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钢化联产
icon
搜索文档
中琉科技: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破局之道
金投网· 2025-05-29 04:30
行业背景与挑战 - 钢铁行业是中国支柱产业,年排放二氧化碳近20亿吨,是碳排放最主要行业之一[2] - 传统高炉煤气处理采用"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存在运行成本高、二次污染风险等问题[2] - 国家生态环境部要求钢铁行业全面实现超低排放,优先采用高炉煤气源头治理技术[3] 公司技术与创新 - 中琉科技攻克高炉煤气脱硫脱碳技术,实现污染物减排和产业链绿色重构[1] - 技术优势包括设备投资少(一套替代多套烟气脱硫)、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3] - 具备协同脱除多种杂质、提升煤气热值、污染物资源化利用等功能[3] - 已形成高炉煤气脱水脱氯、脱硫、制硫磺、脱碳全产业链服务体系[2] - 拥有发明专利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80余项、软件著作权30余项[2] 市场地位与成果 - 2024年钢铁行业市场占有率达50%[2] - 高炉煤气脱硫装置系统稳定运行5年,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3][5][7] - 实现高纯硫磺工业化规模量产,在高炉煤气制甲醇、制氢等前沿技术取得突破[7] 未来发展方向 - 继续深耕冶金煤气领域,践行"钢化联产"理念[7] - 探索冶金煤气清洁高效利用创新路径,为钢铁工业绿色升级提供支持[7] - 通过"钢化联产"新技术实现副产煤气高附加值利用,为氢冶金提供氢气来源[7]
钢化联产低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化工报· 2025-03-24 07:45
钢化联产低碳新技术突破 - 钢化联产和低碳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钢化联产指钢铁和化工行业在原料供应、能源利用、产品应用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形成紧密产业关联 既互为上下游 又相互融合 这种关系有助于两个行业自身发展 也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 钢化联产典型经验包括首钢京唐以转炉煤气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 石横特钢以副产转炉煤气为原料合成甲酸 晋南钢铁以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为原料生产乙二醇[5] - 低碳新技术重大突破包括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技术、转炉大废钢比冶炼技术、氢冶金新技术等[5] 行业供需与竞争态势 - 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面对供需失衡和同质化竞争 企业应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开展差异化竞争 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品质 实现更高附加值钢铁材料的供给能力 增强企业综合比较优势[1] - 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已开始崛起 中长期全球钢铁需求仍有增长空间 但需求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会坚持持续推进 短期内或将出现减速迹象[4]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协同 - 工业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 充分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链主"的领军和整合作用 带动上下游企业和关联机构融通发展、融入产业链供应链[2] - 应培育一批示范园区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链转型升级 培育一批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网络运营商 尤其是具有细分行业优势的专业服务商[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开放市场 扩大制度性开放 深化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融入全球产供链[2] 材料科技创新与能源结构转型 -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 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 材料科技创新呈现需求牵引和交叉学科驱动态势[3] - 全球经济从"燃料驱动"向"材料驱动"转化 全球新能源原材料需求快速增长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 新能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优势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将高度依赖新能源和储能[3] - 在"AI+"材料科学大潮中 应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综合研究评价设施 基于多场环境全生命周期测试数据 研究材料失效机制和全寿命失效机理 开发大数据算法和专家系统 获取失效演变规律 预测材料服役寿命 指导材料设计[3] 碳市场建设与政策导向 - 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对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3] - 全国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已构建完成 发电行业清缴履约在稳步推进 数据质量实现全面改善 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完成[3] - 碳市场加速扩容 钢铁行业将于2024年底完成首次履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 标志着"双碳"目标从单一减排向系统化、全局化转变[5] - "十五五"时期钢铁行业将面临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约束[5]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江苏作为钢铁大省、特钢强省 将继续强化土地、能源、环境、数据等要素保障 持续推进攻关创新、深化产业数智赋能、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4] - 大力度推动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高质量发展 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级产业航母 为全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南力量[4] 企业实践与经验分享 - 晋南钢铁集团介绍"钢焦化氢绿电"一体化发展的全国先进经验 青拓集团、包头钢铁、河钢集团、北京首钢等企业也进行了经验分享[4] - 随着绿色供应链要求不断升级 低碳钢需求逐步增加 为钢铁产品低碳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同时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进一步显现 出口成本压力加大 企业亟需从政策协同、低碳技术突破、全链条低碳转型等多方面破局、重构国际竞争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