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当农业邂逅前沿生物科技(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7 21:58
棉花多功能高值化应用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机构借助植物合成生物学技术创制出生产虾青素的工程棉花[1] - 虾青素作为优质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饲料、制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应用广泛[1] - 该成果推动棉花从单一产出向多功能高值化转变[1] 农产品新应用领域拓展 - 柑橘酸橙枳壳提取物研发的天然水凝胶使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速度提升2.7倍[2] - 基因编辑等新技术为农业发展打开新空间[2] - 特殊蛋白质发现为培育更甜、风味更好的桃子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2] 农业生物技术突破 - 发现桃子变软关键基因有助于培育耐贮运优质桃新品种[3] - 构建首个水牛多组织单细胞转录组图谱为农业动物研究提供重要资源[3] - 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实现中国黄牛快速精准选育[3] 农业科研进展 - 发布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4] - 构建我国茶树登记品种基因型数据库[4] - 前沿生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4]
《科学》发表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新成果:调控植物-土壤反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环球网资讯· 2025-07-26 09:46
农业绿色发展研究 - 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科学》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调控植物-土壤反馈"的创新理论,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 [1] - 研究将生态学中的"植物-土壤反馈"思想引入农田生态系统,建立作物高产与土壤健康协同的系统化研究框架 [1] - 成果源于团队长期驻扎科技小院的生产实践,结合根际生命共同体理论研究进展,系统阐述植物-土壤反馈的原理、机制与调控过程 [1] 农业现状与挑战 - 长期忽视土壤健康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失衡,土壤多功能性难以发挥,威胁耕地质量和农业绿色发展 [2] - 当前农业科学研究需改变范式,融合自然生态系统解决方案,解析土壤组分耦合作用及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 [2] 技术路径与实践方向 - 需发展土壤健康管理技术,强化土壤多功能性对耕地产能的贡献,减少外部依赖,实现绿色增产增效 [2] - 实践层面需兼顾有益生物利用与有害生物防治,统筹短期生产与长期健康,结合用地与养地,推动作物生产与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协同 [2] 研究团队与支持 - 中国农业大学王光州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张福锁院士和张俊伶教授为通讯作者,荷兰皇家科学院、加拿大皇家学会专家参与合作 [2] - 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2]
国家林草局与中国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培育林草特色产业
快讯· 2025-07-24 00:12
战略合作框架 - 国家林草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重点领域 [1] - 合作围绕"三北"工程、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 双方将共同支持创建林草科研平台,开展国土绿化、有害生物防治、种苗培育等核心技术攻关 [1] 科研与技术创新 - 合作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积极培育林草特色产业 [1] - 双方将加大草原科技人才培育,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打造草原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1] - 合作旨在为草原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1] 合作机制 - 双方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研究草原科技重大问题 [1] - 将共同制定重大政策和技术研究清单,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1] - 合作目标是为实现草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图谱绘制成功
科技日报· 2025-07-23 22:27
研究突破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中科院遗传所等单位成功绘制全球首张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谱,构建了涵盖2191份全球小麦种质的"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 [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标志着我国在小麦病害防控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引领性突破 [1] - 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抗病基因与病原菌流行演化的百年互作规律 [1] 技术细节 - 研究历时5年,通过对近4.7万份田间数据的深度挖掘完成 [1] - 绘制出覆盖431个遗传位点的小麦基因组抗条锈病基因全景图,清晰展现出抗性基因在全球麦区的时空分布特征 [1] - 从559个候选基因中成功验证了3个突破性抗条锈病基因的应用价值 [2] 基因特性 - Yr5x基因对当前流行的新型强毒菌株表现出显著抗性 [2] - Yr6/Pm1基因首次实现条锈病与白粉病的双重防控,揭示了作物广谱抗病的新机制 [2] - YrKB基因在抵御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同时,首次实现了抗病性与产量的协同提升 [2] 应用前景 - 抗病基因组合有望将小麦品种的抗病寿命从当前的3-5年延长至10年以上 [2] - 携带新基因的育种材料已在多个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 [2] - 研究成果为减少农药使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2] 行业影响 - 小麦条锈病素有"小麦癌症"之称,其病原菌平均每5年产生一个新优势小种 [1] - 小麦条锈病导致全球小麦年减产约10% [1] - 研究成果为小麦育种提供"基因导航",破解了困扰学界百年的抗病基因布局难题 [2]
平谷固定资产投资半年破百亿!重点工程“火力全开”
搜狐财经· 2025-07-23 12:07
平谷区攻坚克难,奋步疾蹄,固定资产投资首次实现"半年过百亿"。平谷区坚持项目为王,压紧加密调度,多措并举,全 力推项目、促投资。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4%,全市排名第3。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已超2022年全年投 资水平。 续建项目提速增效 东久新宜平谷智慧城市物流谷项目基本完工 项目位于平谷区马坊镇PG05-0003-J002地块,总用地面积374092.649平方米,建筑规模为934681.27平方米(不含地下面 积),建设内容包括仓储用房及配套设施等。该项目已基本完工,即将进行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 物流项目,能够极大加强平谷区马坊物流高地货运仓储能力,为北京各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仓储服务, 赋能仓储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产业供应链能效,为打造首都物流高地贡献中坚力量,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京东-平谷智能产业园项目施工进入尾声 项目位于平谷区马坊镇03街区,总用地面积236803.69平方米,建筑规模为591857.31平方米(不含地下面积),建设内容包 括仓储用房及配套设施等。该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1%。项目充分依托京东自身电商、物流、科技等多领域能力, ...
美农业部以“国家安全”为由解雇外国合同制研究员,“多为中国博士后”
环球时报· 2025-07-20 22:50
美国农业部解雇外国研究人员事件 - 美国农业部以"国家安全审查"为由解雇70名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关切国家"的外国合同制研究员 [1][3] - 被解雇人员多数为与美国农业部签订两年合同的中国博士后研究人员,他们在入职前已通过审查 [3] - 美国农业部长罗林斯7月8日公布农业安全计划,禁止中俄等4国公民购买美国农田并终止研究合作 [3] 对科研项目的影响 - 解雇导致多项惠农研究项目中断,包括防治未煮熟牛肉中致命毒素的疫苗研发 [3] - 联邦政府"招聘冻结令"延长至10月15日,美国农业部无法填补空缺职位 [3] - 专家警告这将使相关研究倒退数年甚至数十年 [3] 中美农业合作与影响 - 美国农业部传统上是中美合作重要窗口,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出口最大市场 [4] - 被解雇人员是美国农业科研项目主动招聘的专业人才 [4] - 美国农业面临劳动力短缺,依赖科技支撑,排外政策将损害其自身科研发展 [4] - 针对性打压中国学者会打击两国学术交流信心,可能加剧美国人才流失和科研合作障碍 [4]
“田野卫士”张仲凯:在微观世界撑起“绿色保护伞”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2:20
农业科研与病毒防控技术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仲凯团队30余年专注植物病毒研究,主持完成30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农业生产 [1][2] - 团队鉴定出13个病毒科、17个病毒属、67种病毒,分离3560个病毒毒株,注册382个基因序列,其中18种为首次发现,16种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占全球该属种类一半以上 [2] - 建立了我国种类与分离株最多的农作物病毒库,为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制、抗病毒品种筛选等提供丰富毒株材料 [2] 病毒流行规律与防控技术 - 发现云南六大河流流域海拔1600米以下区域是粉虱传播病毒主要流行区,不同病毒有特定分布区域和寄主植物 [2] - 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烟草花叶病毒属和马铃薯Y病毒属是云南主要农作物病毒,在不同气候区及作物上广泛分布 [2] - 建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包括选育抗病毒品种、应用无病毒种子种苗、防虫网、天敌昆虫及植物源天然产物制剂,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3] 技术推广与经济效益 - 冬早春蔬菜病毒病绿色防控技术累计推广2000余万亩,挽回经济损失超30亿元,大幅降低化学农药施用 [3] - 在云南元谋、陆良等地设立专家基层工作站,为企业提供无病毒种苗检测和脱毒马铃薯种薯认证,提升当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3] 产学研合作与品种创新 - 通过"科技副总"机制与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公司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3][4] - 鉴定出36种危害蔬菜的主要病毒,发现"带毒种子是病毒传播关键源头",筛选出16个抗病毒番茄、辣椒品种 [4] - 发现多个与种子传播病毒相关基因,为培育高抗病毒蔬菜品种和研发阻断种传病毒技术奠定基础 [4]
生命律动 科技护航 ——解码实验室里的医学“黑科技”
河南日报· 2025-07-13 23:49
医学科技创新 -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重建两周年,已推动多项前沿医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3] - 离体心脏温血转运系统突破传统冷藏技术限制,将心脏体外存活时间延长数倍至24小时[5][7] - 新系统采用34℃—36℃恒温灌注,温差控制在±0.5℃,配备30余种成分的特制保护液和实时监测传感器[7] 器官芯片技术 - AI+类器官芯片平台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用于筛选癌症个体化治疗方案[9][11] - 技术通过培养患者"迷你肿瘤"测试药物反应,已使13位患者受益,其中一例抑瘤率达71%[11][12] - 该技术融合生物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和人工智能,被《科学》杂志列为"十大新兴技术"[12] 纳米酶产业化 - 全球首条纳米酶中试生产线投产,年产能达30吨,4条线全部启用[13][15] - 农业纳米酶技术实现氮肥减量30%同时增产8%-18%,小麦试验田增产13.8%,盐碱地增产12.9%[15] - 技术规划三年覆盖河南2000万亩耕地,2026年实现规模化应用[15] 跨领域应用 - 纳米酶技术已拓展至畜牧业,可降解饲料真菌毒素,减少抗生素使用[18] - 医用纳米酶抗菌敷料进入临床试验,衍生品将应用于日常抗菌用品[18] - 核心技术入选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十大新兴技术"榜单[18]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把科研的根扎进麦田里
央广网· 2025-07-13 00:49
小麦条锈病研究 -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中国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难题 每年造成粮食损失50多亿公斤 [1] - 病原菌传播规律为11-12月从山区向东扩散越冬 次年3-5月蔓延至华北平原 威胁全国小麦主产区 [1] 科研团队突破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历时10余年攻克小麦条锈病 构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1][3] - 2010年起针对小檗灌木展开研究 累计采集4000多份样本 鉴定40余种小檗 [2] - 完成50多批次育种尝试 克服种子自然萌发率低于0.01%的技术瓶颈 [2][3] 关键科研成果 - 首次证实小檗是条锈菌变异的关键寄主 建立完整实验证据链 [3] - 创新防控措施使病菌变异速率显著降低 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3] - 研究成果将个人科研与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紧密结合 体现团队协作价值 [3] 研究过程特征 - 野外调查覆盖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 成立"条锈病防控党小组"攻坚高风险区域 [2] - 实验室阶段经历上万次实验 承受长期无突破的心理压力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1 03:41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 多细胞生物依靠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工合作构成复杂器官,但相似细胞类型间的关联及协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解决 [2] - 单细胞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对大量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进行详细表征成为可能,推动了植物细胞异质性分子机制的研究 [2] - 已有研究绘制了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图谱,但多数聚焦1-2种组织,跨器官系统性比较仍有空白 [2] -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可同时测量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但此前未在植物中全面应用 [2] 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水稻8个主要器官的116564个细胞,首次构建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鉴定54种细胞类型并解析其功能组成 [6] - 发现细胞类型特异性调控枢纽基因:RSR1(根皮层负调控)、F3H(碳氮代谢协同)、LTPL120(株型优化潜力靶点) [6] - 揭示细胞类型与农艺性状相关性,以及进化过程中细胞功能的保守性与差异性 [6] - 创建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多组学智能平台Rice-SCMR,支持基因-细胞类型-性状关联分析 [7][10] 技术应用与资源平台 - Rice-SCMR平台提供56种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染色质状态检索、调控网络可视化及GWAS性状定位功能 [10] - 研究成果为农作物研究提供单细胞多组学资源,深化对细胞功能分子程序的理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