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脱碳

搜索文档
100亿英镑全球清洁能源计划启动!华光海运与NatPower Marine成立合资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9-05 01:28
合资公司成立与目标 - 香港华光海运与NatPower Marine成立合资公司WK NatPower 致力于在亚洲建设运营岸上供电网络 推动航运脱碳[1] - 合资公司专注于香港水域全面电气化建设 并逐步拓展至大中华区及亚洲多个主要港口[2] - 为船舶提供一体化岸电解决方案 包括靠港岸电供应及近海电动船舶充电服务[2] 项目规划与实施 - 首期项目计划2026年启动 重点布局亚洲轮渡枢纽 集装箱码头及邮轮市场[6] - 计划到2030年在超过30个港口建设岸电供应基础设施 打造亚洲首个海上清洁充电走廊[6] - 采用充电点一体化运营模式 负责从规划建设到持续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港口无需承担前期投资[6] 投资规模与技术方案 - NatPower Marine启动100亿英镑(约1040亿港元)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计划 目标2030年前在全球120个港口部署岸电系统[7] - 每个站点配备智能岸电系统 包括岸侧变电站 电池储能系统及智能电网连接设施[6]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合作整合华光海运航运资源与NatPower可再生能源经验 共同投资开发航运电气化基础设施网络[9] - 支持航运业应对国际海事组织碳强度指标及排放控制区等严格法规 助力港口污染治理[7] - 标志着航运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 推动全球航运走向零碳绿色未来[9] 公司背景 - 华光海运成立于1952年 是香港知名船东 业务涵盖船东 船舶管理 干散货运营及能源领域[8] - 公司长期推动脱碳合作与技术创新[8]
GCMD完成首个航运业碳捕集应用试点项目
中国化工报· 2025-07-04 02:22
航运业碳捕集技术应用 - 全球海事脱碳中心(GCMD)在中国完成全球首个航运业二氧化碳捕集应用试点项目 [1] - 试点项目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由上海齐耀环保科技从"长顶"轮捕获25.44吨二氧化碳并通过船对船方式转运至"德锦26号"接收船 [1] - 第二阶段GCMD将二氧化碳运输至上海瀜矿科技与包钢合资工厂用于低碳碳酸钙生产 [1] 跨行业合作与技术创新 - 项目证明航运业捕获的二氧化碳可再用于工业应用,连接航运脱碳与陆地碳生态系统 [2] - GCMD作为中立协调者汇聚多行业利益相关方解决二氧化碳卸载与利用的技术操作挑战 [2] - 项目标志着将船上捕获二氧化碳纳入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进展 [2] 机构背景与支持 - GCMD由必和必拓、BW集团等6家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创立 [2] - 获得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资金支持用于符合条件的研发项目 [2]
全球首次船对船LCO2接卸完成
中国化工报· 2025-06-25 04:37
行业技术突破 - 中船集团七一一所与上港集团合作完成全球首次船对船液态二氧化碳(LCO2)接卸回收工作,标志着中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储—船对船接卸再利用"的完整生态闭环 [1] - 七一一所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OCCS)系统运用有机胺循环吸附技术,实现二氧化碳综合捕集率超80%、捕集纯度达99.9% [1] - LCO2的高效安全转运是船舶碳捕集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船对船接卸方式突破港口基础设施限制,提升操作灵活性并降低综合运输成本 [2] 技术细节与优势 - 船对船接卸方式无需靠泊码头,可在锚地直接操作,大幅提升作业灵活性,尤其适合远洋船舶的中途卸载需求 [2] - 接卸作业涉及精密的船位控制、复杂的管道连接与压力管理,七一一所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完成全球首创性实践 [2] - 该技术方案为探索碳价值链奠定重要基础,是最具规模化潜力的卸载方案 [2] 行业影响与发展 - 此次实践为全球航运减排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对国际海事组织净零排放框架的硬性约束,船舶碳捕集技术成为航运业脱碳的关键路径 [1] - 七一一所将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碳捕集与转运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工作 [3] - 此次船对船卸载的LCO2将通过转运船输送至封存和再利用终端,实质性削减船舶碳排放 [3]
2025双燃料船舶数据背后的绿色甲醇机会
势银能链· 2025-06-06 03:48
势银产业研究服务 - 宁波膜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势银(TrendBank)唯一工商注册实体及收款账户 [1] - 势银提供产业研究、数据产品和咨询顾问服务 [1] 2025年航运业替代燃料发展趋势 - 国际海事组织要求航运业2030年碳总排放量下降40%(与2008年对比),2040年减少至30% [2] - 2025年计划交付新造双燃料船舶285艘,改装双燃料船舶7艘,较2024年增长48% [2] - 甲醇动力船舶市场增长显著:集装箱船占比32.5%(39艘),汽车运输船1艘,油轮7艘,干散货船3艘 [2] - 2025年计划交付10艘双燃料邮轮,其中2艘为甲醇动力 [6] - 瑞典Stena集团即将接收全球首艘甲醇双燃料滚装船 [6] 绿色甲醇应用现状与挑战 - 绿色甲醇主要应用于航运燃料、化工原料及储氢储能载体 [3] - 航运业占全球贸易总量80%,当前燃料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3% [3] - 绿色甲醇全生命周期减碳效果明显,船用规范完善,发动机技术成熟 [3] - 主要挑战:生物甲醇售价820美元/吨(约5946元/吨),是普通甲醇3-5倍;电制甲醇预估达1000美元/吨 [3] - LNG仍是主流替代燃料,尤其在汽车运输船和油轮领域占据主导 [4] - 供应链存在供需错位,产能严重滞后需求 [5] 行业未来展望 - 绿色甲醇有望在2030年前后迎来规模化拐点 [5] - 需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加速发展 [5] - 燃料替代是航运业脱碳必由之路,2025年是规模化交付关键节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