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视觉人工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虹软科技股价涨5.16%,明亚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800股浮盈赚取2480元
新浪财经· 2025-09-11 10:13
股价表现 - 虹软科技9月11日股价上涨5.16%至63.16元/股 成交额4.42亿元 换手率1.81% 总市值253.38亿元 [1] 公司业务构成 - 公司主营业务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 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IoT设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1] - 收入构成: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占比82.69% 智能汽车及其他AIoT设备视觉解决方案占比15.76% 其他业务占比1.55% [1] 基金持仓情况 - 明亚中证1000指数增强A(017505)二季度持有800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0.38% 位列第七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盈约2480元 最新规模19.93万元 [2] - 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21.6% 近一年收益率52.86% 成立以来收益率19.85%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何明累计任职7年220天 管理规模1.25亿元 任职最佳回报164.83% 最差回报-4.62% [3] - 基金经理毛瑞翔累计任职2年70天 管理规模2338.45万元 任职最佳回报33.5% 最差回报11.71% [3]
虹软科技股价涨5.18%,华安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55.21万股浮盈赚取159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5 06:21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5日股价上涨5.18%至58.48元/股 成交额5.61亿元 换手率2.48% 总市值234.60亿元 [1] 公司业务构成 - 主营业务为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 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IoT设备提供解决方案 [1] - 收入构成: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82.69% 智能汽车及其他AIoT视觉解决方案15.76% 其他业务1.55% [1] 基金持仓情况 - 华安智能装备主题股票A(001072)二季度持有55.21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2.85% 为第十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最新规模8.51亿元 今年以来收益23.93% 近一年收益62.82% 成立以来收益194.98% [2] - 9月5日持仓浮盈约159万元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刘畅畅累计任职5年243天 现任基金资产总规模66.42亿元 [3] - 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211.58% 最差基金回报4.02% [3]
虹软科技股价跌5.17%,中欧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4.69万股浮亏损失14.08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9-04 06:33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4日股价下跌5.17%至55.00元/股 成交额8.83亿元 换手率3.84% 总市值220.64亿元 [1] 主营业务构成 - 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占比82.69% 智能汽车及其他AIoT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占比15.76% 其他业务占比1.55% [1] - 公司专注于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研发 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IoT设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1] 基金持仓情况 - 中欧中证1000指数增强A(017919)二季度持有4.69万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0.6% 位列第六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14.08万元 最新规模2.05亿元 [2] - 基金今年以来收益22.7% 近一年收益59.66% 成立以来收益20.54% [2] 基金经理信息 - 钱亚婷累计任职3年307天 管理规模23.77亿元 最佳回报54.89% 最差回报-14.61% [3] - 宋婷累计任职196天 管理规模12.72亿元 最佳回报23.05% 最差回报0.16% [3]
虹软科技股价跌5.17%,平安基金旗下1只基金重仓,持有2032股浮亏损失6096元
新浪财经· 2025-09-04 06:33
公司股价表现 - 9月4日股价下跌5.17%至55.00元/股 成交额8.83亿元 换手率3.84% 总市值220.64亿元 [1] 主营业务构成 - 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占比82.69% 智能汽车及其他AIoT设备视觉解决方案占比15.76% 其他业务占比1.55% [1] 基金持仓变动 - 平安国证2000ETF二季度减持800股 当前持股2032股 占基金净值比例0.61% 位列第一大重仓股 [2] - 该基金当日浮亏约6096元 最新规模1599.68万元 成立以来收益19.18% [2]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李严累计任职1年255天 管理规模126.11亿元 任职期间最佳回报57.26% 最差回报11.99% [3]
虹软科技(688088):2025年半年报点评:业绩增长迅速,AI眼镜业务进展顺利
甬兴证券· 2025-08-26 07:27
投资评级 - 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4]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7.73%,归母净利润8853.61万元,同比增长44.06%,扣非归母净利润7201.08万元,同比增长33.86%,基本每股收益0.22元 [1] - 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2.23%,Q2手机业务收入波动因客户项目验收延迟,不影响全年业务,客户稳定且看好成长性 [2] - 智能汽车及其他AIoT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6465.16万元,同比增长49.09%,舱内业务DMS首个内后视镜海外项目通过欧盟ADDW认证,Tahoe产品在欧洲豪华品牌车型完成量产交付,舱外舱泊一体解决方案完成POC技术验证,APA产品完成泊车全功能开发 [2] - AI眼镜业务已与5-6个品牌签署合同,雷鸟AI眼镜于2025年第一季度首发,更多品牌集中在第二季度及以后发布 [3] 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1亿元、3.04亿元、4.02亿元,EPS分别为0.58元/股、0.76元/股、1.00元/股 [4] - 对应8月21日收盘价51.17元,PE分别为88.69倍、67.51倍、51.06倍 [4]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0.04亿元、12.52亿元、15.98亿元,年增长率分别为23.2%、24.7%、27.6% [6]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年增长率分别为31.0%、31.4%、32.2% [6]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稳定在90%左右,净利率分别为23.0%、24.3%、25.2%,ROE分别为8.1%、10.0%、12.2% [12] 基本数据 - 8月21日收盘价51.17元,总股本401.17百万股,流通市值205.28亿元 [7]
虹软科技: 关于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方案的半年度评估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18 16:20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通过"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实现营业收入41,034.85万元(同比增长7.73%)和归母净利润8,853.61万元(同比增长44.06%),其中移动智能终端业务收入33,932.23万元(+2.23%),智能汽车及其他AIoT业务收入6,465.16万元(+45.14%)[3] - 研发投入保持高水平,研发人员占比62.15%,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80%,视觉大模型ArcMuse2025 V1.1完成升级并实现跨业务领域赋能[2][11] - 股东回报力度显著增强,2025年半年度拟每10股派现2.20元(分红比例达99.58%),上市以来累计分红与回购总额占募集资金净额的59.67%[11] 主营业务发展 智能手机业务 - Turbo Fusion技术实现全平台渗透,通过算法架构重构使影像处理效率提升30%+,在夜景/逆光/长焦场景画质显著改善[4] - 视频解决方案完成极端光照环境适应性创新,长时录制场景运算功耗降低25%,星空拍摄方案完成多模块升级并实现头部客户商用[5] - 生成式超分技术实现高倍率变焦画质突破,端侧大模型使极限变焦清晰度提升50%+[5] AI眼镜业务 - 建立"算法+芯片+生态"协同体系,与高通达成深度合作完成专用芯片底层适配,SDK兼容性优化使客户集成效率提升40%[6] - 已签约多家头部厂商并实现量产落地,在消费级领域市占率保持绝对领先[6] 智能汽车业务 舱内业务 - DMS产品通过欧盟ADDW认证并在ENCAP测试获满分,DOMS方案正研发以符合2026标准[7] - Tahoe前装方案完成欧洲豪华品牌量产交付,第二代国产芯片方案进入研发阶段[8] - 与欧洲供应商联合开发传感器融合原型,集成OMS/HOD/CPD/SRS功能[8] 舱外业务 - 舱泊一体方案完成POC验证,APA产品实现雷达融合/自选车位等全功能开发[9] - 低算力平台方案获客户定点,L2级辅助驾驶进入商业化阶段[9] - EastLake方案针对舱驾一体形态升级架构,成熟度提升30%[9] 新兴业务布局 - AIGC商拍领域PSAI新增AI试鞋/商品换色功能,服务超10万中小商家及300+头部服饰品牌[10] - 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启动视觉感知技术研发,与国际民用机器人公司建立合作[11] 国际化进展 - 欧洲市场取得突破:DMS首个内后视镜项目通过ADDW认证,Tahoe方案完成豪华车型交付[7][8] - 建立本地化运营体系,通过Tech Day等活动推进VisDrive/TD320等产品在ENCAP 2026标准下的适配[10] 公司治理与投资者关系 - 修订《市值管理制度》并启动《公司章程》调整,上半年召开5次专门委员会会议[12][14] - 组织8场投资者活动包括董事长带队的业绩说明会,通过"上证e互动"回复47条咨询[15][16] - 实施"关键少数"专项培训6次,高管薪酬与经营目标/研发突破等指标直接挂钩[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