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防治
icon
搜索文档
惩防闭环织密监管防线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成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20:58
监管执法动态 - 证监会依法从严惩处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包括*ST东通 亿利洁能 *ST新潮 *ST聆达等 亿元级罚单频现 [1] - 监管部门释放"零容忍"强监管信号 击碎"退市即免责"幻想 形成"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 [1][3] - 2024年至8月31日累计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行为 46家已作出行政处罚 合计罚款12.46亿元 [3] 典型案例处罚细节 - *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 拟被处以2.29亿元罚款 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 实际控制人遭10年证券市场禁入 [2] - 退市龙宇涉嫌2019-2022年年度报告虚增营收利润 拟被处以3810万元罚款 实控人徐增增作为"首恶"拟罚1690万元并实施10年禁入 [2] - 今年以来十余家因财务造假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数量创历年新高 [3] 市场生态转变 - "不敢造假 不能造假 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逐步构建 通过惩治已然违法震慑未然风险 [1][4] - 董监高履职从被动签字转向主动担责 监督作用明显强化 案例显示ST路通监事对半年报投反对票 [4] - 上市公司违规动机减弱 主动退市和合规改善成为新趋势 更多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合规方式优化业绩 [5][6] 制度完善方向 - 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惩防机制 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和独董监督职能 [1][7] - 建议借助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现场检查效率 打通行业数据壁垒 加强多部门协同联动 [7] - 呼吁加强基础制度供给 尽快出台《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释 [7]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执法格局成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9-14 20:14
● 本报记者 昝秀丽 近期,证监会对*ST东通、亿利洁能、*ST新潮、*ST聆达等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或涉嫌财务造假行为 依法从严惩处,亿元级罚单频现,击碎了某些经营主体"退市即免责"的幻想,持续释放"零容忍"的强监 管信号。 市场人士认为,在监管部门常态化严监严管下,"退市不免责"的常态化执法格局已经形成。通过惩 治"已然"违法、震慑"未然"风险,"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场生态正逐步构建。未来,推 动财务造假常态化、长效化防治,还需进一步完善综合惩防机制,压实中介机构与独立董事责任,增强 公司治理的内生约束力。 坚决出击从严处理 最新公布的*ST东通案件,再次释放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行为"零容忍"的鲜明态度——坚决出击、从严 处理,持续打造"不敢造假"的高压线。 证监会9月12日消息,证监会对*ST东通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 知。经查,*ST东通连续四年虚增收入和利润,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拟对该公司处以2.29亿元罚 款,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并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更为关键的是, *ST东通因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将被深交所 ...
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7月7日
新华财经· 2025-07-07 00:11
上市公司回购与分红 - 截至7月6日,688家上市公司获银行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金额上限合计1358.6亿元,其中436家为2025年新增,金额上限865.77亿元 [1] - A股市场分红频次增多,反映上市公司回馈投资者意愿增强,市场稳定性提升 [1] 半年度业绩预告与机构调研 - 54家A股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增21家、略增11家、扭亏3家、续盈4家,超七成预喜 [2] - 业绩预增公司引发机构扎堆调研,部分公司股价出现明显波动 [2] 北交所IPO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IPO受理115单,6月单月占比超八成(97单),主要受财报申报窗口期影响 [3] - 审核重点聚焦企业创新性与业绩可持续性,超九成受理企业已进入审核流程 [3] 资金入市动向 - 7月私募信心指数和加仓意愿指数环比提升,6月末仓位超五成的私募占比超90% [4] - 2025年已有10余家险企设立或增资私募证券基金,预计入市规模超2000亿元 [4] - 上半年个人投资者风险偏好显著提升 [4] 重大项目建设与投资 - 国家发改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项目,全年8000亿元清单已全部下达 [5] - 上市公司中标项目聚焦电网升级、轨道交通、高端能源装备等领域 [5] 并购市场趋势 - 2025年至今A股公司并购拟IPO企业案例达23个,自2024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后共40家公司披露相关事项 [6] - 建龙微纳拟并购汉兴能源(曾申报创业板IPO)不少于51%股权 [6] 程序化交易监管 - 沪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四类异常交易行为,高频交易认定标准为单账户每秒申报/撤单300笔以上或全日20000笔以上 [7][8] 基金经理调仓 - 知名基金经理密集调仓医疗和军工板块,如万民远增持东方生物、葛兰新晋迈普医学前十大股东、吴兴武减持医疗股 [9] - 广发基金陈韫中、永赢基金高楠和李文宾增持军工股 [9] 基金发行动态 - 上周新成立基金20只,募资53.28亿元(单只平均2.66亿元),创4月以来新低,股票型基金占比60.54%领跑 [10] - 被动指数型产品密集发行,债券型基金发行降温 [10] 公募基金自购 - 大成基金及高管拟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自购大成洞察优势混合基金,承诺持有1年 [11] 金融数据前瞻 - 业界预计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及社融环比多增,5月新增贷款0.62万亿元、社融2.29万亿元 [12] 财务造假监管 - 2024年7月5日至2025年7月4日,证监会系统对财务造假开出165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3]
全方位立体化严打财务造假 证监系统一年合计罚没37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7-06 16:08
财务造假监管强化 - 监管部门自2022年7月5日以来开出165张财务造假罚单,罚没金额合计37亿元 [1] - 涉及72家上市公司及相关负责人,28家中介机构,东旭集团案罚单金额最高达17亿元 [2] - 监管覆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看门人"及"帮凶",实施全链条追责 [2] 民事追偿机制完善 - 紫晶存储案中4家中介机构先行赔付投资者10.86亿元 [4] - 美尚生态、金通灵启动特别代表人诉讼并取得进展 [4] - 证监会推动特别代表人诉讼常态化,优化投资者维权成本与效率 [4][5] 刑事司法协同升级 - 最高检2023年发布财务造假犯罪案件解答及3件中介机构犯罪典型案例 [5] - 证监会与最高检联合发布8宗证券违法犯罪指导性案例 [5] - 公安部公布5起上市公司犯罪案例,其中4起涉及财务造假 [5] 中介机构责任压实 - 2023年1月发布新规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及利益捆绑的监管 [2] - 最高检典型案例警示中介组织需依法履职,强化"看门人"责任 [5] - 华东政法大学指出第三方配合造假将受更严厉处罚 [2] 制度优化方向 - 需加快出台证券犯罪量刑指导意见,细化财务造假罪构成要件 [6] - 建议建立跨部门情报共享平台提升执法效率 [6] - 法院需压缩诉讼时间、降低维权成本以提升投资者实际获赔金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