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H溢价收窄
icon
搜索文档
策略周观点:A股和海外中资股中报分析
2025-09-15 01: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A股、港股(海外中资股)及全球市场[1][3][4] * 公司涵盖头部互联网科技公司、金融(非银金融)、消费(传统消费品、新消费)、科技硬件、医药、汽车、有色(铝业)、农林牧渔、家电、机械等[7][11][15][17][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全球流动性及市场影响 * 全球流动性宽松利好风险资产 美国财政部配合美联储操作(如增加短债发行)可能进一步压低美国利率 支持风险资产上涨[1][4] * 港股和A股有望受益于流动性宽松 港股资金流入主要是被动资金 速度高于市场涨幅 外资对中国仓位仍低配1.7个百分点 有进一步增配空间[1][8] * 三季度美债发债高峰过去后全球流动性趋向宽松 9月份降息及银行购买国债能力增加等因素压制美国利率[3] AH溢价与汇率影响 * AH溢价从35~40%收窄至20%以下 主要受中美利差变化、股权风险溢价变化及市场对中国中长期增长率预期改变影响[1][3][5] * 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回归正常 科技创新涌现 资本开支数据修复 AH溢价仍有下降空间[1][5] * 人民币汇率升值提升市场风险偏好 支撑下行空间 并带来外资流入 历史数据显示升值期间外资持续大幅流入 被动型资金反应更剧烈 市场回撤较小[1][6] 板块表现与投资机会 * 港股科技板块迎来估值和景气双击机会 头部互联网公司AI、游戏、云服务等业务获得更多关注 增量业务扩展预期良好[1][7] * 科技硬件和新消费板块在海外中资股中营收和盈利增速突出 互联网和汽车营收增速上修但盈利增速下行[15][16] * 人民币升值阶段科技行业表现领先 有色、农林牧渔、家电和机械等行业受益于成本压力减轻和出海优势 具有强正贝塔[1][9][10] * 海外中资股ROE小幅抬升 净利率改善是主要贡献项 低通胀和低利率环境推动利润率改善[18] * 港股首推科技 其次金融(非银金融)和消费(传统消费品)[11] 财报与基本面 * 2025年上半年海外中资股业绩平稳 营收增速约2% 盈利增速约5% 非金融板块表现相对稳健[13][14] * 营收超预期个股占比不到20% 低于预期个股超过40% 盈利超预期个股占比超过30%[13] * 2025至2026年一致预期小幅下修约3%[14] * 非金融行业同比营收增长2% 预计2025年底及2026年达7%至8% 盈利弹性更大[16] * 非金融口径下现金流改善 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两个半年度同比上行 货币资金转正 分红规模同比增长约10% capex增速从1%上升至10%以上[20] 情绪指标与市场动态 * 情绪指标可客观衡量市场参与者情绪状态 若个人感觉乐观但指标显示悲观 可能是加仓时机[2][12] * 2025年8月中旬触及乐观区间后市场趋缓 5月份触及恐慌区间时市场修复[2][12] * A股交投活跃度偏高 产业趋势驱动特征明显 融资、散户等交易性资金持续入场 公募、外资等配置型资金仓位修复[22] * 国内基本面中期向上预期难以证伪 高频数据显示短周期改善迹象 M1减M2同比剪刀差继续上行 PPI同比改善且环比持平[23][24] 行业筛选与推荐 * 行业筛选基于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 推荐关注订单改善困境反转品种(如钢铁、基础化工、建筑、通用设备等)及订单补库趋势均改善内需品(如电网设备、计算机、工程机械、食品加工等)[29] * 推荐景气度向上细分行业:新消费(潮玩、黄金饰品)、科技硬件元件、互联网、创新药、大众消费品龙头、铝业、财险龙头[21] * 产能周期拐点行业推荐:风电、工程机械、电网设备、通信设备等 出清底部品种如电池、包装印刷、小金属、环保等[29] 其他重要内容 * 港股整体内卷情况比A股好 产能过剩压力不如A股明显 但煤炭和物流存在内卷压力 农化和白电表现较好[19] * 美联储降息对A股成长风格有利 医药行业超额收益和胜率弹性最优 其次为港股科技板块 降息进入深水区后资源品超额收益可能体现弹性[25] * 中报股东回报增强 中期分红公司数量及总额创历史新高 中国公司出海强度及优势提升 海外收入占比创历史新高[27][28] * 当前投资建议关注国产算链、创新药、机器人、化工电池及大众消费龙头 从单纯看景气度转向景气度与性价比综合考虑[26]
市场联动深化 AH溢价收窄
证券日报· 2025-08-14 16:11
核心观点 - 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热潮推动AH溢价收窄 反映两地市场深度融合 提升企业融资效率并优化全球资本配置 [1][2][3][4] A股公司赴港上市动态 - 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拟发行H股并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跻身A股赴港上市后备阵营 [1] - 2023年已有10家A股公司成功赴港上市 另有约80家公司积极推进相关计划 [1] AH溢价指数变化 - 恒生AH溢价指数从年初144.60点降至8月14日123.21点 下降21.39点 [1] - 宁德时代与恒瑞医药等个股出现A股与H股股价倒挂现象 [1] 南向资金流动情况 - 2023年145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123个交易日净流入 累计净流入9102.88亿港元 [2] - 日均流入金额达去年近2倍 显著提升港股市场定价权 [2] 市场联动机制深化 - A股公司赴港上市增加港股内地资产供给 打破原有稀缺状态 [1] - 资金跨市场流动推动AH溢价下降 国际资本通过H股增持认可企业成长性 [2] 对企业融资影响 - AH溢价收窄降低跨市场融资折价成本 提升港股融资效率 [3] - 有利于企业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并拓展海外业务 形成融资扩张估值提升良性循环 [3] 投资者行为转变 - 两地股价趋同使国际投资者更聚焦企业基本面 [3] - 吸引长期资金增配中国核心资产 推动向长期价值投资转型 [3] 香港市场功能提升 - 优质A股上市使港股更全面覆盖中国经济核心产业 [3] - 南向资金与国际资本定价博弈使香港成为内外联动缓冲带 [3] - 香港作为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桥梁作用凸显 [4]
A股半导体龙头扎堆赴港 国际化资本推高定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1:16
半导体企业港股IPO趋势 - 2024年以来多家A股半导体企业启动港股IPO进程 包括韦尔股份 紫光股份 兆易创新 天岳先进 江波龙 广和通 杰华特 和辉光电 纳芯微 峰岹科技等细分赛道龙头 [1] - 港股IPO市场活跃主要受中国AI技术突破推动 科技板块聚焦半导体领域 引发中国半导体公司价值重估 [1] - 资深投行人士预计"A+H"上市将持续升温 因龙头企业需要国际化及境外资本支持 且香港市场融资效率远超A股 [1] 企业上市动因与战略布局 - 兆易创新(A股市值770亿元)和韦尔股份(A股市值1568亿元)于上周宣布赴港上市 为存储芯片和CIS图像传感器领域龙头 [2] - 上市目的高度一致:韦尔股份旨在加快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发展 并更名为豪威集团提升国际认知度 [3] - 兆易创新明确赴港为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 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3] - 紫光股份4月底宣布港股IPO 拟加大AI等新兴技术研发投入并布局海外市场 [4] - 天岳先进港股募资用于扩张8英寸或更大尺寸碳化硅衬底产能 加强研发及支持国际化战略 [4] - 天岳先进H股上市最主要目的是扩大产能 包括国内产能扩张和海外生产基地建设 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的碳化硅需求 [5] - 江波龙港股IPO主要针对产能扩充 计划投资苏州 中山及巴西工厂 [5] 行业共性与财务特征 - 赴港上市半导体公司共性:募资主要用于扩产和研发 同时加强全球化布局 [6] - 多家公司海外业务占比显著:2024年江波龙境外业务占比71.15% 兆易创新77.52% 韦尔股份81.47% 天岳先进47.53% [6] - 企业货币资金充裕:兆易创新2024年货币资金91.28亿元且借款不足10亿 紫光股份货币资金75.34亿元 纳芯微 江波龙 广和通在手资金均超10亿元 [7] 市场表现与估值动态 - 港股IPO公告后A股股价普遍承压:兆易创新官宣次日股价跌6.35% 随后两日继续下跌 天岳先进宣布后连续3日股价下跌 [7] - AH股溢价收窄甚至出现倒挂:比亚迪 招商银行H股价格已超过A股 宁德时代5月20日港股上市当日大涨16.43% 总市值达1.38万亿港元 [8] - 截至5月26日宁德时代H股价格314港元高于A股255元 AH溢价收窄有利于赴港公司获得更合理估值 [9] - 香港证监会和港交所自2023年起优化审批流程 加快合资格A股公司申请审批 [9] - 港股主板上市条件在净利润 市值和营业收入等指标上要求均较A股更低 对高市值但科创属性相对不足的公司吸引力更大 [9] - 港股上市核心难点在于发行需市场认可而非审核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