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文博会上,这些“海南宝贝”很抢眼
海南日报· 2025-05-24 01:26
文化产业与产业融合 - 海南馆参展企业通过文化赋能经济和以经济活化文化,形成文化和产业"双向奔赴"的产业成果 [3] - 海南黄花梨从传统家具走向多元场景,包括复刻明清形制的古典家具和融入现代美学的文创摆件 [3] - 海南红泥陶瓷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海贝、木纹、火山、海天四大系列产品,将海南文化融入陶瓷纹理 [4][5] - 文昌灰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达联将传统灰塑技艺浓缩成装饰版画,尝试以更活泼、时尚的方式呈现 [5] - 五指山印象水满茶叶专业合作社将茶叶包装设计融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图案,赋予茶文化印记 [5][6] 文化产品创新与市场表现 - 海南国盛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耗时2年打造的海南黄花梨树雕作品"九九龙柱",以千万元级身价成为海南馆里花梨产业的"代言人" [3] - 海南红泥陶瓷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玳瑁珊瑚釉"陶壶,深棕釉面与鎏金纹路交织,将千年火山灰化作案头雅器 [5] - 海南红泥陶瓷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一年能卖出上百万元的海南红泥陶瓷,畅销背后是对"就地取材"的海南文化的创新诠释 [5] - 文昌灰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达联首次参加文博会,带来了6幅花卉主题版画,引得许多人上前询问购买价格 [5] - 五指山印象水满茶叶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董国豪计划开创一款特色、轻巧的产品,让喝茶者能更容易地感受、聆听到海南文化故事 [6]
北京西城全球首发多语种“京剧发祥地”主题曲
北京商报· 2025-05-23 06:05
技术应用 - 全球首支通过AIGC多模态大模型生成的多语种戏曲歌曲 精准翻译成英语 法语 西班牙语等多种国际通用语言 [1] - 专门研发戏曲专属多模态翻译模型和京剧声纹复刻与跨语言合成工具 实现目标语言与原曲旋律 演员身段 音乐节奏无缝匹配 [2] - 结合目标语言语音语调规律生成兼具京剧韵味的跨语言唱段 避免音韵冲突 [2] 文化融合 - 深度探索AIGC技术与京剧文化融合 打造智韵京声AI模型完成唱词翻译 韵律适配及外语演唱全流程 [1] - 解决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内涵与适配戏曲依字行腔特色的国际化难点 使外语版京剧保持原有特色韵味 [2] - 通过技术让全球听众无障碍欣赏京剧韵味 展现中国京剧艺术独特魅力 [2] 战略意义 - 推动文化出海的崭新尝试 多语种版主题曲《五洲同唱结戏缘》在全球多地同步上线发布 [1][2] - 积极整合区内丰富京剧文化资源 响应AIGC技术全球迅速发展时代潮流 [1] - 最大程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让世界领略京剧艺术价值 [2]
记录城市跃迁  描摹烟火诗意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22
东莞新大众文艺发展概况 - 东莞独创、丰富、多态的新大众文艺吸引了大量全国各地前来打卡的人群 [1]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近两亿人次在东莞这座"双万"城市(万亿GDP、千万人口)驻留、奋斗与生活 [1] - 全球1/4动漫衍生品、1/4手机、1/5羊毛衫和1/10运动鞋产自东莞,"东莞制造"声名远扬 [1] 创作者群体特征 - 东莞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斜杠"创作者,如"烧烤诗人"温雄珍、"石头诗人"曾为民等,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创作 [1] - 非职业创作者在东莞获得省市级奖励资助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太阳之子"组合拥有近百万粉丝并获国家级奖项 [2] - 90后"打工二代"熊锋通过组诗《车间》抒写大国工匠情怀,迭代了打工文学的苦难叙事 [3] 文艺创作成果 - 摄影师占有兵拍摄160多万张照片、制作130多本手工书、收集6吨打工实物,记录"中国制造" [2] - 东莞已形成打工文学作家群,产生"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学效应,目前已有97名"村民"入驻 [5][7] - 原创国乐实验作品《可园可源》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来自各行各业 [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东莞建成1个市文化馆总馆、33个镇街分馆、586个村支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 [6] - 全市人口平均年龄33岁,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81.41%,位居广东省第一 [6] - 文学赋能使樟木头镇官仓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成为城乡文明互融样本 [7] 城市文化转型 - 东莞完成从农业乡县到"世界工厂"、从"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跃迁 [8] - 新大众文艺为文艺服务与创造提供现实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转型提供思路 [8] - 东莞市委常委表示新大众文艺代表当下的中国,将推动文艺生态更加良性发展 [8]
故宫百年邮票发布仪式及文创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新华网· 2025-05-22 02:09
故宫文创国际推广 - 故宫博物院与联合国中国书会共同主办"生生不息——故宫文创走进联合国"主题展暨特别事件邮票发布仪式,协办方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 [1] - 活动吸引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等120余位来自30多个国家的嘉宾出席 [1] - 联合国邮政管理局首次为单一博物馆发行特别事件版张邮票,整版10枚以故宫典藏花卉纹饰为题材,展现中华文明"和谐共生"理念 [1] 文创展览内容 - "生生不息"故宫文创展聚焦文物活化、绿色环保、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无障碍文化等领域 [1] - 展区设置先导影像、沉浸体验与互动展示环节,展品包括绿色材料文创、非遗花丝工艺饰品、残疾人文创等 [1] - 展览体现故宫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 [1] 故宫发展理念 - 故宫博物院践行"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坚持"让文物活起来"宗旨 [2] - 通过文创桥梁将中华文明传递给世界,使六百年紫禁城文化积淀成为推动文明互鉴的时代力量 [2] - 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高度评价故宫在文化保护和教育传播中的全球影响 [2] 文创海外拓展 - 此次展览为"故宫文创海外行"首站,未来将赴欧洲多国巡展 [2] - 业内人士认为故宫以文化创意为载体构建全球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2] - 特别事件邮票版张在联合国总部进行展示 [4]
答记者问|发布60余家外企需求,超百家鲁企响应,交流周为经贸合作搭桥
搜狐财经· 2025-05-19 21:47
2025山东国际友城合作交流周系列活动 - 活动总数量达26场,涵盖省领导会见外宾、友好省州长对话、企业对接洽谈会等多元形式[5][6] - 核心思路为"两个服务"(服务国家外交和山东经济)与"两个促进"(促进经贸合作和民心相通)[5] - 重点活动包括5月26日省领导会见外宾、5月27日启动仪式暨省州长对话(含签约环节和"济南倡议"发布)、5月27日企业对接洽谈会、5月27-30日"感知新山东"经贸合作齐鲁行[5] 经贸合作板块 - 企业对接洽谈会组织近200家中外企业参与"一对一"洽谈,涉及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5][7] - 设置"好品山东"特色产品展,精选工业品、文创品和农副产品展示[7] - 已获取47个国家120多个省州的企业合作信息,发布60余家外方企业需求,山东企业报名超100家[14][15] - 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企业提出农业畜牧、汽车配件等20项明确需求,引发80多家山东企业响应[15] 人文交流与旅游推广 - 2024年一季度友城国家游客占比77.3%,接待人次同比增长91.1%[20] - 将举办"好品山东"非遗展(含皮影戏、柳编等)和"布列塔尼音乐节"等文化活动[21] - 组织7国59名旅行商考察,推动山东-加州旅游合作及中俄旅游包机项目[21] - 计划签署8份省级协议中3份含文旅合作内容,后续将策划上合组织旅游文化之都等专项活动[22] 活动特色与成果预期 - 三大特色:突出经贸合作(外事+部门/企业/产品)、突出民心相通(乡村振兴参访/青年交流)、突出成果导向[7][8] - 计划新签/深化20多对省市友城关系,推出20余位友好城市杰出伙伴[8] - 贸促机构将提供企业合规、原产地证书等后续服务,跟踪项目落地[16]
超900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
新京报· 2025-05-16 07:36
北京市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 - 北京市目前有900余家文化类社会组织 其中市级社会组织480余家 是助力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1] - 文化类社会组织在挖掘民间文化遗产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 - 民政部门将加强文化领域社会组织管理服务 引导其发挥专业与资源优势 推动多样化文化资源融入百姓生活 [3] 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 - 该博物馆于1999年开馆 是中国首家专题类非国有紫檀艺术博物馆 2023年获评"5A级社会组织" [1] - 近期推出1:10比例小叶紫檀复刻朝阳门城楼 采用纯榫卯结构 集古建文化 檀雕技艺和历史文化于一体 [1] - 年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每月第一个周六及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开放 [1] 今日美术馆艺术展览 - 正在举办阿尔丰斯·穆夏大型艺术展 展出近200幅作品 包含10余幅罕见手稿 采用光影和AI交互技术 [2] - 该馆成立于2002年 通过展览 公共活动 教育课程等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2] - 同期开放冯唐等三个展览 博物馆日前后将举办音乐沙龙 艺术疗愈系列活动 [2]
大运河新城即将新建的这座天桥很文艺
每日商报· 2025-05-14 02:44
项目规划 - 杭州大运河新城丽水路与平炼路交汇处将新增未来艺术科技中心人行桥 设计形似"钥匙" 右侧圆环形设计兼具观赏与引流功能 [1] - 人行桥连接杭州炼油厂旧址与平炼路大道市集 通过空间重构激活工业遗产与创新业态的融合 [1][2] - 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项目分三期建设 集成文、产、商融合创新业态 定位为创意聚集地 [1] 功能定位 - 人行桥不仅是交通设施 更是居民社交新场所 通过观景平台设计促进人流自然汇聚 [1] - 平炼路大道市集涵盖美食、音乐表演、潮流快闪等多元场景 东段侧重烟火气 西段强化艺文气息 [1][2] - 项目构建"步行友好型"城市网络 串联地铁站点、文化地标、滨水空间 实现市井生活与文艺体验的无缝切换 [2] 文化价值 - 杭州炼油厂旧址保留粗犷管道、斑驳墙体等工业遗迹 承载上世纪工业生产历史记忆 [1] - 人行桥象征产业迭代 将工业遗产转化为创新经济孵化器 形成历史与现代的空间对话 [2] 建设进展 - 人行桥目前处于方案研究阶段 具体实施方案尚未最终确定 [3]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百年小洋楼焕发新生机
新华网· 2025-05-13 02:00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资源盘活 - 天津通过改造原开滦矿务局大楼、五大道废弃大院及梁启超等名人故居,加速盘活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 [1] - 多地以盘活文化资源存量为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利用小洋楼等资源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1] 小洋楼活化案例 - 天津意式风情区的曹锟旧居主楼改造为"津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津派书画展 [2][4][5] - 建筑保留原有石柱与风格,通过"历史文化+国际交流"模式打造文旅融合标杆,吸引市民互动体验 [5][6] - 意式风情区管委会强调"修旧如旧"与创新活化结合,提升游客体验 [7] "洋楼+"业态创新 - 天津市877幢历史风貌建筑中,部分通过"洋楼+"模式发展新业态,如曹禺剧院恢复演出功能,民主剧场引入德云社带动流量 [8][9] - 和平区法国公议局旧址转型天津数字艺术博物馆,运用AR/VR/AI技术举办敦煌特展等主题展,实现古典建筑与数字艺术融合 [10][14] - 专家指出需结合建筑文化底蕴与市场需求,推进文旅产品、场景、业态三重融合 [12] 可持续盘活路径 - 安里甘艺术中心历经6年修缮,定位为音乐演出场所,强调持续性保护利用与常态化运营 [13][16] - 天津对小洋楼实施分级保护,需科学论证、严格施工及招商审核,避免"盘而不活" [13][15] - 福州、武汉、哈尔滨等地通过政策创新(如古厝"身份证"、三级保护体系、特色业态规划)系统性激活历史建筑 [15] - 地方政府需打通政策堵点,政企协同挖掘资源价值,为经济提供持续动力 [15]
漫画插画大展作品征集 “漫画之乡”枫泾打造文化体验IP
解放日报· 2025-05-11 02:18
文化活动与旅游发展 - 枫泾镇作为著名漫画家丁聪的故乡,拥有"漫画之乡"的文化名片,吸引大量漫画家和爱好者 [1] - "喜欢枫泾的理由"漫画快闪活动包含采风、创作、展出三大环节,12位艺术家创作24幅作品并展出 [1] - 活动为"2025首届枫泾大漫画艺术季"预热,艺术季将持续三个月,包含国际漫画插画大展、主题夏令营、周末市集等活动 [1] 艺术展览与征集 - "神笔开悟——第五届丁聪国际漫画插画大展"作品征集启动,面向全球艺术家和爱好者,涵盖漫画、动漫、插图等多个方向 [2] - 获奖作品预计9月中旬在枫泾古镇集中展出 [2] 文旅产业升级 - 枫泾镇计划通过"大漫画艺术季"结合文化、历史、艺术、乐高等资源,推动古镇从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向全国性文化体验IP转型 [2] - 活动旨在将乐高乐园的新客流引入古镇,促进文旅商体农融合发展 [1][2]
专家学者分享云冈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
人民日报· 2025-05-10 22:41
云冈石窟保护与数字化 - 云冈石窟景区"五一"假期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 同比增长8.96%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和数字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1] -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已完成第6窟300多天的封闭修缮 实现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性保护的升级 [2] - 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完成全数字化保全 第13窟数字化项目突破大型单体高浮雕三维建模技术 精度达1毫米 数据量500GB [3] - 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复制洞窟 在各地巡展中广受好评 [4] 云冈纹饰研究与出版 - 《云冈纹饰全集》包含18卷 涵盖10类纹饰谱系 系统梳理了造像 建筑和佛教叙事三大中心的纹饰体系 [5] - 研究团队采用三维建模与纹样因子重构技术 还原第6窟中心塔柱的重龛和角隅纹饰叠加关系 建立数字化案例库 [6] - 纹饰研究连接丝绸之路艺术文脉 揭示希腊 波斯等外来文化与本土鲜卑文化的融合 创造中西合璧新范式 [8] 跨学科研究与公众传播 - 云冈石窟成为考古学 美术史 建筑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案例 不同学科视角拓展了研究深度 [11][12] - 通过儿童绘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等创新形式 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接受的内容 实现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 [13] - 数字技术为文物展示提供新方式 但真正的"文物活化"需要学术支撑 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文价值 [14] 行业发展趋势 - 云冈研究院推动文物保护从单体向系统性升级 同时利用3D打印 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和移动展示 [2][3][4] - 纹饰研究从学术出版延伸到文创开发 未来可应用于服装设计等领域 实现学术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6][8] - 多学科协作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趋势 考古学与美术史的融合为行业带来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 [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