20][21][22] - 规划建设100万亩油莎豆绿色优质高效油饲产业集群 持续巩固戈壁生态屏障 [30] 市场拓展 -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建立直通大湾区销售渠道 通过展销活动、线下体验馆和电商平台实现产销对接 [7][65][67] - 培育12家油莎豆产业企业 注册13个品牌商标 采用"品牌故事+质量溯源+文化赋能"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47][48][49] - 产品在大湾区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消费者从认知"新物种"转化为忠实客户 形成稳定消费群体 [4][5][62] 区域协同 - 粤新两地深化产业协作与文化交融 广东技术资源反向输入新疆 推动当地产业链升级 [65][68] - 农业生产总值从1093万元跃升至2.89亿元 增长超26倍 人均收入从不足2万元提高至3.81万元 [55][56][58] - 市场主体从4家增长至411家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提升 [53][54][58]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安福小黄姜变身富民 “大产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3:26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2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 [1] - 通过"统战+企业+基地"模式引进江西维客泰美实业有限公司每年收购生姜50万斤 [2] - 建立"政企农"协同桥梁推动小黄姜种植面积达500亩 [2] 经济效益 - 参与种植农户人均增收2500元 [1] - 生姜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1] - 预计总产量超150万斤带动150余人稳定增收 [2] 产业链延伸 - 开发姜茶、姜粉、姜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有效延伸产业链 [2] - 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单场销售小黄姜约1200斤 [2] - 推动小黄姜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4] 产销体系 - 电商平台助力小黄姜、葡萄、红薯淀粉等农产品从田间走向云端 [2] - "统战+电商"模式为小黄姜产销提供全链条支撑 [2] - 从种植、采收、销售到深加工全程赋能产业发展 [4]
校企深度合作,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助力龙颈镇乡村产业振兴
南方农村报· 2025-09-03 01:09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 龙颈镇位于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 是滨江地区南大门 以鸡心黄皮和麻竹笋等优质农产品著称[1] - 当地制定万亩鸡心黄皮产业发展规划 核心产区位于龙北村 产品具有错峰上市优势且甜中带微酸 深受消费者欢迎[6] - 通过引入多家农业企业 建立南药和茶叶种植基地 区域优质农业品牌正逐步形成[1] 校企合作与科研平台建设 - 科技特派员团队与尚品德茗公司共建麻竹笋和茶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与敬农农业服务公司共建水果和麻竹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3] - 团队开展鸡心黄皮果综合开发利用及麻竹笋鲜嫩度与成分特征关联性分析 已完成鸡心黄皮蜜饯和茶醋产品加工工艺研发并制备样品[3] - 与尚品德茗公司共建中药材与特色植物种植实训基地 开展多形式产业帮扶工作[3] 新项目引进与产业链拓展 - 团队在广西贺州调研广地龙养殖经验后 于尚品德茗公司清新龙颈基地建立5亩广地龙养殖基地 已完成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铺设[4][5] - 联合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申报科技成果入县达镇项目 开展桑果新品种引种栽培及桑叶原料饲料开发[5] - 探索茶园地广地龙养殖模式 旨在提升茶叶种植综合效益[5] 技术培训与服务推广 - 针对鸡心黄皮产业举办高效种植技术讲座 介绍林下种植中药材等多模式经营方案 提高种植综合效益[6] - 针对麻竹笋产业举办栽培技术讲座 重点推广头巾村骆坑笋品牌 该产品以肉厚爽甜、鲜嫩味美享誉中外[8] - 通过技术培训鼓励农户开展多模式经营 促进当地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8]
黑龙江“定制农业”南拓深圳 现场签约金额2.85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15:55
品牌推广活动成果 - 深圳定制农业专场活动签约金额达2.85亿元 [1] - 绥化市组织51家鲜食玉米及农产品企业参展 涵盖20余款核心产品和7大品类上百款优质物产 [1] - 现场展示"黑土优品"授权产品80多个和定制农业产品100多个 [1] 品牌体系建设 - "黑土优品"品牌已构建"1141"农业品牌体系 获得授权企业348家 产品910款 [2] - 黑龙江省出台定制农业三年行动计划 形成"一强多精"发展格局 [2] - 该省种植定制基地面积达138.7万亩 定制农业主体数量达307个 [2] 市场拓展策略 - 通过"政企商"联动和线上定制模式推动农产品对接大湾区 长三角 京津冀市场 [2] - 本次活动吸引深圳黑龙江商会 深圳米袋子菜篮子联合会等110家企业代表参与 [1] - 品牌推广活动年内第二次进驻深圳 持续巩固南方市场布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