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雷锋的故事》
icon
搜索文档
流量之下,刘诗利还好吗?
虎嗅· 2025-09-22 03:48
像身边所有人一样,刘诗利也没想到,"看书"这件事儿会"火"。 很早以前,刘诗利从《小学生作文》里读到过一篇描写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文章,那个时候的他20多 岁,在老家河南省濮阳县的一所乡村小学当老师。几十年后,五十多岁的他来北京打工,第一次站在图 书大厦里,望着浩如烟海的书籍和川流不息的人,那些梦里揣摩过无数次的文字瞬间具象化,"那么 大,比县城里最大的新华书店还大上许多"。 在北京,刘诗利大多数时间在打日结工,日子过得相对自由,"有活就干,累了也可以自己歇两天"。只 要有完整的时间,他都会去看书,从顶层逛到一层,晃晃悠悠看到晚上九点,才跟着闭馆前最后一批人 流匆匆离开。 "哇,那您是什么学历?""初中。"说完,又不好意思地笑了。 一周之后,"爱读书的农民工"相关话题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发酵,在某头部视频平台播放量超1000万次。 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各种采访、活动接踵而至,铺天盖地的关注、评价、邀约像雪花一样,让刘诗利 的人生"换了季节"。有人要他接住"泼天的流量",有人干脆说这是"作秀"。 生活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去,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去图书大厦安静地看一天书了。 看书有"瘾" 刘诗利看书有"瘾",并不只是近几 ...
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有味)
人民日报· 2025-07-10 22:52
农民工阅读现象 - 河南濮阳农民工刘诗利在农闲时进城打工,工种包括绑钢筋、打混凝土、砌墙等建筑类工作,同时坚持在北京图书大厦阅读长达七八小时[1] - 该农民工因参加陈行甲新书分享会被拍摄视频而走红网络,获得作者签名赠书,事件反映出公众对知识追求的普遍认同[1][3] - 其阅读习惯始于小学时期,受村小老师"深水养大鱼"的阅读理念影响,早期通过《中国少年报》《雷锋的故事》等读物培养兴趣[2] 实体书店运营 - 北京图书大厦作为地标性书店,以其规模大(多层结构)、品类全的特点吸引跨地域读者,形成与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的商圈联动[1] - 实体书店展现出文化空间价值,能为建筑工人等蓝领群体提供精神栖息地,日均接待时长可达7-8小时[1][3] 文化传承与教育 - 刘氏家族通过"诗书训子"字辈命名体现耕读传家传统,反映中国农村家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3] - 该农民工曾担任村小代课教师,采用晨读教学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覆盖语文/数学/自然等多学科[2] - 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包括电子书/新闻/短视频等形式已渗透至电焊/砌墙等职业技能领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