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精神

搜索文档
回望(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22:2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 新华社发 西南联大学生在做实验。 新华社发 穆旦写给唐振湘的信件。 资料照片 闻一多 一级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孙星配音 朱自清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原总政话剧团刘纪宏配音 张伯苓 扫码收听 扫码收听 一级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瞿弦和配音 浦江清 扫码收听 配音演员王磊配音 蒋梦麟 扫码收听 配音演员任亚明配音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云南昆 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艰苦条件下,西南联大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国家培养人才;广大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的校训,满怀科学救国的理想,大批学生投笔从戎、效命疆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 国主义篇章。 本期"人民家书"摘编了西南联大6位学人的珍贵家书,讲述家书背后的动人故事。他们以笔为矛、以学 为盾,在艰难岁月中守护文化火种,用教育延续民族精神。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8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读这些珍贵的家书,在字里行间触摸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坚守,重温 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出的精神脊梁。 ——编 者 闻一多: 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 (1938年4月30日) 穆 ...
弦诵不辍 风骨永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7 22:22
这所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临时大学,没有巍峨的校舍,没有充足的典籍,却因一群铁骨铮铮的灵 魂,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星群。这些看似羸弱的知识分子,用书本作盾,以笔墨为矛,在山河破碎 的岁月里,筑起了中华民族永不坍塌的精神长城。 1938年的滇黔古道上,一群穿着布鞋的读书人,背着行囊与书箱,在坎坷和泥泞里踏出了烽火中国的坚 韧与悲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惊醒了无数中国人。从此,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 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被迫南迁,几经辗转安顿在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质,成为西南联大的理想与追求。抗战时期,曾有一副广为传扬的对联颂赞联 大:"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这是联大的校风,也是联大人的品质。西南联大纪念碑 文如此记载:"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这种"兼容并 包"的精神,让北大的自由、清华的严谨、南开的务实融为一体,成就了"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教育 奇迹。碑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在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些知识分子用 ...
校馆弦歌|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9-15 03:51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870余名新生分批次参与北大红楼"开学第一课"活动 通过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讲解和专家讲座形式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 [1] - 复旦大学通过《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组织"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推出"心有所信"系列视频微党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宣讲形式 覆盖校内外及线上场景 [3] - 南京大学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 采访亲历者及后人并创作《约翰·拉贝》绘本 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4] 历史资源教育转化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利用毛泽东题写校训及第八班教室原貌 组织学生排演沉浸式思政课 同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红色场馆 [5][6][7][8]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展示1956年6000多名师生西迁实物 包括粉色车票等标志性物品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担任讲解员并完成300余场讲解 [8][9]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5000余张照片及上万件实物 学生志愿者讲解队通过文物展陈传递"刚毅坚卓"精神内涵 [9] 行业精神传承实践 - 重庆大学通过工学院楼前"大轰炸纪念碑"及历史事迹激发师生"红心向党、立志报国"责任感 推动学生选择西部基层就业 [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陈列万余件馆藏实物 包括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舰载计算机"901"元器件 以及多语言学术笔记等军工历史见证 [10][11] - 各高校将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滋养 通过实物展陈与现场讲解实现信仰教育 [1][10][11]
中国最穷大学8年培养170位院士!背后的真相终于藏不住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9-13 14:21
最近,"国民教授" 戴建业幽默开讲《将进酒》 的视频火了。 8分钟里全程高能,从诗句讲到古代贵族生活礼仪、饮食文化、文学典故…… 把一堂诗歌课,秒变成妙趣横生的人文通识课。 评论区下有人感慨,原来不是当年听不懂课,而是当年就没人教明白 有人呼吁, 中小学老师应该学这位大学教授 ,把古诗讲得通俗易懂,风趣 幽默 。 但也有人提出: 中小学老师这么讲会被家长联名投诉。 这些知识考试不能提分,没用。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人成为人。 不是让孩子"填鸭式"学知识,而是用知识 唤醒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力 。 说到这,我想起了那所 只存在8年 ,就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 西南联大 。 翻译泰斗许渊冲老先生曾回忆说: 那时国文课真是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 升学自然绕不开分数, 可过于重分数,填鸭式灌输、死记硬背刷题, 孩子在 学校可能是学霸,但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却不一定是成功者。 为什么? 现在的教育正在 批量生产"螺丝钉" ,很少关注到孩子作为"一个人"的需要。 孩子们的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硬",成了不会思考,表面快乐实际迷茫的"空心人"。 清华大学曾追踪过42万名中小学生发现,我们的孩子们正出现一种 ...
当校歌响起!外国友人在西南联大旧址致敬学术殿堂
新华社· 2025-09-06 01:53
活动背景 - 2025年9月5日"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部分代表参访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 [2] 活动意义 - 参访行程搭建跨越国界的精神共鸣桥梁 [2] - 西南联大精神成为促进国际文化理解的重要纽带 [2]
西南联大80余载:烽火弦歌 生生不息
新华网· 2025-08-19 19:26
历史背景与办学成就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大 清华 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于1938年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开启战火中办学历程[2] - 办学条件极为简陋 土坯墙铁皮顶教室 茅草顶宿舍 废汽油箱书架 师生坚守"刚毅坚卓"校训精神[4] - 联大在滇八年间约8000人就读 培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 抗战贡献与教育实践 - 1100余人从军报国 400多名外文系学生担任军事翻译 工学院增设《兵工学》《要塞建筑》等战时课程[6] - 师生开展抗战宣传 募集捐款 代写士兵家书等多种形式投身抗战[6] - "泡茶馆"学习成为特色 学生在茶馆点茶取书学习[11] 博物馆建设与参观情况 - 2000年参观人数仅2000人左右 档案保存寥寥可数[8] - 2018年依据梁思成林徽因规划图纸复原西南联大图书馆 作为博物馆完成陈列布展 并复原两间教室[9] - 2024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达123.53万人 较2000年增长超600倍[11] - 馆藏5000余张照片 上万件实物 通过10余年收集整理不断丰富[11] 精神传承与当代发展 - 西南联合研究生院由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携手北大 清华 南开共建 办学3年[13] - 汇聚6所学校394名优秀导师 开设23个博士专业 17个硕士专业 在籍硕博生1840名[13] - 学生可共享多校资源 接受双导师指导 有机会到北大 清华 南开交流学习[13] - 讲解工作注重精神传递 通过"停课赏雨"故事引导儿童 通过邓稼先故事激发青少年科学报国热情[11]
中国唯一比肩哈佛的大学,只存在了8年
凤凰网财经· 2025-07-13 12:43
西南联大历史背景 - 1937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因日军侵略南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大[3][6] - 师生历时68天跋涉3500公里完成教育史上最壮丽的长征[7][8] - 校舍简陋但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10] 学术成就与师资 - 8年培养2位诺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院士[12] - 教授阵容包括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等通晓中西的顶尖学者[14][15][62] - 陈寅恪授课原则:前人、近人、自己讲过的内容均不重复[79] 课程体系与内容 - 《西南联大大师课》包含49堂文学课、52堂历史课、45堂诗词课[23][111] - 历史课由陈寅恪等教授系统拆解5000年中国历史[32] - 诗词课涵盖楚辞至唐宋诗词,解析李白杜甫等大家作品[34][35] 教学特色与影响 - 闻一多讲神话传说吸引工学院学生跨城旁听[77] - 冯友兰哲学课引经据典,需踩课桌进入教室[83][84] - 杨振宁、汪曾祺等均表示联大课程奠定其学术基础[90] 出版物价值 - 豆瓣评分9.5,被誉思想启迪与格局升华之作[39][40] - 精装三册定价334元,自媒体特惠价98元含赠品[51][124] - 内容覆盖文学历史诗词,单节课信息量抵10本书[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