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深聚焦)
人民日报·2025-08-23 22:30

西南联大办学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步行抵达昆明[12] -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 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 地面泥土轧成 雨天叮当作响 但师生精神振奋 以严谨态度治学 诞生杨振宁 李政道等杰出物理学家成果[13] - 西南联大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开展量子计算机 光电子技术等前沿学术报告 激励学生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13][14] 西北联大迁徙办学与教育体系构建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平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因战局紧张迁往汉中 师生坐火车到宝鸡后徒步500多里到达城固 南郑 勉县三县六处坚持办学 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16] - 西北联大迁徙途中翻越秦岭峭壁陡立 师生啃锅盔嚼咸菜 白天崎岖泥泞山路行军 夜晚留宿荒郊 但一路放歌坚持办学[16] - 1939年西北联大"一分为五"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等 为西北地区留下文理工农医师范完整高等教育体系[16] 中国人民大学红色基因传承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 校风"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师生物质条件艰苦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开展大合唱跑旱船扭秧歌等丰富活动[18][20] -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赴延安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社会实践 与延安中学开展青春对话 共学历史共悟精神[20] - 两校坚持联学共建 从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学子北京研学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要造就一大批革命先锋队"的办学精神[20][21] 同济大学李庄支教与校地互动 - 1940年同济大学第六次迁校落脚四川宜宾李庄镇 办学6年 医学院为百姓治愈"麻脚瘟" 工学院发电机让古镇有第一盏电灯[21][22] - 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重返李庄中学支教 发挥专业所长开设"同李讲堂" 分享德语 土木工程 广电编导等知识[22][23] - 开展"长江信帆"活动 数百封信笺从李庄到上海再返回 点亮学生梦想 同济校史讲解员到李庄讲解历史 李庄中学生到同济参加科普活动[24] 浙江大学湄潭茶产业合作 - 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7年 农学院引进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生产技术 奠定湄潭现代茶产业基础 与当地合办职校开设茶树栽培课程[25] - 浙大茶学系副教授去年往返杭州湄潭20多次 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物标准样工作 产品在贵州茶博会亮相[25] - 2022年成立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 搭建乌龙茶品种与红茶工艺结合溯源系统及茶叶风味物质数据库 实现从靠人看茶到设备看数据的产业升级[25][26] 中山大学澄江医疗合作 -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 校内党组织成为澄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学生社团推出《最后一滴血》等爱国剧目唤醒民众支援抗战[28] - 去年10月云南省与中山大学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 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 引进中山一院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银龄医师[29] - 中山一院牵头完成5台高难度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 超4300名外科医师在线观摩 派驻专家指导当地年轻医生提升团队服务水平[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