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搜索文档
流量之下,刘诗利还好吗?
虎嗅· 2025-09-22 03:48
像身边所有人一样,刘诗利也没想到,"看书"这件事儿会"火"。 很早以前,刘诗利从《小学生作文》里读到过一篇描写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文章,那个时候的他20多 岁,在老家河南省濮阳县的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几十年后,五十多岁的他来北京打工,第一次站在图 书大厦里,望着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川流不息的人,那些梦里揣摩过无数次的文字瞬间具象化,"那么 大,比县城里最大的新华书店还大上许多"。 在北京,刘诗利大多数时间在打日结工,日子过得相对自由,"有活就干,累了也可以自己歇两天"。只 要有完整的时间,他都会去看书,从顶层逛到一层,晃晃悠悠看到晚上九点,才跟着闭馆前最后一批人 流匆匆离开。 "哇,那您是什么学历?""初中。"说完,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周之后,"爱读书的农民工"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在某头部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次。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各种采访、活动接踵而至,铺天盖地的关注、评价、邀约像雪花一样,让刘诗利 的人生"换了季节"。有人要他接住"泼天的流量",有人干脆说这是"作秀"。 生活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去,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去图书大厦安静地看一天书了。 看书有"瘾" 刘诗利看书有"瘾",并不只是近几 ...
一个人变富的开始:少相信人,多相信书
洞见· 2025-09-15 12:38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 延伸阅读。 作者: yebo 来源: 每晚一卷书 (ID: JYXZ89896) 富想要致富,必先"智"富。 他说自己身边有很多人都因为轻信他人而踩坑。 有人听朋友推荐买股票,结果被套牢;有人跟风网红项目,最后血本无归。 而另一些人通过阅读经典投资书籍,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建立了风险意识,在市场波动中稳步盈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收到无数"赚钱建议"。 变富第一步,就是要避免被人情经验带偏,从书本中接受智慧的滋养。 赚钱这件事,少相信人,多相信书,才是最快的捷径。 01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佳音朗读音频 作家钱伯鑫有个观点: 赚钱,要少相信人,多相信书。 叔本华说:"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轻信。" 人天生容易受情绪和关系影响。 朋友的一句"稳赚不赔",亲戚的一句"我认识内部人士",都可能让我们做出冲动决策。 然而,现实却是:免费的建议,往往是最贵的学费。 财经作家杜伟讲过朋友老张的故事。 2021年,加密货币市场 ...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农民工阅读现象 - 河南濮阳农民工刘诗利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工种包括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等建筑类工作,同时坚持在北京图书大厦阅读长达七八小时[1] - 该农民工因参加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被拍摄视频而走红网络,获得作者签名赠书,事件反映出公众对知识追求的普遍认同[1][3] - 其阅读习惯始于小学时期,受村小老师"深水养大鱼"的阅读理念影响,早期通过《中国少年报》《雷锋的故事》等读物培养兴趣[2] 实体书店运营 - 北京图书大厦作为地标性书店,以其规模大(多层结构)、品类全的特点吸引跨地域读者,形成与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商圈联动[1] - 实体书店展现出文化空间价值,能为建筑工人等蓝领群体提供精神栖息地,日均接待时长可达7-8小时[1][3] 文化传承与教育 - 刘氏家族通过"诗书训子"字辈命名体现耕读传家传统,反映中国农村家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3] - 该农民工曾担任村小代课教师,采用晨读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覆盖语文/数学/自然等多学科[2] -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包括电子书/新闻/短视频等形式已渗透至电焊/砌墙等职业技能领域[3]
网友看到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人民日报· 2025-07-03 22:08
阅读现象的社会关注度 - 农民工刘诗利参加北京图书大厦新书发布会的视频引发全网关注,反映出社会对普通劳动者阅读行为的强烈共鸣 [1] - 事件核心触动点在于"读书"这一跨越阶层的共同价值观,无论家庭背景如何,社会普遍重视教育投入 [1] - 视频传播效果显示,公众对知识分子与劳动者平等互动的场景存在情感需求 [1] 国民阅读行为特征 - 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和电子书阅读量达8.31本,较2023年8.15本有所提升 [2] - 农民工群体存在多元化阅读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名人传记)、知识需求(工具书)和技能提升需求(专业书籍) [2] - 公共阅读设施(如图书馆)成为劳动者工作间隙的重要文化空间 [2] 出版行业启示 - 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表明纸质与电子阅读市场持续扩容,行业需关注阅读场景的多元化 [2] - 出版机构需反思选题方向,重点开发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实用型读物,参考唐代"俗讲"模式进行文化普及 [3] - 事件证明普罗大众存在未被充分满足的阅读需求,市场存在下沉空间 [3] 社会文化趋势 - 全民阅读推广政策与基础设施完善形成良性互动,但深度阅读氛围培育仍需加强 [3] - 社会主流价值观仍高度认同阅读对精神境界和人生可能性的提升作用 [3] - 劳动者群体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提升的案例具有广泛社会示范效应 [2][3]
不薄新书爱旧书(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6-12 22:10
阅读偏好 - 作者倾向于阅读与个人生命历程相关的旧书,认为旧书承载着时间印记和个人情感,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2] - 旧书被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经过阅读和品味后融入记忆,成为无话不谈的老友 [2] - 新书虽然容易获取,但面对每年20万种新书的出版量,作者感到茫然失措,更倾向于阅读自家书房中的旧书 [1] 藏书与阅读习惯 - 作者强调藏书的意义在于阅读而非占有,认为未读过的书籍只是物质占有 [3] - 曾尝试记录购书和阅读感受,如《陈夏买书志》和《逛书摊》,但未能长期坚持 [3][4] - 由于工作繁忙,许多藏书未能认真阅读,深感遗憾 [4] 阅读痕迹与情感联结 - 作者在阅读时习惯画线,这些痕迹成为回顾昔日读书情景和心情的线索 [5] - 父母留下的阅读痕迹(如画线)与作者的痕迹在两代人的书籍中交织,引发遐思 [6] - 旧书反映了时势变迁和生命痕迹,其价值是装帧讲究的新书无法取代的 [6] 经典与流行的关系 - 作者引用朱光潜的观点,认为经过时代淘汰的书籍更具永久性,但态度不如朱光潜决绝 [1] - 作者曾撰文探讨"经典"与"流行"的复杂关系,不完全拒绝流行的新书 [1] - 旧书因其厚重与立体的情感体验,成为作者阅读的主要选择 [1]
以有涯读无涯(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5-22 22:0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读书的意义和体验展开,属于人文社科领域的散文随笔,不涉及公司和行业分析。文档中未提及任何企业、市场或经济数据,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 建议提供财经类、公司公告或行业研究报告等材料以便进行专业分析。当前文档更适合从文学或哲学角度进行解读,其核心探讨的是阅读对生命意义的升华作用[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