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疏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反直觉: MoE混合专家模型和场景没什么关系
理想TOP2· 2025-08-28 16:01
混合专家模型(MoE)的核心机制 - MoE本质是稀疏注意力手段 旨在提高计算效率 实现小算力运行大模型的目标[1] - 通过提前选取对数据结果起决定作用的少量参数进行计算 近似实现全部参数计算效果 对最终输出影响极小[2] - 专家分配并非基于场景划分 而是数据驱动下的参数优化过程[1] 传统场景划分方式的局限性 - 固定场景对应专家模型会导致场景限制问题 遇到未见场景时无法处理[1] - 若按场景划分多个小模型分别训练 不符合MoE结构的本质设计[1] - 专人专用方式会造成参数利用率低下 部分专家可能永远无法被激活[2] 专家激活与分配机制 - 工作应均匀分配给每个专家 避免低触发率专家造成的参量浪费[2] - 每次可激活不同数量专家 实现算力动态分配[2] - 更难的问题可分配更多算力 同时提升效率和最终效果[2] 实际应用中的表现特征 - 不同专家可能自然形成特定场景偏好 但这是训练结果而非设计原因[3] - 高速场景可能频繁使用某子模型 超车场景可能使用另一子模型 这是数据驱动的自然分布[3] - 专家特长分化是模型训练的"果"而非主观设计的"因"[3]
Jeff Dean:一年内 AI 将取代初级工程师,网友:“Altman 只会画饼,Jeff 说的话才致命”
AI前线· 2025-05-28 05:17
谷歌AI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 谷歌传奇工程师Jeff Dean预测一年内将出现具备初级工程师能力的24/7全天候AI系统 [1][14][15] - 谷歌在AI领域贡献包括Transformer架构、BERT论文、TPU研发等关键技术 [1][5] - 谷歌AI发展遵循"模型越大、数据越多、结果越好"原则,12-15年来持续验证该规律 [5][6] AI技术演进路径 - 多模态成为重要趋势,AI可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本/代码等多种输入输出形式 [6] - 智能体技术潜力巨大,未来几年物理机器人智能体将能完成数十种实际工作 [7][8] - 知识蒸馏技术可将强大模型压缩为轻量级模型,适配更多应用场景 [8][9] 硬件与基础设施 - 谷歌TPU硬件历经多代演进,最新Ironwood将接替Trillium版本 [17] - Pathways系统实现单一Python进程控制上万设备,已向云客户开放 [20] - 模拟计算在功耗效率方面具优势,数字计算仍有专业化空间 [18][19] 行业竞争格局 - 构建最先进模型需巨额投资,最终市场可能仅存少数几个通用强大模型 [8][13] - 算法改进与硬件投入同等重要,Gemini模型代际演进中算法贡献显著 [13] - 稀疏模型(如混合专家结构)可提升10-100倍效率,是未来重要方向 [26][27] AI应用场景突破 - AI已能根据YouTube视频自动生成教育游戏,成功率约30% [11] - 大型多模态模型将重塑搜索引擎,可能深度集成至Chrome浏览器 [12] - AI加速科学发现,神经网络替代传统模拟器速度提升30万倍 [18][19] 开发者生态 - 云TPU开发者体验存在改进空间,正推进Google Cloud与Gemini堆栈统一 [21] - 计算范式变革要求算法分析需考虑网络/内存带宽等硬件特性 [24][25] - 未来计算平台需适应训练/推理差异化需求,平衡资源分配 [22][23]
Jeff Dean:一年内 AI 将取代初级工程师,网友:“Altman只会画饼,Jeff说的话才致命”
新浪财经· 2025-05-18 22:46
AI技术发展预测 - 谷歌首席科学家Jeff Dean预测一年内将出现具备"初级工程师"能力的24/7全天候AI系统[1][13] - AI工程师不仅能够编写代码,还具备人类工程师难以比拟的持续性与规模化潜力[4] - 多模态成为重要趋势,AI输入输出可涵盖音频、视频、图像、文本或代码等多种形式[6] AI行业格局 - 构建最先进AI模型需要大量投资,最终市场可能仅保留少数几个主流模型[8] - 知识蒸馏技术可将强大模型压缩成轻量级模型,适配更多应用场景[9] - 谷歌通过Pathways系统实现单一Python进程控制上万设备,显著提升开发者体验[19][20] 硬件发展趋势 - 专用机器学习硬件如TPU对AI发展至关重要,谷歌已推出多代TPU产品[16] - 模拟计算在功耗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可能成为未来推理硬件发展方向[18] - AI计算需求变化推动硬件创新,需要针对训练和推理不同负载优化设计[22] 技术突破方向 - 稀疏模型和混合专家架构可带来10-100倍的效率提升[24] - 动态扩展模型结构比固定模型更具潜力,可优化资源分配[25] - AI正在改变科研方式,神经网络可加速科学模拟达30万倍[17] 产品应用前景 - AI助手可观察用户操作并协助完成任务,如浏览器标签管理[11] - 教育领域可能成为AI杀手级应用场景,可自动生成互动教学内容[10] - 物理机器人智能体在未来几年可能完成数十种实际工作任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