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拟细胞
icon
搜索文档
华大发表最新Science论文:立体单细胞技术,开启百亿细胞大数据新纪元,推动虚拟细胞构建
生物世界· 2025-08-22 10:30
技术突破 - Stereo-cell技术实现多模态整合、原位动态捕捉、极限样本兼容和百万级通量突破 彻底打破传统单细胞测序技术局限[4] - 基于高密度DNA纳米球阵列芯片 无需依赖特定设备进行细胞分隔封装 直接对细胞进行原位捕获和转录组测序[6] - 芯片尺寸支持0.5cm×0.5cm至6cm×6cm规格 通量范围覆盖百个至百万个细胞 最大尺寸可达13cm×13cm具备更大通量潜能[11] 核心优势 - 通过220nm直径DNA纳米球以500nm间距密集排列 通过静电吸附实现无差别精准捕获 避免传统微流控技术的细胞类型偏好和形态丢失问题[9] - 整合荧光染色和抗体标记技术 同步解析细胞形态、转录本和细胞表面蛋白信息 实现多模态立体洞察[13] - 支持细胞原位培养 可捕捉基因转录活性变化并保留空间位置及时序信息 应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和小分子扰动实验[15] - 兼容骨骼肌纤维和卵母细胞等特殊样本 成功捕获719个卵母细胞并绘制其生长成熟过程中的多维度动态变化[19] 应用前景 - 推动单细胞组学技术进入高通量、多维度、可操控的新发展阶段 为细胞病理、发育与衰老、免疫与疾病等前沿研究提供支撑[4] - 临床领域开创分子医学新途径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六家医院已组建临床小组开展技术转化项目[20] - 成立百亿细胞联盟(10BC) 旨在绘制细胞图谱、构建虚拟细胞 推动生命科学从生物数据储备到智能技术驱动的产业革新[4] 技术验证 - 单细胞基因表达谱与传统平台数据高度一致 细胞类型比例更契合真实情况 可精准识别占比仅0.05%的稀有细胞亚群[10][11] - 在成纤维细胞研究中成功解析细胞迁移和纤维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以及细胞外囊泡时空分布规律和细胞间互作信号[15]
AI入局,能否开启制药行业的下一场革命?
虎嗅· 2025-08-13 01:07
现代制药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 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煤焦油染料技术发展 无意间开启现代制药大门 [2] - 化学理论完善和工业制造能力扩展使批量合成化合物成为可能 为制药业奠定基础 [2] - 病原体理论确立揭示疾病传播机制 化学公司看到药物开发巨大市场潜力 [3] - 药理学于1872年正式成为独立学科 化学受体理论和激动剂/拮抗剂机制为理性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3] - 传统药房与煤焦油染料公司转型建立跨学科研究企业 药物研发从试错走向科学化系统化 [4] - 科学家实现低成本合成针对性分子 替代昂贵天然提取物 百浪多息和青霉素实现工业化生产 [4] 生物技术革命与行业挑战 - 20世纪70年代重组DNA技术奠定新一代治疗药物基础 1982年首支重组人胰岛素上市 [6] - 单克隆抗体技术推动精准药物研发 曲妥珠单抗降低HER2阳性乳腺癌复发风险 [7]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癌症治疗格局 开发生物药物覆盖癌症/自身免疫/心血管等复杂病症 [7] - 行业面临高失败率挑战 小分子药物约90%新药研究申请未能获批上市 [7] - 2003-2013年间单种新药开发成本增长145%至26亿美元 慢性病领域突破尤为困难 [8] AI技术驱动制药变革 - AI可高效解析基因组/理解疾病机制/发现新靶点 改变整个制药流程 [9] - AlphaFold2在2020年CASP竞赛实现接近实验精度的蛋白质结构预测 [10] - AlphaFold3在2024年突破蛋白质与DNA/RNA/小分子复合结构预测 [10] - 微软TamGen模型针对给定靶点几分钟内设计上万个分子 成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ClpP蛋白酶 [11] - 英矽智能特发性肺纤维化候选药物完成71名患者IIa期试验 Recursion有8款药物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12] - 全球涌现数十上百家AI制药公司 Isomorphic Labs与诺华/礼来合作利用AlphaFold3加速研发 [12] 数据驱动与未来方向 - 海量生命科学数据推动AI演进 "虚拟细胞"和"人体数字孪生"可模拟真实生理反应 [13] - 斯坦福/伯克利等高校 Arc Institute 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和英伟达共同推动AI技术落地 [13] - 行业面临数据质量挑战 高质量结构化数据有限且存在偏差 影响AI训练效果 [14] - 模型存在可解释性不足/预测结果难验证等问题 监管标准和产业化流程尚不明确 [14]
科学家和资本竞相涌入,AI真的能构建出虚拟细胞吗?
生物世界· 2025-06-30 07:39
人工智能虚拟细胞(AIVC)概述 - 细胞作为生命基本单位,其复杂性对物理和计算模型构成挑战,科学家正构建虚拟细胞模型以模拟、预测和引导细胞行为[2] - AI与组学技术革命使直接从数据学习构建细胞模型成为可能,催生多尺度、多模态的AIVC模型,可表征分子、细胞和组织行为[3] - 全球多个团队竞相开发AI细胞模型,包括CZI、DeepMind、瑞典国家生命科学实验室等机构[4][10] 行业动态与投入 - CZI计划未来十年投入数亿美元创建虚拟细胞,DeepMind推进虚拟细胞项目,瑞典计划2026年启动"Alpha Cell"项目[10] - Xaira Therapeutics发布800万细胞的单细胞扰动测序数据集X-Atlas/Orion,Arc研究所推出虚拟细胞模型STATE[10] - Arc研究所发起虚拟细胞挑战赛,冠军奖励10万美元,旨在预测干细胞对基因干扰的反应[16] 技术进展与数据规模 - 早期虚拟细胞依赖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当前CZI计划发布10亿细胞测序数据,Arc发布1亿药物处理癌细胞数据[16] - 单细胞测序数据规模达数百亿数据点,接近大语言模型训练量级,但现有模型预测能力有限且泛化性不足[16] - 研究人员呼吁整合显微镜图像等多元数据,以捕捉细胞组分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17] 行业争议与挑战 - 部分科学家认为虚拟细胞领域存在炒作,缺乏具体成果和明确成功路径,但投资机构仍在加大资金投入[11] - 虚拟细胞定义尚未统一,学术界对模型标准未达成共识,影响研发方向一致性[18] - 早期机械模型如2012年生殖支原体模拟(525个基因)与当前AI驱动模型存在方法论差异[12][15] 应用前景 - 目标将细胞生物学研究模式从"90%实验+10%计算"逆转为"90%计算+10%实验",加速疾病机制研究[7] - 虚拟细胞可作为强大计算工具预测疾病机制,但模型成熟度与生物学家接受度仍需时间磨合[19]
细胞版“图灵测试”来了:Arc研究所推出“虚拟细胞”挑战赛,冠军将获10万美元奖励,或催生下一个诺贝尔奖
生物世界· 2025-06-29 03:30
虚拟细胞挑战赛概述 - 虚拟细胞(Virtual Cell,VC)是人工智能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新兴前沿,有望成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工具以彻底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 [2] - 虚拟细胞模型的关键目标是预测细胞对干扰的反应 [2] - 2025年6月26日,Arc研究所在Cell期刊发表评论文章,正式推出虚拟细胞挑战赛,旨在提供公平、开放的测试评估 [2] - 挑战赛由Arc研究所发起,英伟达、10x Genomics和Ultima Genomics提供赞助 [4] - 前三名开发者将分别获得10万美元、5万美元和2.5万美元奖励(包括现金奖励和英伟达DGX云服务额度) [4] 虚拟细胞的重要性 -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理解并预测细胞在受到扰动后的反应是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核心挑战 [6] - 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使得科学家们得以重拾虚拟细胞建模这一宏伟目标 [6] - 强大的虚拟细胞模型能像熟练的生物学家一样"思考",预测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状态下对未知扰动的反应 [6] - 虚拟细胞技术将彻底革新新药研发、疾病机制研究和个性化医疗 [6] 挑战赛的设计与评估 - 参赛模型的核心挑战是"跨环境泛化"能力 [13] - 具体任务:模型将学习多种已知细胞类型中数百个基因被抑制后的反应,然后面对一个全新的细胞类型(人胚胎干细胞系H1) [13] - 终极测试:模型需要准确预测该新细胞类型中其他从未见过的基因扰动会引发的基因表达变化 [13] - 挑战赛采用三重评估体系:差异表达得分、扰动区分得分和平均绝对误差 [15] - Arc研究所专门为竞赛生成了高质量金标准数据,使用CRISPRi技术在H1细胞系中精准抑制了300个关键基因 [15] - 利用10x Genomics Flex单细胞测序平台获取了约30万个单细胞的详细基因表达图谱 [15] - 参赛者可利用Arc研究所开放的"虚拟细胞图谱"(包含超3.5亿细胞的观测数据)和Tahoe-100M扰动数据集进行训练 [15] 挑战赛的意义与展望 - 挑战赛首次为预测基因层面扰动反应建立了严谨的评估框架 [19] - 将推动整个单细胞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建立更严格的实验和数据生成规范 [19] - 公开且实时更新的排行榜和社区竞争将促使研究者开发更强大、更通用的算法 [19] - 未来的虚拟细胞挑战赛将纳入组合扰动预测、真正的跨细胞类型零样本泛化,并整合多组学数据 [20] - 虚拟细胞挑战赛的启动标志着人工智能赋能生命科学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新阶段 [20]
David Baker创立的AI制药公司扔出重磅炸弹:最大规模单细胞扰动测序数据集,支持虚拟细胞研究
生物世界· 2025-06-18 04:09
公司概况 - Xaira Therapeutics是一家专注于AI药物研发的公司,成立于2024年4月,并获得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2] - 公司致力于通过端到端AI技术重新设计药物发现和开发流程 [2] - 创始团队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David Baker教授、Carolyn Bertozzi教授、FDA前局长Scott Gottlieb等业界顶尖人士 [2] 技术突破 - 发布全球最大公开可用的Perturb-seq数据集X-Atlas/Orion,包含800万个细胞,覆盖人类所有编码蛋白质基因,单细胞测序深度超16000个UMI [3][4][8] - 开发创新性FiCS平台,解决数据生成可扩展性瓶颈,实现高通量扰动测序 [7][8] - 首次证明sgRNA丰度可作为基因敲低效能的表征,解析剂量依赖性遗传效应 [9][15] 数据集价值 - X-Atlas/Orion数据集支持检测剂量依赖性遗传效应,帮助确定药物靶点抑制百分比与治疗效果的关系 [4] - 数据集以非商业许可向学术界开放,商业合作需授权谈判 [12] - 补充现有单细胞数据库,推动虚拟细胞研究领域协作 [20] 行业应用 - 虚拟细胞模型可提前排除药物研发中的不良生物学效应,相比传统方法更具优势 [13] - 高级副总裁王波博士将基于数据集构建虚拟细胞模型,其曾开发3300万细胞训练的scGPT模型 [18] - 技术可扩展至iPSC和动物模型,实现工业化规模应用 [20] 行业动态 - 除Xaira外,陈-扎克伯格倡议发布TranscriptFormer模型,Arc研究所与10x Genomics合作构建虚拟细胞图谱 [18] - 该领域处于发展初期,需要学术界集体协作推动长期发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