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玉启五千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会场活动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启动仪式即将启幕
央视网· 2025-05-14 03:06
活动概况 -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主会场活动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启动仪式将于5月15日至16日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 [2] - 活动包含学术研讨、公众参与和文化传播等多元内容 嘉宾云集 内容丰富 [2] - 系列活动包括"博物馆之夜"、学术研讨会、直播探馆等 5月16日主会场将公布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 [4]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亮点 -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 为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遗存 [5] - 博物馆将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套) 其中110件为首次展出 [9] - 展览结合人工智能、裸眼3D等数字技术 构建文物与虚拟空间的交互场所 [9] - 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玉器特展 集中展示凌家滩考古成果 [9] 特色活动 - 5月16日央博独家直播探馆 由央视主持人任志宏与专家王巍、吴卫红解读文物历史价值及最新考古发现 [18] - 举行凌家滩文化研究院揭牌及专家聘任仪式 加强学术研究 [4] - 发布长三角考古研学线路及微短剧文投专项基金扶持计划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 [4] 行业影响 - 活动促进文旅融合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 为安徽省及全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23] - 通过集中展示博物馆事业发展成果 强化业内交流与文化传播 [4][23]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 “文化+”亮点频现
消费日报网· 2025-05-14 02:38
□ 本报综合报道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精彩纷呈 在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今年的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届时将举办一系列主题展览和精彩活动,推出一大批普惠均等、优质精良的文 化服务,满足公众精神文化需要。 不断丰富供给 同时,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将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以及"2025北京博物馆 季"活动。届时,还将推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之"看·见殷商"重磅展览,开展"步步皆景·博物馆之夜"沉浸 式体验活动,举办博物馆日主论坛、青年论坛和策展人论坛。全国各地也将围绕主题开展特色鲜明、形 式多样的活动。 当前,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信息快速更新迭代,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博热"持续升温。从过 去博物馆门可罗雀的冷清景象,到如今热门展览"一票难求"的盛况;从单纯的文化守护者角色,转变为 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我国博物馆正以创新实践引领文化消费市场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 新动能。 从文创到互动 博物馆更"好玩" 在新创意、新技术的加持下,如今的博物馆已打破时空界限,以花样创新的形式、丰富专业的内容,为 游客提供超越单一视觉享受的文 ...
周末来打卡“博物馆之城”展
杭州日报· 2025-05-14 02:38
博物馆建设成果 - 杭州拥有299个博物馆 被定位为"博物馆之城" [1] - 2021年出台五年行动计划 实施"一十百千万"发展计划 [1] - 打造"杭城迹忆"数字化平台 新建十个国有博物馆 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 [1] 数字化平台建设 - 通过"杭城迹忆"平台可查看博物馆分布 了解展览讲座信息 参与互动体验 [1][2] - 平台支持生成个性化海报 提供文物表情包下载功能 [1][2] - 设置声光电互动墙面 实现区域博物馆详细介绍功能 [1] 参观数据与服务规模 - 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超过千万人次 [1] - 提供"博物馆推荐官"互动功能 支持实时内容发布展示 [1] - 从1929年浙江省西湖博物馆起步 至2025年杭州博物院筹建完成 发展历程跨越近百年 [2]
一锤一凿 凝聚匠心(为梦想奔跑)
人民日报· 2025-05-13 22:31
公司发展历程 - 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由三代木工传承人王文旺创办,专注于收藏与传统生活相关的木作老物件[1] - 历时20年收集10万余件藏品,2017年主馆开馆,2023年10月密云分馆开馆[2] - 公司从传统木工技艺传承扩展到古建筑修复领域,曾参与丰台区药王庙、宛平城和故宫建筑的修复工作[1] 业务模式 - 设立10多个系列主题展,包括古代木匠展、二十四节气与农具展、三百六十行展等[2] - 开发上百项劳动技能课程,涵盖简易木桥、鲁班锁、榫卯板凳到故宫模型等[3] - 设置互动室、木工坊和手工教室,年接待研学学生达5-6万人次[3] 行业定位 - 专注于传统木作技艺的传承与展示,不收金石字画、珍瓷美玉等非木作类藏品[1] - 强调匠人精神的价值,认为机器无法替代设计创造力和精益求精的手工艺[1] - 通过"中轴线小工匠"、"运河小工匠"等活动与20多所学校合作,扩大行业影响力[3] 市场拓展 - 与首都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办展[3] - 通过分馆模式扩展业务,2023年在密云开设第二家分馆[2] - 注重青少年教育市场,开发适合7-8岁儿童的木工实践项目[3]
在博物馆“邂逅”未来 解码文博经济“新势能”
扬子晚报网· 2025-05-13 10:39
行业宏观表现 - 2024年江苏博物馆参观人次突破1.4亿,位居全国第一 [1] - 江苏拥有备案博物馆362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6家,二、三级博物馆72家 [1] - 2024年江苏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35亿元 [2] 创新实践与数字化转型 - 博物馆突破传统展陈模式,运用AR眼镜、全息投影等技术增强体验感,例如南京博物院观众手持AR眼镜与文物对话,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全息投影展示漕运盛景 [1] - 在5G+VR技术加持下,全省362家博物馆同步上线“云上苏博”平台,观众可通过虚拟分身参与线上策展、文物修复等互动项目 [2] - 发展模式体现为从“收藏文物”到“运营文化”,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宇宙”的进化路径 [3] 文化IP与消费转化 - 博物馆将历史文物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可消费的文化IP,例如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文创雪糕 [1] - 爆款文创产品单款销售额均超千万元,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吴门四家系列、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盲盒 [2] - 博物馆从文化殿堂转变为消费“磁场”,释放的消费动能远超场馆本身 [2] 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带动 - 博物馆周边形成完整文旅消费链,例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周边聚集非遗工坊、主题书店、汉服体验馆 [2] - 夜间开放政策催生博物馆奇妙夜经济,例如南通博物苑通过灯光秀、实景演出、文创市集变身城市会客厅 [2] - 博物馆作为“文化锚点”重塑城市空间价值,带动周边商业、交通、住宿等产业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2][3]
大运河博物馆邀您“看·见殷商”
北京青年报· 2025-05-13 00:55
昨天(5月12日),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 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围绕"快速变化社 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集中展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 桥梁。 据介绍,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将进行一系列重要发布,包括公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2022—2024年 度)结果、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结果,发布大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还将进行亚洲文化遗产联盟落户北京的签约仪式。国际博物馆日当天, 将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以及"2025北京博物馆季"活动。届时,还将推出中 华文明起源系列之"看·见殷商"重磅展览,开展"步步皆景·博物馆之夜"沉浸式体验活动,举办博物馆日 主论坛、青年论坛和策展人论坛。 关注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介绍,今年的主会场活动主要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以及三庙一塔等场地举办。 北京市为主会场活动配套"看·见殷商"大展、博物馆之夜等多项展览活动。开幕式现场还设置了 ...
周六来考古博物馆看“东吴大墓” 1200余件/套苏州出土文物出展,80%以上属于首秀
苏州日报· 2025-05-13 00:43
博物馆概况 - 苏州考古博物馆将于5月17日正式开馆 免费开放 展出1200余件/套文物 其中80%以上为首次亮相 [1] - 博物馆位于石湖景区越城遗址东北部 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设计 造型融合越城遗址出土的"石锛"和"钺"元素 [2] - 博物馆为江苏省首座地域特色专题考古博物馆 采用成组成套的集合式展陈 区别于传统博物馆的单件精品串联展示 [1] 展陈特色 - 一层基本陈列"源起江南"分为三大篇章:江海共潮生 手铲释天书 考古见姑苏 聚焦苏州文明起源与考古理论 [3] - 负一层"华章江南"陈列以时间轴为主线 分为文明溯源 吴越新证 都会寻踪 海丝遗痕四大篇章 系统展示考古成果 [3] - 1:1复建的东吴大墓(虎丘路新村三国孙吴一号墓)将首次公开展示 包括墓主随葬品及精美龙首金簪等文物 [2] 特色展品 - 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墓葬被迁移至馆内 展现6000年前人类与宠物合葬场景 [3] - 提供陶片纹理触摸体验 并展示文物修复过程 [3] - 同步展出三国孙吴二号墓随葬品 两座墓主身份仍存谜团 [2] 配套服务 - 自5月15日起开通2条周末班车线路 连接地铁2、3号线与博物馆 [3]
江苏省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呼之欲出,苏州考古博物馆即将开馆
扬子晚报网· 2025-05-12 06:08
5月12日上午,记者获悉,作为江苏省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苏州考古博物馆致力打造一个贯穿考古全生命周期展示、研究和探索平台,将于5月17日 正式开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馆内藏品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品为展陈底色,精心挑选1200件/组出土文物,其中五分之四以上展品与遗迹首次亮相。 该方案巧妙融合了越城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造型以地景式场地设计和越城遗址出土的"石锛"和"钺"为设计原型,由大气奔放的三角形块面构成,营 造古朴、沧桑、野趣的历史氛围。建筑体量不高不大,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涵,又有简洁明快的现代设计感,创造出绝佳的视觉效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毕荣 苏州考古博物馆一层基本陈列"源起江南——苏州地域文明探源",以江河湖海的考古地理发展史、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理念、考古成果叙事为主 线,分为"江海共潮生""手铲释天书""考古见姑苏"三大篇章,讲述苏州文明起源、解读考古何为、梳理苏州历史文脉等核心问题。 考古叙事立足本区域考古工作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阶段进行全面阐述。对于以考古学构建本区域历史进程所做的工作与成果系统展示,博物馆负一层 的"华章江南——苏州考古发现成果"陈列以时间轴为经,构成展览叙事 ...
博物馆屡被纠错,科普工作不妨多点公众参与
南方都市报· 2025-05-09 12:35
博物馆文物展示问题 - 博物馆展出的9件文物特征与标牌不符,被高中生发现 [1] - 河北博物院两处古地名注释出现错误,将"九原"和"云中"弄反 [1] - 博物馆常见错误包括错别字、中英文标识不符等文字校对问题 [1] 文物鉴定专业性问题 - 文物断代、分类等问题涉及专业鉴定,不同专家可能给出不同意见 [2] - 一件标名为"红釉二龙戏珠纹盘"的藏品应更正为"矾红描金",存在色彩判断误差 [2] - 参观者专业能力提升使博物馆专业问题暴露增多 [2] 博物馆与公众互动 - 高中生向博物馆反馈问题后长时间未获回应,缺乏常规纠错渠道 [3] - 建议博物馆建立开放交流空间,重视与参观者互动 [3] - 已有博物馆通过奖励措施鼓励公众参与纠错,此类活动应增加 [3] 博物馆专业能力建设 - 博物馆参观量增加使专业问题暴露更多 [2] - 博物馆需要提升各环节专业素养以跟上公众求知需求 [2] - 强化"内功"建设是博物馆的迫切任务 [2]
中新网评:碑林博物馆门票涨价,不妨多听听公众意见
中国新闻网· 2025-05-09 08:35
博物馆门票涨价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西安碑林博物馆宣布门票价格从10元/人次大幅上调至85元/人次,引发公众对涨幅合理性和公益性的质疑 [1] - 公司解释涨价原因为恢复原价(65元)并扩大展区范围,同时强调人力、文物保护等成本攀升导致运营压力 [1] - 争议焦点在于涨幅陡峭(750%)、缺乏过渡缓冲,以及公众对国有博物馆普惠性的预期冲突 [1][2] 价格调整背景 - 现行10元票价属改扩建期间惠民政策,原价为65元/人次,新票价85元对应完整馆区 [1] - 公司强调成本压力:人力、文物保护、设施维护等支出持续上升 [1] 公众反应与争议点 - 公众对750%涨幅的接受度低,认为缺乏渐进调整(如分阶段至30-50元区间) [1][2] - 公益性预期冲突:国有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被期待维持低票价普惠原则 [1] - 半票价格42元仍可能对低收入家庭及学生群体造成压力 [2] 公司属性与政策背景 - 西安碑林博物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25年入选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名单 [2] - 现行政策保留对老人、军人等群体的政策性免票 [2] 解决方案建议 - 增强透明度:公开成本构成及资金用途(如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育活动的具体比例) [2] - 优化决策程序:引入公众意见征询,分阶段调整票价并配套惠民措施 [2] 行业平衡点 - 门票涨价需兼顾文物保护需求与公共服务普惠性,实现"保护"与"普惠"双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