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化

搜索文档
首个潮流IP入驻上海博物馆,巨星传奇打造“周同学”主题艺术秀|最前线
36氪· 2025-09-29 10:08
合作模式与IP运营 - 上海博物馆与巨星传奇集团合作主办"周同学"主题艺术秀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 久事文传协办 方文山担任文化创意顾问[1] - 艺术秀以周杰伦官方二次元IP形象"周同学"为主线 结合数字光影 全息投影 机器人互动 NFC数字抽卡等科技手段呈现十二件珍贵文物[1] - 巨星传奇集团作为周杰伦IP重要运营方 强调此次合作不仅是IP与文物简单叠加 而是借助"周同学"叙事能力让传统文化更亲切触达年轻群体[1] 文物活化与创新表达 - 上海博物馆持续推动"文物活化" 先后与《江南百景图》《原神》等流行文化IP合作 此次引入"周同学"进一步拓展内容表达与观众互动可能性[2] - 艺术秀设置"玉见未来""青铜跨时代""青花武馆""粉彩浪漫"等主题展区 对文物进行创意转译 如玉神人赋予未来感设计 青铜器纹样融入机甲造型[2] - 展览设有"潮流密码"版画区 "周游记沉浸空间" "嘉年华奇幻岛"等互动区域 并推出VR文物修复体验 观众可化身修复师收集文化能量完成互动任务[2] 商业化运营与推广 - 展览为收费项目 设有全价票 平日票 优惠票及VR体验票等多种票型 针对老年人 学生 儿童 军人等群体推出优待政策[2] - 观众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官方小程序及携程APP购票 艺术秀与"乐游上海·寻找周同学"城市活动联动 于上海六个地标设置打卡点[2] - 活动时间从2023年9月29日持续至2025年10月12日 为期超过两年[2]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这是上海博物馆首度尝试以潮流形式推广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年轻化表达让玉器 青铜 青花瓷 粉彩等文物走出展柜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1] - 博物馆探索文物在现代语境中的新生命力 逐步打破博物馆与年轻人之间的认知壁垒[2] - 艺术秀不仅呈现文物之美 更注重探索其在现代语境中的新生命力 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的深度融合[1][2]
广西推出博物馆季系列活动 同步开展近百项主题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5-18 01:12
活动概况 -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西主会场活动在百色启幕 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由自治区文旅厅 文物局和百色市政府联合主办 [1] - 同步推出"广西博物馆季"系列活动 包含近百项主题活动 涵盖特色研学 非遗工坊体验等多元形式 [7] 文化展示与创新 - 启动仪式呈现《向着光》《猴鼓·瑶人》等跨界艺术节目 展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2] - 文创市集汇聚10余家文博单位 展出100余款创意产品 包括文物复刻品 非遗手作等 [3] - 推出限定文创"14地市代表文物透卡" 市场反响热烈 [3][5] 学术与行业交流 - 举办学术研讨会 近200位行业专家 学者围绕"博物馆+科技""文物活化路径"等议题探讨 [6] - 揭晓2024年度广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及2022-2024年度十佳文博学术成果 [2] 文旅融合项目 - 发布9条革命文物主题游径 以百色起义 龙州起义 湘江战役为主线串联红色资源 [2] - 精品线路联动18处红色场馆 包括百色起义纪念馆 龙州起义纪念馆等 [7] - 实施高流量文博艺术大展奖励政策 开设"庞贝文物特展""毕加索艺术展"等国际文化交流展览 [7] 公众参与与教育 - 设置文物保护法科普区 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展等六大展区 普及文物保护知识 [3] - "跟着文物古迹游广西"活动引导公众深度体验历史文化 [7]
专家学者分享云冈石窟艺术的研究成果与体悟
人民日报· 2025-05-10 22:41
云冈石窟保护与数字化 - 云冈石窟景区"五一"假期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 同比增长8.96%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和数字互动体验项目提升游客体验 [1] -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 已完成第6窟300多天的封闭修缮 实现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性保护的升级 [2] - 云冈石窟80%洞窟已完成全数字化保全 第13窟数字化项目突破大型单体高浮雕三维建模技术 精度达1毫米 数据量500GB [3] - 采用3D打印技术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复制洞窟 在各地巡展中广受好评 [4] 云冈纹饰研究与出版 - 《云冈纹饰全集》包含18卷 涵盖10类纹饰谱系 系统梳理了造像 建筑和佛教叙事三大中心的纹饰体系 [5] - 研究团队采用三维建模与纹样因子重构技术 还原第6窟中心塔柱的重龛和角隅纹饰叠加关系 建立数字化案例库 [6] - 纹饰研究连接丝绸之路艺术文脉 揭示希腊 波斯等外来文化与本土鲜卑文化的融合 创造中西合璧新范式 [8] 跨学科研究与公众传播 - 云冈石窟成为考古学 美术史 建筑史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案例 不同学科视角拓展了研究深度 [11][12] - 通过儿童绘本《小石匠:云冈的故事》等创新形式 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接受的内容 实现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 [13] - 数字技术为文物展示提供新方式 但真正的"文物活化"需要学术支撑 挖掘文物背后的人文价值 [14] 行业发展趋势 - 云冈研究院推动文物保护从单体向系统性升级 同时利用3D打印 三维扫描等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和移动展示 [2][3][4] - 纹饰研究从学术出版延伸到文创开发 未来可应用于服装设计等领域 实现学术成果向经济价值的转化 [6][8] - 多学科协作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新趋势 考古学与美术史的融合为行业带来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 [11][12][14]
梦想中的两座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10 21:30
学科融合 - 美术史与考古学的交错地带正在成为充满生机的学术生长点,称为美术考古学或考古美术史 [1] - 考古学为美术史提供重构叙事框架的可能,美术史为考古学注入开放分析方法 [1]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学科交融的典型案例,汇聚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建筑史学等多领域学者 [1] 学术实践 - 云冈石窟研究通过多学科视角交锋深化理解,突破依赖学科间协作 [1] - 学术训练结合考古学的严谨物质分析与美术史的创造力解读,形成骨架与细节并重的历史写作 [1] - 梁思成、宿白等前辈的研究为云冈考察奠定基础,现场教学强调观察与发现 [2] 公众传播 - 学科融合思维支持面向公众的写作,公共传播倒逼学术简化直击本质 [2] - 通过儿童绘本如《小石匠:云冈的故事》将学术转化为大众语言,采用小人物视角赋予历史温度 [3] - 绘本创作基于考古报告数据,展现无名劳动者的情感与文化遗产的集体创作本质 [3] 行业趋势 - 中国"文博热"持续升温,年轻一代对文化遗产热情源于经济与文化自信 [5] - 西方博物馆面临年轻观众流失,中国需创新形式与内容以维持吸引力 [5] - 文物活化需学术支撑,结合历史学、考古学、美术史多维视角挖掘人文价值 [5]
多领域专家云集“东方人类发祥地”元谋 共探人类演化与文物活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5-02 04:48
文章核心观点 2025中华文明探源·元谋论坛在元谋县举行,多领域专家围绕“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主题,从四大维度共探人类演化奥秘与文物活化路径,论坛期间有揭牌、开放仪式及多场专家论坛,次日专家将进行参观考察 [1][2][3] 论坛概况 - 举办时间为5月1日,地点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 [1] - 主题是“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 [1] - 由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 [3] 元谋县背景 -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金沙江畔,因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被誉为“东方人类发祥地” [1] 各方观点 - 中共楚雄州委书记张子建表示自2023年首届元谋论坛举办后汲取经验,开启数字赋能新征程,将打造全国性学术平台,以公园建设提升服务,讲好“元谋人”故事 [1] -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高星称元谋人及其文化对重建东方人类故乡百万年人类史有不可替代作用,建好研究中心和公园、发挥其作用是使命责任,将为遗址保护利用出谋划策 [1] - 良渚博物院研究馆员罗晓群介绍良渚博物院通过挖掘价值等取得系列成果,多学科融合让学术成果走进大众 [1] - 浙江省陈寿田建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除注重多方面工作外,还应全力推进申遗工作 [1] 论坛活动 - 5月1日“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元谋工作站”揭牌,举行元谋人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仪式 [2] - 论坛期间举办多场以不同主题的专家论坛 [2] - 5月2日与会专家将走进元谋人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