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

搜索文档
体感交互、数字织造、AI问答……从“看文物”到“懂历史” 暑期文博游奇妙体验升级
央视网· 2025-07-19 08:20
博物馆暑期客流高峰 -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日平均客流量近1.5万人次[1] - 成都博物馆自2016年新馆开放以来接待观众超2000万人次[21] - 川菜博物馆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 同比增长35.7%[27] - 成都航空口岸1-6月入境外国人达39万人次 同比增长58.2%[32] 特色展览与文物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红山文化玉猪龙 形体较大且形制规整[3] -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三燕时期花树状金步摇 距今1700多年[5] - 新疆博物馆展出中国古代乐器200余件 包括春秋蔡侯申编钟等[15] - 新疆博物馆核心展品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17] 创新展示方式 - 辽宁省博物馆运用高科技打造全数字化展厅 展示唐宋名画[8] - 新疆博物馆开发知识体感交互 数字织造 AI智能问答等多维体验[17] - 成都博物馆提供皮影木偶戏体验 珍藏30多万件皮影木偶[23] - 四川科技馆提供互动项目 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23] 特色服务与设施 - 辽宁省博物馆7月1日至8月31日延迟闭馆1小时[10] - 川菜博物馆提供专业双语讲解及即买即退服务[29] - 成都文旅场所受益于240小时免签政策 吸引国际游客[31] - 川菜博物馆国际游客消费满200元可退13%税[29] 地方特色体验 - 成都博物馆可亲手制作食物[25] - 川菜博物馆6000多件文物展示川菜历史[27] - 成都文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形成独特体验[32]
展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1:20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 呈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2] - 展览从宁夏多家文博机构甄选300余件西周至隋唐时期文物精品 其中一级文物61件 未定级文物25件[2] - 展览持续至11月17日[5] 展区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2] - 第一部分展示固原两周时期文物 体现礼乐文明发展及中原与草原文化交融[2] - 第二部分以北周李贤墓出土文物为主体 展现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繁荣[3] - 第三部分以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 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4] 重要展品详情 -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稼稷"卜骨 马车及车饰配件 玉礼器等文物 印证周王朝礼乐制度发展[3] - 汉代"朝那"铭文铜鼎记载铸造时间及容量 提及朝那 乌氏两地名为研究秦汉计量制提供物证[3] - 北周李贤墓出土彩绘陶俑200多件 质地坚硬 彩绘鲜艳 造型丰壮体现西魏北周雕塑艺术特色[3] - 凸钉玻璃碗为萨珊玻璃器珍品 内壁光洁明亮 外壁有圆形凸起装饰[3][4] - 鎏金银壶装饰波斯纹样 腹部雕刻古希腊神话故事图案 串联希腊 波斯和中华文明[4] 历史文化价值 -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 连接关中平原 河西走廊和大漠草原 自古为中原文化 草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地带[2] - 史氏家族墓地为国内首次发现隋唐时期粟特人墓群 墓志以汉文书写 装饰四神与十二生肖图像[4] - 李贤墓葬形制及墓志壁画沿袭传统汉制葬俗 壁画人物脸型方圆丰满 采用西域晕染法[3] - 展览展现古代固原作为丝路枢纽的壮阔图景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开放包容特质[4]
首博特展解读殷商文明密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6 22:33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看·见殷商",是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汇集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包括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 [10]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从商王世系入手,展示了商代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与精神世界 [11] - 展览涵盖了8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珍品、孤品、名品云集,不少文物是首次进京展出 [11] 重要展品 - 妇好鸮尊: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此次展览中这对鸮尊时隔多年首次重聚,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 [12] - 亚长墓铜钺:墓中共有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13] - 牛尊:亚长墓出土,共有动物形象26个以上,包括虎4个、鸟2个、鱼2个、兽面4个、夔14个以上 [13] - 玉调色板:2022年出土于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上部雕刻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 [13] - 陶鬲形猪首盖盉:被网友戏称为"3000年前的小猪佩奇",是温酒的容器 [14] - 商代龙形觥:为不可出国(境)展览的珍品,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 [15] - "亚醜"铜钺: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 [16] - 铜鼓:目前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造型古朴庄重,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19] 商文化影响范围 - 商王朝定都中原,其文化影响范围东至山东,西抵陕西,南逾长江,北达长城一线 [15] - 盘庚迁殷前,商文化的北界已推进至唐河与易水之间,迁殷后,豫北冀南地区成为商王国的王畿 [15] - 燕山南麓地区出现了一些与商文化有关联的据点,如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遗址 [15] - 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范围大致是西起山东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 [16]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青铜礼器的形制、纹饰及组合关系与中原文化器物高度相似 [17] - 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器物表现出与殷商文化的相似,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7] - 寨沟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解家沟镇寨沟村,是一处商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 [1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周灭商后,对殷商祭祀、礼制、乐舞文化等进行借鉴和改进,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 [19] -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殷墟已出土甲骨16万余片 [19] - 展览特别设置"彩蛋"环节,展出了《哪吒2》里人物和道具的文物原型 [20] - 围绕此次展览,首都博物馆打造了"甲骨风云"虚拟现实展示空间,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 [20]
辽博新推敦煌文化展 《圣历碑》等珍贵藏品悉数亮相
新华网· 2025-05-20 02:33
展览概况 - "山海有情·大漠鸣沙——在辽宁遇见敦煌"敦煌文化特展于5月1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展,展期3个月 [1] - 展览由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共展出260余件(组)展品 [1] - 展品包括辽宁地区收藏的敦煌文献及相关文物110余件(组),以及敦煌研究院调集的代表性文物如《圣历碑》《莫高窟六字真言碑》等 [1][4] 展览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在辽宁""保护与传承"四个部分 [4] -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为元代碑刻,出土于莫高窟第61窟,碑文包含梵文、藏文、汉文等六种文字,反映元代敦煌多民族文化交融 [4] - 碑刻题名包含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82人,均使用汉字 [4] 重点展品分析 - 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恪法师第一抄》为唐代草书作品,内容是对《法华经玄赞》的疏解 [5] - 该抄本笔法类似西晋陆机《平复帖》,保留章草古朴风格,体现唐代草书发展水平 [5] - 与敦煌藏经洞其他草书写经相比,《恪法师第一抄》笔法更自然流畅,具有极高书法价值 [5] 学术研究背景 - 辽宁省博物馆自2019年起系统整理馆藏敦煌文献,此次展览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5] - 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与敦煌研究院学术合作的重要成果转化 [1][5]
文化中国行 | 遇见古风雅集 感受园林背后的文化魅力
央视网· 2025-05-05 09:33
展览概况 - 故宫博物院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展出200余件中外文物艺术品 [1][3] - 展览分为"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6个单元,融合园林景观与文学、戏剧、历史典故等元素 [3] - 展览通过建筑烫样、复原模型和历史空间意象化再现等形式,生动阐释紫禁城园林的营造智慧 [10][12] 展品亮点 - 明代尤求《兰亭修禊图》描绘王羲之兰亭雅集场景,清代石涛《西园雅集图》卷呈现北宋名家群像 [5] - 明代吴彬《方壶图轴》展现方壶仙山奇景,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轴》刻画绿萼梅风姿 [7][9] - 莫奈《睡莲》和《睡莲池》系列作品成为展览重磅展品,体现东方意韵 [10] 展陈技术 - 运用3D打印技术重构乾隆花园倦勤斋小戏台,结合镜面屏幕营造沉浸式体验 [14] - 复刻乾隆花园烫样详尽展示建筑内外结构,反映内檐装修工艺巅峰水平 [12] 文化主题 - 展览通过假山湖石、楼台亭榭等元素,展现中国古典园林"城市山水"的意境追求 [7][16] - 以花卉题材作品(如荷花、梅花)传递高洁人文精神,呼应园林文化内核 [9][10] 配套活动 - 修缮完毕的乾隆花园计划于今年9月对外开放,展览提前通过烫样形式呈现其风貌 [12]
“南薰之音”主题文物展亮相沈阳故宫
辽宁日报· 2025-04-30 01:42
展览概况 - "南薰之音——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制诗文主题文物展"于4月29日在飞龙阁、翔凤阁开放,展出50余件(套)带有御制诗文的文物,涵盖书画、瓷器、漆器等品类 [1] - 展览名称"南薰"源自《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诗句,借指文化象征 [1] - 展览分为"为政之责"和"文人之趣"两部分,解读御制诗文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内涵 [1] 为政之责单元 - 展出文物包括清乾隆帝御笔《为君难》册、清桂芳书《御制为臣不易论》册,展现清帝"建极绥猷"的政治理念 [1] - 清金士松《御制题耕作蚕织二图即用程棨书楼璹诗韵》册、清御题《棉花图》墨盒体现清代"敦本务实"的治国思想 [1] - 清乾隆款朱漆描黑字御制诗碗、清嘉庆款粉彩开光御制诗海棠式茶托聚焦宫廷文化艺术 [1] - 清嘉庆帝楷书题鹿角椅七绝屏、清描金《内廷四阁记》玉册等文物与沈阳故宫历史密切相关,后者为首次展出 [1] 文人之趣单元 - 展出文物涵盖书画题咏、景物寄情、器物赏析等御制诗文内容 [2] - 清王炳《消夏八景图》屏(第三屏、第七屏)刻画乾隆帝夏日对雨和闻蝉情景,体现"诗画同源"特点 [2] - 清紫檀边座嵌珐琅山水插屏描绘乾隆帝湖中赏月场景 [2] - 清乾隆款仿朱漆菊瓣盘、清乾隆粉彩开光御制诗挂瓶展示清代精湛工艺水平 [2] - 清乾隆御制诗掐丝珐琅蕉叶开光挂瓶为清宫御用车轿内悬挂器物,鎏金开光处有"御制"二字及于敏中手书乾隆帝御制诗文 [2]
180余件夏商周时期一级文物将亮相“安徽文明史陈列”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4-30 01:31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将于5月1日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预开展,5月18日正式开放[1][2] - 展览共展出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0余件,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2] - 展览分为"寻踪夏迹""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诸侯方国""楚辉照耀"五个单元[2] 展览内容 - 展品包括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重点展示安徽寿春城遗址和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器群[2][4] - 展览系统呈现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阐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2] 历史背景 - 夏商周时期安徽江淮地区是夏王朝兴国之地,淮河流域成为商王朝东南锁钥,经济文化影响力延伸至长江以南[5] - 西周时期淮夷族群崛起,夷夏为控制铜矿资源博弈,促进地域文明一体化[5] - 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域方国林立,多种文化激荡碰撞,最终融汇于楚文化[6] 文化意义 - 青铜文化高度发达是夏商周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标志,安徽在中国青铜时代文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5] - 战国末期楚国迁都寿春,楚文化为中华文明承续写下重要篇章[6]
在博鳌感受开放的中国
新华网· 2025-03-24 07:25
博鳌亚洲论坛与区域发展 -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吸引全球政商学界嘉宾齐聚 成为开放中国的生动缩影 [2] - 论坛筹备期间美丽乡村装点"田园会客厅"用于招商洽谈与合作交流 [2][8] 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 - 依托特许医疗等政策优势成为国际创新药械进入中国主要通道 已引进460多种中国首用特许药械 [2] - 特许药械累计惠及患者11.09万人次 2024年使用量达5.14万人次(增长79.3%) [3] - 2024年医疗旅游人次达41.37万(增长36.8%) 印尼医疗旅游团人均消费超1.2万元 [3] 文化旅游与博物馆发展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办意大利普利亚考古文物展 展出214件(套)文物持续3个月 [6] - 博物馆2024年接待观众超144万人次 带动周边乡村海鲜消费与民宿住宿 [8] - "做海——南海渔家文化展"展示300多位渔民历史 推动休闲渔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8]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 - 琼海市打造3个美丽乡村集群环带(论坛会址/沙美内海/龙潭岭)服务论坛赋能乡村振兴 [9] - 南强村保留原貌改造基础设施 老砖铺设百年小道延续历史风貌 [8] - 潭门镇发展休闲渔业 年轻一代以新方式传承渔家文化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