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未来乡村”在生长(家乡的山水能生金)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21
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龙坞水库通过成立"善水基金"进行土地流转和集中管理,停止使用化肥后水质得到改善 [7][8] - 水源地保护项目实施后,村民王康云的年收入从3000元增至4000元,并新增每月800元务工收入 [9] - "善水基金"模式撬动近3亿元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发展,形成"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机制 [11] 产业转型与人才引进 - 青山村吸引了110多名从事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新村民",落地近60家机构,年访客数近10万人次 [9] - 融设计图书馆将传统竹编技艺升级为金属编织技艺并免费教授村民,通过市场推广大幅增加村民收益 [10] - 村民夏丽萍从务工人员转型为手工艺团队负责人,其作品曾在上海和米兰展出 [10] 乡村旅游与生态经济 - "自然好邻居"计划已有60多户村民参与,每年反哺生态保护资金5-10万元 [10] - 废弃小学改建的青山自然学校开发十余种体验产品,带动年均访客4万人次,输送保护资金超30万元 [11] - 村民郑晓芬返乡开办民宿年收入超10万元,并将收益10%捐给生态保护项目 [10] 区域协同与模式推广 - 五村联合组建强村公司采用现代化治理模式,2024年营收达780万元,集体分红80万元 [12] - "善水基金"模式被列为全国生态补偿典型案例,已在浙江建德、淳安等地推广 [12] - "善水基金2.0"将吸纳更多机构参与,扩大生态保护范围至耕地、溪流等全域空间 [14]
广州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
中国发展网· 2025-08-05 09:05
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融合互促 - 白云湖通过持续生态修复治理发展成为集水资源、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带动周边绿色、低碳、高科技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 - 海珠湿地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称号,成为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基地,周边地区生产总值至少提高4倍 [1] 优质生态产品催生新经济业态 - 增城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对废弃矿坑进行14项生态系统修复,形成144公顷"河湖岸林田园"景观,导入高端温泉酒店、七星级房车营地、嬉水乐园等业态,年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经济收益突破2亿元 [2] - 花都区马岭村以"花卉+文旅"为发展方向,打造集农业、文旅、科普、培训、住宿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稳步增长 [2] 良好生态资源向资本资产转化 - 白云区大源村创新"储备土地+资产包"模式,开展山体生态景观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节约财政生态修复成本超亿元,带动周边居住、产业、生态品质全面升级 [2] - 黄埔区迳下片区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基底,创新"乡村振兴+科创田园+生态农旅"路径,近3年村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近10倍 [2]
在“活力中国调研行”中感受乡村振兴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8-05 02:37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巩固脱贫成果、拓宽共富路径、提升农业效益及农村活力 [1] - 调研显示江西、吉林、青海等地通过生态农业、科技赋能和特色产业形成"有绿、有技、有特色"的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 - 江西于都县潭头村依托富硒土壤发展产业链,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约8万元增至2023年355万元(44倍增长),产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口 [2] - 江西全省推进"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新业态 [2] - 青海边麻沟村打造高原花海景区实现农民本地就业,吉林光东村通过"厕所革命"完成210户旱厕改造,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 [3] 农业科技创新 - 长春国家农高区采用激光补光技术实现年育苗能力1亿株以上,三年来实施20个超5000万元项目,助力吉林2024年粮食产量达853.2亿斤 [5] - 吉林推行"四良一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智慧农业)战略,强化科技农业和品牌农业 [5] - 江西高安市数字辣椒共享平台实现种植数据远程调控,青海河湟农林牧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额破13亿元,覆盖2600家企业 [6][7] 特色产业与文旅融合 - 青海圣源地毯公司融合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产品出口美、德等国,带动近千名少数民族就业 [9] - 吉林博大农林公司开发人参衍生品(如红参香皂、饮品),推动特色农产品集群发展 [10][11] - 江西钓源古村通过文旅集团运营实现"空心村"转型,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体系 [12]
湿地修复为浙南村落带来新生机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00:12
生态修复成效 - 九龙湿地通过搬迁厂房、关停非法采砂场等措施改善瓯江水质,修复前近四分之一河道水质恶化[1] - 采用松木桩护坡等技术修复自然驳岸,保持滨水植物多样化种群生境[1] - 萤火虫栖息地恢复近1000平方米,种群数量超100万只,新增14种鸟类和4种全球新发现昆虫物种[2] 旅游经济带动 - 九龙湿地旺季民宿单日最多接待100余人,月营收近2万元[1] - 2024年新增湿地巡护、绿化养护等113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约370万元[2] - 九龙村现有7家民宿,每季度收入约10万元,2024年赏萤季期间民宿总收入同比增长约五成,农家乐及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同比增长约六成[2] 保护与开发模式 - 丽水市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原则实施瓯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工程[1] - 2023年临时关闭赏萤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整治,改善萤火虫栖息环境[2] - 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参与湿地安保等工作并形成"守护家园"共识[2]
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要“形魂”兼具
中国环境报· 2025-07-31 23:27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让游客在今昔对比中体悟生态文明。要用具体素材与多元化表达形式,让理念变得 可感可知。可聚焦今昔变迁,从污水横流到清澈见底的河流、从荒山秃岭到绿树成荫的山坡、从"脏、 乱、差"村庄到生态旅游示范村,这些变化都是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如今 目之所及,树绿花繁,鸟飞鱼跃,处处生机盎然,然而这片湿地天堂也曾因高密度养殖、过度开发而奄 奄一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不仅要会讲,而且要讲好,这需要创新呈现方式,通过景点解说牌、讲 解员讲述、老照片与纪录片展播,让游客直观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 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有的地方设计开发线路时,存在"重形轻魂"的倾向,仅以唯美为标准,将生态环境优、自然 风光美的景点简单地串联拼接,便冠以"生态文化"之名。这些线路虽然坐拥良好的生态基底,但由于开 发者对地域生态史、文化传承脉络缺乏深度调查与挖掘,导致线路的生态文化底色不够、成色不足。这 种剥离了生态文化内核的线路,或许能够带来一时的视觉愉悦,却缺失了生态文化的知识性、故事性、 趣味性,最终使得"生态文化"沦为引流的噱头。长此以往,当游客发现所谓的 "生态旅游线路"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一季火”到“四季新” 高原小城打造文旅新名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31 15:02
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脚下,每到盛夏,这里万亩油菜花盛开,成为热门打卡地。但过了花季,就鲜有游客前来。怎么才能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 让文旅项目四季常新呢? 下午两点多,岗什卡雪峰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来自全国各地的登山爱好者整理好行装,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陆续向大本营进发。 岗什卡雪峰是祁连山脉东段的最高峰,因为交通便利,攀登难度适宜,近年来,吸引了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探索。但附近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 患不说,还对大自然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怎么才能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呢?去年,当地成立了专业的文旅公司,探索打造生态旅游新场 景。 不仅是雪山,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还有草原、万亩油菜花等独特自然景观。围绕游客们的多元化需求,当地正在抓紧建设露营基地、滑雪场等设施。 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拓宽就业致富新门路 门源县城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付海刚:依托当地的资源,把整个区域进行了划分。吃饭、住行,包括安全方面,进行了重点打造。夏天我们可以 看到雪山上的雪,冬天我们可以进行滑雪、登山、冰雕。 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住宿、接驳等基础服务一应俱全,还能为户外运动者提供应急救 ...
荒山变“金山”、山水“酿”诗意 镜头里的夏日中国气象万千
央视网· 2025-07-30 08:34
生态治理与景区开发 - 江西上饶信州区信江生态走廊景区占地面积102公顷 通过生态治理将荒芜滩涂地修复为城市中央湿地公园 整合空中栈道和生态绿道等设施[1][3][5] - 形成滨河湿地带 都市田园带 城市阳台带和景观道路带等风貌 成为天鹅和赤麻鸭等鸟禽栖息地[7] 生态旅游与康养产业 - 新疆巴州且末县喀特勒什村色热克阔勒草原平均海拔3100米 水草丰美且牛羊成群[9][11] - 青海西宁群加国家森林公园海拔2800米 夏季平均气温18℃ 打造露营基地和高原康养生态旅游体验项目 包含5条徒步路线[12][13][15] - 发展藏药材种植和梅花鹿养殖等绿色产业 与康养旅游结伴发展以延伸产业链[17] 特色农业与生态价值转化 - 四川成都金堂县龚家片区种植约1.2万亩油橄榄 使森林覆盖率从45%增长至65% 并获得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18][20][22] - 江西分宜县大岗山占地10.6万亩 森林覆盖率超93 发展高产油茶基地2800余亩 累计产值突破2.5亿元[24][26][28] 城市生态与文旅融合 - 辽宁沈阳北陵公园种植3万多株荷花 开发荷花冰淇淋和荷花元素文创产品[30] - 浑南中央公园九岛湖栽种30多万平方米荷花 沈北七星湿地公园等地均发展荷花观赏产业[32]
2025安康(常州)城市机遇与产业合作恳谈会举行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17:44
城市合作背景 - 安康市依托秦巴腹地区位优势,构建富硒产品、生态旅游等9条重点产业链,具备"一市连四省""一江通五邻"的枢纽地位,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 [1] - 西渝高铁(西康段)2026年通车将完善"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络,强化产业合作基础 [1] - 常州市作为长三角"万亿之城"加速转型"新能源之都",与安康形成产业互补和市场协同潜力 [1] 产业合作内容 - 现场签约13个项目,覆盖富硒食品(汉滨区百万羽蛋鸡养殖)、生态旅游(萌宠云谷智慧科技产业园)、秦巴医药(旬阳市8000亩中药材基地)、新型材料(汉阴县6000吨POY原丝加工)等领域 [5] - 专题推介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消费电子、生态旅游六大产业,107家产业链企业参会 [7] - 安康79家企业展示300余种特色产品,推动两地经贸深度合作 [7] 合作机制与成果 - 通过苏陕协作平台,两地围绕投资环境、产业资源(招商局/工信局/文旅局专题推介)和文旅资源开展精准对接 [3] - 纺织服装、低空经济、农业养殖等领域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拓展合作思路 [3]
广东红树林面积1.14万公顷 居全国首位 近95%的红树林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28 08:42
红树林保护政策与法规 - 湛江市施行全省首个红树林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条例》并构建国家-省-市-保护区四级保护制度体系 [1] - 全省约60%红树林纳入自然保护地 近95%红树林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2] - 建立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际重要湿地3处 国家重要湿地1处 省级重要湿地51处 [2] 红树林面积变化与修复成果 - 广东红树林面积从1.06万公顷提升至1.14万公顷 净增长800公顷 [3] - 2020年至今年4月底全省完成红树林营造3352.7公顷 修复2354.46公顷 [2] - 湛江红树林面积恢复增长至9900多公顷 惠州完成红树林营造8857亩(约590公顷)修复1965亩(约131公顷) [1]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 惠州开展12个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 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 [1] - 江门台山新营造红树林230公顷 修复38公顷 构筑30公里红树林景观带 [2] - 湛江实施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并积极推进人工造林 [1]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惠州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 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 [2] - 江门台山建设集红树林生态保育+生态养殖+生态旅游多功能综合示范区 [2] - 生态旅游与生态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红树林成为沿海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资源 [2] 保护体系建设成效 - 建设项目占用和违法破坏红树林的情况明显减少 [2] - 通过科学规划 技术创新和多方协作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路径 [1] - 未来将继续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 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等平台优势 [3]
各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央视网· 2025-07-25 02:24
生态旅游行业发展 - 暑期"生态游"成为游客热门选择 各地践行"两山"理念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1] - 威海市荣成那香海近万亩沿海防护林形成"绿色长廊" 吸引大量游客观光度假 [3] - 威海市通过镇办林场管理模式提升林木管护效率 职工实行绩效激励制度 [5] - 威海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9% 森林火灾和松材线虫发病面积逐年下降 [6] - 威海市拓展森林康养、露营体验等旅游品牌 生态旅游年收入超20亿元 [6] 海洋养殖业转型 - 浙江苍南县紫菜养殖年消耗30万根毛竹 导致海洋污染和森林资源压力 [6] - 苍南县2022年启动1.7亿元投资 用玻璃钢插杆替代传统毛竹养殖 [8] - 玻璃钢插杆具备抗台风特性 同时提升紫菜产量 [8] - 截至2024年底苍南县玻璃钢插杆养殖面积达2.1万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