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购物中心
icon
搜索文档
目前已有离境退税商店31家,南京持续优化离境退税服务
南京日报· 2025-04-29 02:15
离境退税政策优化 - 离境退税政策近期不断优化,"即买即退"成为热点,退税速度提升至"秒到账",进一步释放入境旅游消费潜力 [1] - 国家税务总局4月8日发布公告,将"即买即退"服务从多地试点推广至全国,明确办理流程和施行时间 [2] - 商务部等6部门4月27日联合发布通知,将离境退税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由1万元上调至2万元 [2] 离境退税服务创新 - 南京已有31家离境退税商店,一季度境外旅客消费金额达2176万元 [3] - 德基广场等商场开设专门退税窗口,境外旅客可通过手机小程序"足不出店"领取退税款 [2] - 南京创新推出商场"前移"退税窗口和机场"便捷支付"方式,打造线上自助办理流程 [3] 即买即退模式优势 - "即买即退"相比传统模式操作更简便,退税速度更快,实现"畅快购物,返程无忧" [2] - 该模式将退税环节提前,境外旅客购物时即可拿到退税款,提升消费体验感和二次消费意愿 [2] - 德基广场内四五百家品牌可适用"即买即退"服务,覆盖服饰、珠宝等多个领域 [3]
金陵中环启幕,“中华第一商圈”再升级
南京日报· 2025-04-29 00:42
核心观点 - 金陵中环作为新街口商圈近10年最大体量新增商业项目,以30%南京首店、超50家首发品牌的阵容,推动商圈向"高端+品牌+潮流"立体商业矩阵升级 [4][5] - 项目通过"文化嵌入商业"创新(如《红楼回响》艺术装置、500平方米文化社交花园),加速商圈从"购物目的地"向"生活方式体验场"转型 [6] - 首发经济生态集聚效应显著:引入超150家品牌(50家首发、30%南京首店),带动商圈从"品牌收割机"进化为"消费创新策源地" [7][8] - 商圈梯次布局完善(高端德基、品牌潮流金陵中环、综合百货金鹰/中央等),辐射力延伸至南京都市圈3600万人口 [9][10] 空间场景重构 - 项目总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创新打造"城市绿洲"场景(绿植地坪+艺术装置+沉浸式互动景观) [4] - 定位"精品中环"(与北京王府中环同级),聚焦品牌潮流、餐饮及高端生活方式,满足年轻客群需求 [5] - 未来将与南台巷、丰富路街区联动,形成"人文街区+高端商业"互补生态 [6] 首发经济生态 - 首店集群亮点:方所书店南京首店(1500平方米)、Olé精品超市、PANATTA高端健身会所 [7][8] - 引入大卫·霍克尼沉浸式艺术展快闪空间,独家发售限量艺术商品 [7] - 南京政策支持:2022年出台首店经济专项措施,三年推动超70家重点品牌签约落地 [8] 商圈梯次布局与辐射力 - 新街口已形成高端(德基)、品牌潮流(金陵中环)、综合百货(金鹰/中央/新百)、中型商场(大洋/友谊)四级商业梯队 [9] - 德基三期开建,苏宁易购MAX超级体验店焕新(全球智慧生活体验中心),持续提升商圈消费能级 [10] - 金陵中环与德基错位发展,吸引都市圈中高端消费群体(高端餐饮、设计师品牌、文化体验业态) [9][10]
开设多家首店、东西区合体联动北京超极合生汇“正式开业”
北京商报· 2025-04-27 10:26
项目开业与运营数据 - 北京超极合生汇东区和西区正式合体开业 标志着项目全面升级 [1] - 开业一年以来 项目客流超4000万 销售超30亿元 单日最高客流超30万人次 [1] - 合体盛典期间吸引客流41.5万人次 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2] 品牌布局与首店占比 - 东区引入近400个品牌 涵盖20%各类首店 包括全民环潜室内潜水馆 POOPOSUPER亚洲首店 京北最大华为智能生活馆等 [1] - 西区引入近300个品牌 涵盖35%各类首店及旗舰店 包括超级安踏北京首店 DIDIMAX北京首店 CAMEL ACTIVE全国旗舰店等 [1] - 东西区合体后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 入驻近800家品牌 [1] 活动举办与消费潜力 - 开业至今举办各类活动超过1500场 涵盖节日庆典 主题展览 文化市集 顶级赛事等 [2] - 新项目入市挖掘京北区域消费潜力 活动形式多元化 [2] 未来发展规划 - 将持续深度融合智慧商业与多元新兴业态 打造个性化生活场域 [2] - 为京北地区注入全新商业活力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10个商圈、20+商场!西安这条“商业路线王”的吸金力有多强?
36氪· 2025-04-27 02:23
西安地铁8号线开通对商业格局的影响 - 西安地铁8号线是唯一环线,全长49.9公里设37站(含18个换乘站),创下"线路最长、设站最多、换乘之王"等记录,开通首日客流73.3万人次,预计3年内达88.69万人次/天,远期突破176万人次/天[1] - 线路贯穿5个行政区和5个开发新区,串联10个商圈及23个重点商业项目(500米范围内),包括老城根GPark、立丰城LE CITY、幸福林带商业等代表性项目[1][2][4] - 商业项目总面积达35.7万㎡的幸福林带商业与5个站点直接连通,形成全球最大地下空间工程(80万㎡)与国内最大城市景观林带(1843亩,绿化率85%)[13][15] TOD商业项目的转型与创新 - 立丰城LE CITY转型为"TOD城市运动社交引力场",体验业态占比提升至27%,打造全球最高室内攀岩馆及西北最大抱石攀岩馆等运动场景,形成"商业-办公-旅居"闭环[9][11] - 幸福林带商业定位"西安首个呼吸式商业街区",通过23个下沉广场和34个"雨滴"中庭引入自然元素,新增网红打卡点和艺术展提升停留时长,2025年将聚焦亲子/运动/宠物友好等方向[13][15] - 未开业的龙湖西安长乐天街(10.3万㎡)计划引入300品牌打造"城东烟火中心",体育之窗·NMC中心(7.3万㎡)将建西北唯一国际标准真冰场,与SKP合作强化"文化+运动"特色[16][18][19][21] 地铁商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 地铁8号线日均百万级客流为沿线商业注入活力,但存在"冰火两重天"现象,部分项目因定位不准面临客流外溢风险[6] - 成功案例显示需通过定位重塑(如立丰城调整为"玩>吃>买"序列)、业态重组(幸福林带增加体验业态)、场景创新(运动社交场景)等方式转化流量[9][12][15] - 未来商业需构建差异化竞争力:运动社交场(立丰城)、文商旅居链(幸福林带)、烟火气场景(长乐天街)、文体目的地(体育之窗)等模式[21]
1600余个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上新
杭州日报· 2025-04-24 02:34
清晨7点多,杭州地铁4号线黎明站C口渐渐热闹起来。上班族李女士骑着电动自行车抵达黎明站C 口,熟练地将车停入新增的泊位区,"以前这儿挤得水泄不通,现在多了100多个车位,早晚高峰找停车 位不再像'抢车位'了!" 记者从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城市管理局)获悉,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新增1600余个地铁口 非机动车泊位,为市民"地铁+非机动车"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铺就顺畅路。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仅仅是开始,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5000个泊位,地铁口非机动车泊位建设除 了"量"的扩张,将更注重"质"的提升。"泊位规划将融入生态景观、无障碍设施与停车空间和谐共生 等。" 边角空间"变废为宝" 细微处见治理智慧 在黎明站C口,曾经被忽视的垂直电梯东侧区域,如今画满了整齐的非机动车泊位。受地铁18号线 施工影响,这里一度成为停车"重灾区",上下班高峰时,数百辆非机动车挤在狭窄通道,车主常常"停 车5分钟,找车半小时"。 上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笕桥中队,与地铁站点、物业单位"现场办公",通过反复丈量、协商, 将这块200平方米的"边角料"转化为可容纳100辆车的"黄金泊位区"。"我们用'绣花功夫'盘活低效空间, 既要解 ...
商铺168家,餐饮占了98家,商场正在变成大食堂
搜狐财经· 2025-04-22 14:00
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一家商场共有商铺168家,餐饮占了98家;商场里什么店最挣钱?餐饮以4400块的日消费人次,成为第 一,是服饰业态的三倍以上。 近些年,你有没有发现,商场里的餐饮店越来越多,有的商场就像是一个超级大食堂。 那么,商场为什么会走向餐饮化?今天,我们从一个现象、四个原因,和大家聊聊这种趋势。 望京新世界、亦庄力宝华联,都进行了类似的改动。 这种爆改,完全打乱了购物中心的初始设计。要知道,购物中心刚兴起时,业态黄金分割比例是,购 物、餐饮、娱乐为7:2:1。餐饮门店大概只占两成,且往往被安排在较高楼层。但近几年,餐饮与购 物、娱乐形成1:1:1三足鼎立的形势,有的商场甚至餐饮独大。 那么,是什么促使商场向大型食堂转变? 四个原因 第一个,零售萎缩。 一个现象:购物中心餐饮化 据媒体报道,去年商场餐饮业态的占比,已经从10%-20%左右,同比提高到30%以上,整体翻了一倍。 以北京为例,餐饮业态约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零售地产市场租赁需求。而在一些相对传统的商超,尤其是 城市郊区,商场餐饮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比如,北京顺义华联商场地下一层,大面积超市区域,改成了如今的"超市+网红美食街 ...
全国最赚钱的商场,不在北上广
36氪· 2025-04-09 14:08
核心观点 - 南京德基广场通过打造"网红厕所"等创新营销策略,成功吸引大量客流并提升话题度,2024年销售额达245亿元,反超北京SKP成为全国第一[6][9][40] - 德基的成功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稀缺的奢侈品品牌资源以及长三角地区旺盛的高端消费需求[17][18][21] - 德基采用"由金字塔顶端向下俯冲"的招商策略,早期引入国际顶奢品牌奠定高端定位,后期逐步丰富业态[28][29] - 网红厕所策略虽然带来客流增长,但也引发高端客户不满,德基通过设置会员专属厕所等方式平衡不同客群需求[38][39] 德基广场的业绩表现 - 2024年销售额达245亿元,反超北京SKP成为全国第一[6] - 2019-2024年销售额持续增长,从112亿增长至245亿[40] - 在奢侈品行业整体遇冷的2024年实现逆势增长[6] - 长期稳居全国高端商场销售额前三[6] 德基广场的成功因素 地理位置优势 - 位于南京新街口核心商圈,周边聚集多家大型商场形成集群效应[20] - 交通便利,地铁1、2号线交汇,日客流超200万人次[20] - 辐射长三角地区,江苏、安徽消费者贡献近70%业绩[17][18] - 高铁1小时可达多个城市,吸引周边地区高消费人群[17][18] 品牌资源优势 - 南京最早引入香奈儿精品店的高端商场[21] - 集齐香奈儿、爱马仕、LV等顶奢品牌,是苏皖地区唯一[21] - 采用"由金字塔顶端向下俯冲"招商策略,先引入顶奢再丰富业态[28] - 2024年引入50家首店,包括FILA第六代形象店等[49] 营销创新 - 2021年打造"网红厕所"引发广泛关注,成为打卡景点[9] - 不同主题厕所造价从几百万到2000万不等,配备高端设施[12] - 通过网红厕所降低高端商场距离感,吸引多元化客群[15] - 营销策略类似小米改LOGO事件,低成本获得高曝光[48] 德基广场的运营特点 客群结构 - 核心客群为长三角地区高净值人群,年消费20万以上可成为天象会员[38] - 网红厕所吸引大量普通消费者,形成"买的人不逛,逛的人不买"现象[44] - 安徽、江苏消费者贡献近70%业绩,浙江消费者占比也较高[17] 商户管理 - 要求品牌每三年重新装修,否则可能撤柜[44] - 对业绩不佳品牌采取劝退措施,保持商铺高周转[44] - 除香奈儿等少数品牌外,对商户有较强话语权[45] 空间规划 - 奢侈品集中在一、二楼,化妆品布局在B1楼[36] - 设置三类厕所:网红厕所、会员专属厕所和普通厕所[38][39] - 9层商业空间,高层引入高端餐饮等业态满足普通消费者[49] 行业竞争格局 - 德基是苏皖地区"1超0强"的存在,周边商场难以匹敌[23] - 景枫商场转型年轻化路线,年销售额达40亿[24] - 南京IFC开业后分流部分高端客户,香奈儿开设二店[45][46] - 奢侈品品牌考虑在无锡、苏州开设新店,可能削弱南京区域中心地位[48] 发展历程与挑战 - 2006年一期开业,2012年二期开业,早期引入LV、宝格丽等品牌[28] - 2012-2014年资产负债率达54%-76%,曾抵押物业融资26亿[30] - 计划在徐州开设第二家德基广场,目前仍在装修中[31] - 面临高端客户流失、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46][48]
武商集团2024年扣非增66.83% 免税店上半年开业拟10亿建新项目
长江商报· 2025-04-01 00:31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总收入67.04亿元,同比下降6.6% [1][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3.31% [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66.83% [1][2] - 自营品牌"武商金"实现销售额7000万元 [2] - 黄金珠宝品类销售近20亿元 [2] 免税店业务 - 与王府井集团合资运营武汉市内免税店,持股49%,投资3920万元 [1][3] - 武汉首家市内免税店将于2024年上半年开业 [1][3] - 免税店新政覆盖武汉等8个城市,此前全国已有6家市内免税店 [3] - 目标打通"保免跨一体化"链路,助力国潮商品"出海" [3] 新项目投资 - 拟投资10亿元建设新襄阳武商MALL,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 [4][5] - 项目定位中高端客群,聚焦"首发经济"、"年轻力"、"她经济"等 [5] - 预计2025年开工,2027年底开业,运营期15年总营收45.16亿元,税后利润9.69亿元 [5] - 静态回收期11.9年,财务内部收益率IRR为11.4% [5] 业务创新与战略 - 2024年引进151家首店、212场首展、750个首发商品 [3] - 探索数据资产变现、人工智能应用、自营项目孵化 [6] - 开发二手经济、绿色低碳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赛道 [6] - 聚焦"赛事经济"、"宠物经济"、"宝贝经济"、"银发经济"等消费热点 [6] 行业竞争 - 2025年武汉商业市场将迎来多个大型项目开业,竞争白热化 [5][6] - 竞争对手包括武汉杉杉奥特莱斯、光谷KIC PARK商业公园、龙湖"天街"等 [5][6]
“公园式”商场,在这座一线城市火了
搜狐财经· 2025-03-25 12:44
深圳公园式商场发展现状 - 深圳出现多个公园式商场项目 包括大运天地 坂田万科广场 欢乐海岸 欢乐港湾和深业上城等[1][2][5][8][10] - 大运天地商业面积6.56万平方米 采用开放式街区设计 环绕湖泊而建 配备黑天鹅 梅花鹿等动物[2] - 坂田万科广场打造植物园式商场 配备兰花专类园 彩叶芋专业园等植物景观[5] - 欢乐海岸和欢乐港湾将商业与海岸公园融合 实现边购物边看海[8] - 深业上城通过700多米空中连廊连接莲花山公园和笔架山公园 实现CBD商业与公共绿地串联[10] 公园式商场的产生背景 - 深圳公园总数达1320个 蓝绿生态空间占陆域面积50% 为公园式商场提供基础[15][16] - 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3.3℃ 适宜户外活动[16] - 深圳市民平均年龄32.5岁 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 90后网络购物使用率达95.1%[16][17] - 46.28%新青年消费为取悦自我 37.70%具有社交需求 线下购物更追求体验式消费[18] 公园式商场的运营特点 - 坂田万科广场拿出2.7万平方米空间(近1/5商业面积)用于自然场景与公共活动平台[21] - 运营方多为实力雄厚的国资集团 如华润集团运营大运天地 华侨城集团运营欢乐港湾[22] - 深圳2024年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公园条例》 允许公园提供餐饮 零售等配套服务[22] - 需要足够客流量支撑高建造 运营和维护成本 目前主要在深圳 重庆等超大城市发展[21][22] 行业发展趋势 - 公园式商场将放松休闲 亲近自然与线下购物相融合 形成新型商业地产模式[19] - 这种创新需要政府部门支持 促进文旅融合和提升城市形象[23] - 与传统商业地产相比 更注重体验式消费和情感诉求满足[18][19]
经济热点|消费政策的全面性升级与创新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3-17 00:27
文章核心观点 - 3月16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标志我国消费政策全面升级与创新 预计2025年社零增速有望实现4.8%左右增长 较去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成为应对外部风险重要压舱石 [1][3] 事件 - 3月16日 新华社受权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部署8方面30项重点任务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2] 《方案》背景及意义 - 2024年二季度以来我国消费面临下行压力 社零增速3.5%低于预期 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44.5%较往年显著下降 《方案》兼顾多维度全面发力 标志我国消费政策全面升级与创新 [3] 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 -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包括加大就业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 多地最低工资标准已“普调” [4] -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通过稳市机制建设、中长线资金入市、央国企市值管理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4] - 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强调中小微企业账款“应付快付、应付尽付” [5] 全方位增强消费能力保障 - 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呼和浩特已打响“第一枪” 预计全国育儿补贴方案后续落地 [6] - 强化教育支撑 落实提升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延续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本金延期偿还等政策 [6] - 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推动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 释放其消费潜力 [6] 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 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 支持地方收储存量商品房 房价止跌回稳将活跃社会消费活动 增加房产交易量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 推动房价温和反弹 [7] - 简化购物中心日常运营管制 有利于社会消费提振和租金回升 [7] 促进消费供给侧优化 - 服务消费方面 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等 改善服务供给激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 补贴政策有望扩展到服务消费领域 [8] - 商品消费方面 强化消费品牌引领等 重视IP衍生类消费和科技创新类产品等新业态 [8] 优化消费环境 - 保障居民“闲暇时间” 保障休息休假权益 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 [9] -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规范网络销售等不合理经营行为 引导网购“反内卷” 有助于CPI改善 [9] - 优化汽车限购政策 推动汽车消费向使用管理转变 保障“久摇不中”无车家庭购车需求 [10] 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发力 - 财政政策方面 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和服务业经营主体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促消费与惠民生、补短板结合 [11] - 货币金融政策方面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 优化偿还方式 开展续贷工作 [11] - 强化投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 扩大消费相关领域有效投资 支持相关项目发行REITs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