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国际化

搜索文档
净息差降至1.42%“第二增长曲线”何处寻?国有大行领衔 中资银行国际化布局悄然提速
智通财经网· 2025-08-20 12:56
银行业净息差状况 - 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 环比下降1.3bp 其中国有大行下跌1.8bp为最 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环比全线下跌 [1] 国内信贷业务竞争态势 - 银行信贷业务陷入存量竞争和同质化状况 竞争方式集中于关系和利率 被评价为不健康的发展模式 [1] - 国内市场过度内卷促使银行加速寻找新增长点 [1] 国际化战略推进动因 - 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出海需求 经营国际化和资产配置多元化需要大型银行强化境外业务 [2][4] - 低利率环境下国内市场挣钱效应减弱 通过国际业务在不同利率市场寻求增长点 [4] - 企业出海已成规模 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海外业务收入3.83万亿元 同比增长12.84% 海外收入占比10.98% [8] 大型银行国际业务进展 - 工商银行提出探索境外经营第二增长曲线 将海外作为重要平行市场 [1] - 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为1380家贸易新业态办理跨境结算近1250亿元 同比增长40% [1] - 建设银行上半年服务外贸客户近11万户 国际结算量超8000亿美元 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3万亿元 贸易融资投放超1万亿元 [4] - 中国银行要求提升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建设银行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作为重点 [4] 中小银行国际化布局 - 东莞银行在香港成立全资子公司东莞银行(国际) 成为首家在香港设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 [1][7] - 股份行及地方银行纷纷加入国际业务战团 推动贸易融资和汇率避险产品 [6] - 兴业银行构建五位一体国际业务服务体系 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连续两年突破2万亿元 [6] - 城商行受软硬件限制 主要开展低风险票证业务 客户规模和业务品种受限 [6] 业务范围扩展趋势 - 国际业务从传统结算汇兑向境外属地零售和批发业务延伸 [8] - 商业银行开始加大零售业务跨境和国际化 招商银行提出依托香港融入全球财富资管市场 服务客户全球资产配置 [9] 政策与监管环境 - 基于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预计监管对银行国际业务和境外机构设置的支持力度将加大 [7]
香港子行开业,东莞银行“国际化”落子的图谋
北京商报· 2025-08-12 15:02
国际化布局 - 东莞银行成为首家同时在香港设立分行及子行的城商行,标志着区域性银行国际化进程加深[1][4] - 香港子行业务聚焦零售银行与企业银行两大板块,服务香港本地客户及大湾区业务拓展[3] - 2024年东莞银行联动香港分行实现新增跨境联动投放量46.01亿元[4] - 香港子行开业被视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将加强境内外机构协同联动[4] 战略背景与筹备历程 - 2020年9月启动香港子行设立计划,2021年8月注册成立莞银国际,2025年1月更名为东莞银行(国际)有限公司[3] - 2024年广东省政策明确支持东莞银行在香港设立子行,同年10月获发香港银行牌照[3] - 2025年8月高管团队到位,李启聪、魏向平、陈海燕分别担任董事长、行长、副行长[3] 业绩与挑战 - 2024年营业收入101.97亿元同比下降3.69%,归母净利润37.38亿元同比减少8.10%,打破此前三年增长趋势[6]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微升至1.01%,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40.85个百分点至212.01%[7]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3.65亿元,较去年同期24亿元略有下降[7] - IPO进程波折,自2008年启动至今多次中断,2025年6月恢复"已受理"状态[7] 行业意义与竞争环境 - 香港子行开业被视为区域性银行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突破,反映中小银行战略进阶[8] - 香港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内地大行与国际金融大行的双重压力,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8] - 国际化运营成本高企,跨境监管协同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长期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