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

搜索文档
前海现代服务业能级提升,将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12:18
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023年达1884.4亿元 同比增长7.5% 较2021年接近翻番 [2] - 2024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952.6亿元 同比增长8.6% 占服务业84% 占GDP65.5% [2] - 截至2024年6月集聚现代服务业企业12.48万家 占存续企业58.6% 占服务业企业63.6% [2] 产业体系结构特征 -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形成系统完备 重点突出 竞争力强的产业生态 呈现高端化 融合深等六大特点 [1][2] - 当前二三产业比例为22:78 突出服务业主导地位 [2] 重点发展领域规划 - 推动信息服务业扩能提质 主攻行业应用软件和新兴软件方向 [2] - 用足"金融支持前海30条"政策 发力新兴金融 跨境金融等四大金融领域 [2] - 提升现代物流业 推动综合保税区提质升级 增强全球物流网络话语权 [2] - 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 强化信息技术 技术转移等核心资源布局 [3] 对外开放与制度创新 - 持续深化金融 数据跨境 医疗等领域制度型开放 [3] - 《前海规划》271项任务已落地99项 占比36.5% 172项加快推进中 [3] - 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105项 连续4年制度创新指数全国第一 [3] 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 探索"总部+制造" "链主+配套"等产业合作新模式 打造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核心区 [4] - 实施CEPA服务贸易协议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推进多领域规则衔接 [4] - 加强与珠江西岸产业协同 增强服务内地 面向世界的辐射带动作用 [3][4]
上半年北京石景山GDP超696亿元 高水平建设首都城市西大门
中国新闻网· 2025-08-21 17:44
地区经济表现 - 2024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6.6亿元 同比增长7.6% 增速居中心城区第一 [1]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973.8亿元增长至2024年1312.9亿元 实现一年一个百亿台阶增长 [1] - 2021-2024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8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总量5.2% [1] - 2021-2023年连续三年投资强度居全市第一 [1]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达7.7% 居中心城区第一 [1] 产业体系升级 - 产业体系由"1+3+1"升级为"2+4+4"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主导产业为信息技术和现代金融两个千亿级产业 [2] - 特色产业包括科幻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 [2] - 未来产业布局未来信息 未来制造 未来健康 未来空间等领域 [2] - 二三产业占比实现从7:3到1:9的结构性反转 [2] 人才发展策略 - 构建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发展政策体系 [3] - 量身定制12条措施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3] - 联手高校打造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3] - 通过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关村石景山园特色园区双向发力 [3] - 建设北京市E级智能算力高地并打造小试中试平台 [3] 应用场景建设 - 依托服贸会和中国科幻大会打造首钢园示范应用场景核心区 [3] - 推动科幻 医疗 教育 交通 社区治理等典型应用场景和项目群建设 [3] - 建设全域示范应用场景扩展区促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3]
北京朝阳科技服务业实现营收、拉动力全市“双第一”
新京报· 2025-08-07 10:57
经济总量与财政表现 - 2024年GDP突破9000亿元大关达9230.1亿元 占全市18.5% [3] - 2024年上半年GDP达4620.1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18.5% [3] - 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近20% 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完成265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完成1295亿元 占全市20%左右 [3] 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产业 科技服务业实现营收和拉动力全市"双第一" [2][4] - 2024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GDP比重25.8% 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 [4] - 实施"商务+科技"双轮驱动战略 构建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为核心的"3+X"产业创新体系 [6] - 人工智能和数字安全产业均已实现产业链全覆盖 [6] - 文化企业收入2024年占全市15% 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占全市28.5% [7] - 2024年上半年文体娱乐业营业收入占比提升至全市32.2% [7] 消费与商业建设 - 打造"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14号线商业带/亮马河文化经济带/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 [5] - "十四五"以来实现31个商业设施亮相 包括京东MALL/太古里西区 全区商业综合体达110个 [5] - 高品质商圈和"夜京城"地标数量占全市近一半 [5] - 规划建设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等特色消费地标 [5] 对外开放与国际化资源 - 汇聚100%外国驻华使馆/90%外国驻京新闻媒体/80%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 [3] - 集中7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65%外资金融机构 [3] - 年均服务保障国际性会议占全市50%以上 国际展览占全市1/3以上 [3] - 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 占全市20% [7] 城市建设与空间规划 - 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千亿元规模 增速始终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 - 未来可利用产业空间超过1600万平方米 [8] - 通过老旧厂房改造形成百家特色文创园区 其中百亿级园区达5家 [7] - 2000年以来实现117个行政村腾退和27万人安置上楼 [8] 滨水经济与文旅融合 - 打造"两河一带"世界级滨水经济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坝河生态艺术水岸/亮马河文化经济带 [9] - 310公里绿道串联公园商圈住宅区 14.6公里高品质滨水空间焕新亮相 [9] - 规划建设77.4公里滨水慢行系统 实现水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 [9] - 开发坝河15公里游艇航线和亮马河至坝河15公里游船航线 [9] - 引入新浪微博电竞中心/摩天轮等特色商业项目 发展演艺/夜色/游船/赛事经济 [10]
强化产业升级、需求支撑、创新驱动 上海下半年经济任务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7-31 14:27
经济总体表现 - 上半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2.62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亿元 同比增长0.2% 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4.9% [1] - 6月制造业PMI指数50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1.5 均回升至扩张区间 [1] 产业发展情况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占GDP比重达79.1% [1] - 制造业和商务服务业利用外资分别增长48.7%和47.7% [2]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 外资研发中心19家 累计分别达1046家和610家 [2] 投资消费表现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 [1] - 重大工程完成全年计划50.9%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直接带动社会消费额超过540亿元 [2] 外贸外资状况 - 货物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 同比增长2.4% [2] - 出口增长11.1% 对非美市场出口增长16.1% [2]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东盟和金砖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11.8% 10.9%和16.5% [2]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3.6% 占全市比重提高至38.1% [2] - 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6.4% [2] 旅游消费数据 -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424.8万人次 同比增长38.5% [2] - 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14亿元 同比增长84.9% [2] 下半年工作重点 -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深化落实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 [3] - 配合制定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2.0版方案 [3] - 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资金 加快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 [3] - 开展工商业项目土地使用权续期试点工作 [3] 产业升级措施 - 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深入开展调度 [4] - 保持工业增长势头 支持建筑业稳增长促转型 [4] - 促进软信业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4] - 支持租赁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 [4] 创新驱动计划 - 全面落实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 [5] - 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 [5] - 促进专业孵化器功能提升 实施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建设方案 [5] - 出台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的实施意见 [5]
强化产业升级、需求支撑、创新驱动,上海下半年经济任务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7-31 14:21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2.62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亿元 同比增长0.2% 税收占比84.9% [1] - 6月制造业PMI指数50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1.5 均回升至扩张区间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占GDP比重达79.1% [1] 投资与消费 -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 重大工程完成全年计划50.9%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 以旧换新补贴带动消费超540亿元 [2] -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424.8万人次 同比增长38.5% [2] - 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14亿元 同比增长84.9% [2] 外贸与外资 - 货物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 同比增长2.4% 出口增长11.1% [2] - 对非美市场出口增长16.1%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1.8% [2]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3.6% 占全市比重提升至38.1% [2] - 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6.4% 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48.7% [2]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 外资研发中心19家 [2] 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 -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深化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3] - 配合制定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2.0版方案 [3] - 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资金 加快专项债券发行 [3] - 开展工商业项目土地使用权续期试点 [3] - 促进软信业 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4] - 支持租赁商务服务业 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 [4] 创新驱动 - 全面落实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见 [5] - 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5] - 促进专业孵化器功能提升 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 [5] - 出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意见 [5]
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增20.4% 浙江探索耐心贷款服务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4:49
浙江省金融运行情况 - 6月末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34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1.56万亿元,同比多增258亿元 [1] - 浙江省是唯一拥有杭州市、嘉兴市两个科创金改试验区的省份 [1] - 截至6月末浙江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审核通过金额居全国第二,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 [1] - 辖内上市公司拟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公告项目达107个,14家企业和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共284.1亿元 [1] 科技金融政策与创新 -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深化科技金融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出台《浙江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实施细则》 [1] - 出台全国首个科创金融专项法规《嘉兴市科创金融促进条例》,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出"浙科联合贷"创新产品 [1] -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会同杭州市相关部门出台《推动金融机构做好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2] - "浙科联合贷"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资源互补、政策集成"四位一体"形成银行联合支持机制 [2] "浙科联合贷"产品优势 - 建立分层分类支持机制,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别设计"浙科普惠联合贷""浙科成长联合贷""浙科领航联合贷"等产品 [2] - 配套"认股权+"和动态增信措施,使企业获得更多额度、更长期限、更低利率的贷款支持 [2] - 多家银行联合授信实现多方风险缓释,避免单一银行承担过高风险或提前抽贷 [2] - 建立"银行+产业专家"双轨评估制提升科技赛道识别精准度,政银双向推送机制覆盖种子期企业 [3] - 依托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形成"股债保担介"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3] 政策协同与实施进展 - 加力使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首贷支持 [3] - 建立"浙科联合贷"政银保担联动机制,提供优惠贷款贴息、政策性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配套政策 [3] - 已选择12家金融机构参与"浙科联合贷"服务,完成首批次科技型企业尽职调查全覆盖 [4] - 部分企业已获得银行授信,下一步将在全省有条件地区复制推广该模式 [4]
中证央企新动能主题指数上涨1.33%,前十大权重包含深南电路等
金融界· 2025-07-24 13:53
指数表现 - 上证指数低开高走 中证央企新动能主题指数上涨1 33%报1683 98点 成交额254 43亿元 [1] - 中证央企新动能主题指数近一个月上涨6 81% 近三个月上涨7 24% 年至今上涨1 58% [1] 指数构成 - 指数选取45只国资委下辖央企上市公司 聚焦制造 科技与现代服务业领域 注重研发投入 盈利能力 产业交叉与渗透等指标 [1] - 指数基日为2014年12月31日 基点为1000点 [1] 权重分布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49 11% 海康威视(9 55%) 长安汽车(8 66%) 中航光电(6 72%)位列前三 [1] - 深南电路(4 8%) 中航机载(4 06%) 中国软件(3 6%) 中航成飞(3 44%) 招商公路(3 3%) 中航高科(3 03%) 宝信软件(2 95%)分列第四至十位 [1] 市场板块分布 - 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61 98%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37 67% 北京证券交易所占比0 35% [1] 行业分布 - 工业占比45 99% 信息技术占比38% 两者合计超八成 [2] - 可选消费占比9 13% 通信服务占比4 42% 金融占比1 54% 原材料占比0 92% [2] 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实施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 [2]
浙江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45004亿元 同比增长5.8%
每日商报· 2025-07-21 22:22
浙江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 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5004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 8% [1] - 第一产业增加值1131亿元增长3 5% 第二产业增加值16952亿元增长5 6% 第三产业增加值26921亿元增长6 0% [1] 新兴产业发展态势 - 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1-5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 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营收均比一季度加快 [2] - 高技术产业投资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全部投资 [2] - 1-5月规模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 0% 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 08% [3] - 六大科创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 84% 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 67个百分点 [3]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 算力服务 数据服务 算法模型 智能终端营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3] 消费市场表现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79亿元同比增长5 3%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 8个百分点 [4] - 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通讯器材类 文化办公用品类 家具类等享受国补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84 5% 70 6% 60 9%和50 2% [4] - 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27 4% 增速比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2 1个百分点 [4] - 即时零售 闪购等新零售兴起 天猫618促销活动期间淘宝闪购带动3C数码等品类成交创新高 [4] - 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7 6% 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2 2% [5] - 上半年举办数十场大型演唱会 观众超150万人次 有效带动票房收入和综合消费 [5] - 网游 网剧 网文等文化新三样不断激发消费新增长点 如《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观展突破20万人次 [5]
透过半年“成绩单”,看四川经济呈现哪些新特点?
搜狐财经· 2025-07-18 00:12
四川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 全省GDP同比增长5.6% 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1] - 第一产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服务业增加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比一季度加快 [1] 产业支撑情况 - 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和"15+N"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2] - 规模以上天然气产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同比增长11.5% 水力发电增长5.1% [2]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汽车制造业转型加快 [2] - 电子信息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商务服务 信息服务 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较快发展 [2] 新动能发展情况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2%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 [3]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2.2% [3] - 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 钒钛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6.5% 11.0% 13.8% [3]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4倍 光伏电池增长1.9倍 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增长53.2% [3] -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 [3] 市场活力表现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8.7% 工业投资增长10.9% [4] - 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50.8%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0.2% 汽车类增长2.7% [4] - 通用设备 电气机械等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7.0%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3.9% [4]
上海机构建立全流程服务体系 入库32个项目孵化出8家科技企业 走通“概念验证” 样机获投千万变产品——科技服务如何按下快进键(下)
解放日报· 2025-07-05 01:58
概念验证中心建设进展 -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已集聚35位复旦科研人员、200余位研究生和科研助理以及15位持证技术经理人,截至今年5月入库32个概念验证项目,发布6台产业化样机,孵化8家绿色低碳科技企业 [2] - 其中两台样机(多功能气溶胶浓度富集系统、工业烟气可凝结颗粒物在线监测仪)获得上千万元投资并转化为产品 [2] -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立"技术研发—技术评价—示范应用—投资加速—产业落地"全流程服务体系,对接企业、产业园区、风投基金等外部资源 [2] 技术经理人作用机制 - 15位持证技术经理人来自国内外名校,专业背景为环境科学或绿色低碳技术,通过培训成为连接技术与市场的"翻译员" [4] - 技术经理人用商业语言向产业界和资本界介绍高校成果,使科研人员专注研发,例如将医生发明的机械通气装置市场从医院拓展至社区康养和家用设备 [4][6] - 概念验证中心需培育专业背景技术经理人队伍,与科学家结对推动转化 [4] 多领域概念验证平台布局 - BLink医疗器械概念验证中心与近20家医院合作,通过加速营活动将临床创意转化为产品,例如中山医院医生发明的通气装置获企业投资开发 [5][6] - 长三角国创中心与莘泽智星港共同出资880万元支持非接触式超声血液流量计、罕见病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等首批项目 [7] - 闵行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合作培育早期创新项目 [7] 市场化运营与政策支持 - 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通过营收利润分成、企业股权分配实现市场化造血 [3] - 政策建议将概念验证服务纳入科技创新券,单列额度(企业每年30万元、团队10万元),并打包专利布局、样机制造等服务由平台背书申请 [8] - 需建立"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技术和市场验证"机制,引导大企业与高校共建概念验证中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