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闰中秋月帖》
icon
搜索文档
月下挥墨存秋韵
海南日报· 2025-09-29 02:54
赵佶《闰中秋月帖》。 赵佶像。 李玉萍 中秋之夜,月华如练,今人或举杯对月,共叙团圆,或拿着手机拍照,留存美好。而古代的文人们,大 多将满腔中秋情愫凝于笔墨、藏于诗行。当我们翻看关于中秋的古代书法名帖,触摸到的是古人藏在字里行 间的思念与温情。在时光的长河里,那轮千年不变的明月,不再是单纯的月亮,而是在文人笔墨滋养下,承 载乡愁、友情与思念的象征性符号。 《闰中秋月帖》: 沈周《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卷(切拼图)。 文徵明《金陵中秋帖》。 沈周邀友月下品茗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 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29岁的宋徽宗赵佶中秋夜登楼赏月。此时银辉清亮,亭台楼阁镀 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晕;桂树的阵阵暗香飘来,远处星空中的鳞云层层涌动。他被眼前自然美景感染,诗兴大 发,随即写下一首诗——《闰中秋月》。此诗语言清雅、平仄谐婉,用词典丽而不失自然,诗中融合自然意 象与个人感怀,书卷气息浓郁。赵佶在宣纸上以刚柔并济的"瘦金体"写成此诗,因当时为大观四年(1110年)闰 八月,诗题为《闰中秋月》。 《闰中秋月帖》字体为楷书,横44.5厘米、纵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