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陌生化

搜索文档
项飙:我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AI让「别人」消失了
36氪· 2025-08-18 07:38
AI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 AI普及导致情感依赖转向技术 线下真实关系变得更加脆弱和疏远[2] - AI被设计为完美恋人 根据用户需求定制 但无法提供基于独立生命经验的独特视角 只能对情绪进行迎合[5] - AI交流本质是高阶回音壁或影子 彻底实现"顾影自怜"概念[5] - AI依赖反映社会陌生化趋势的深化和扩大[5] 社会陌生化现象 - 技术发展特别是AI普及加剧社会陌生化 使人与人信任难以重建[2] - 教育和工作系统行政化导致思维方式AI化 依赖符号和抽象规则而非跳跃性思维[11] - 社交活动如夸夸会可能增强陌生感 通过刻意维持距离避免关系变熟悉[15] - 平台式公共性使个体裸露于系统 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商基础[33] 活人味的重要性 - 活人味体现本真性和互动性需求 瑕疵暴露能激发更丰富的交流[17] - 本真性具有持续性 说真话能调动不同经验 形成自我培育过程[17] - 活人味与AI的完美标准化相对立 强调个性表达而非符合大众习惯[18] - 现有评价体系缺乏活人味 需要更有意识地培养独特角度和个人经验[22] 年轻人生存状态 - 出现长期赖活着状态 AI既延长寿命又导致无精神疲劳生存[25] - 普遍性低能量表现为疲劳 睡眠紊乱 脑雾 生命力稀薄[24] - 躺平作为消极应对方式 无法提供持续能量和方向感[30] - 发疯成为极端表达方式 在AI化社会规范下夺回掌控权[32] 解决方案与出路 - 通过重建附近关系 对具体陌生人进行想象来培养有力量的交往方式[10] - 参与社区工作观察社会系统 理解人性丰富性以建立信任[35] - 展示真实生活而非完美表象 关注不经意流露的人性美好[36] - 发展中间协商技巧 确立权利义务边界 避免极端退缩或发疯[35]
项飙:AI把「顾影自怜」四个字彻底地实现
36氪· 2025-08-03 13:41
AI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 AI的普及导致情感依赖转向技术,线下真实关系变得更脆弱疏远[5] - 年轻人与AI交流趋势加剧,出现极端案例如与虚拟影像结婚,反映社会陌生化加深[11] - AI作为情绪诉说对象实质是高阶回音壁,无法提供基于生命经验的真实交流[13] AI依赖的底层逻辑 - AI吸引人因其可定制化迎合需求,但导致对世界复杂性认知模糊化[13] - 东亚社会AI势头强烈源于原有社交稀薄化,AI填补孤独空白[16] - 教育和工作系统行政化已使思维AI化,依赖符号化规则而非真实互动[17] 活人味与真实性需求 - 暴露瑕疵的"活人味"受追捧,因其激发互动本真性与经验调动[24] - AI生成的完美文本缺乏个性,符合大众习惯但压制独特表达[25] - 松弛状态体现自信,需培养从经验中提炼独特视角的能力[28] 低能量与赖活着现象 - 慢性疲劳等病症年轻化反映生命力稀薄,如履薄冰状态导致亚健康[32] - AI可能促成长期赖活着状态:医疗延长生命但精神萎靡[33] - 躺平作为消极应对无法持续,需方向感与自我强化[38] 极端行为与社会结构 - "发疯"行为是AI化规范下对个性压抑的反抗,成本高且破坏关系[41] - 平台型公共性使人裸露于系统,缺乏人际协商基础导致极端表达[42] - 需重建附近关系,通过社区观察理解人性丰富性[44]
项飙:我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AI让「别人」消失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7-29 07:14
AI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AI的普及加剧了社会陌生化趋势,使线下真实关系变得更脆弱疏远 [2][3] - AI成为情绪诉说对象,导致"人的消失"而非仅"附近的消失",形成高阶回音壁效应 [9] - 东亚社会AI依赖度高的深层原因是原有生活已变得稀薄,缺乏真实人际互动能力 [13] 年轻人生存状态变化 - 出现"长期赖活"现象:AI既延长生理寿命又导致精神萎靡的生命状态 [28] - 低能量群体特征表现为慢性疲劳、脑雾等症状,反映生命力稀薄化 [27] - 躺平无法持续提供能量,需建立方向感才能维持生命力 [34] 社交行为新特征 - 夸夸会等新型社交活动暴露出刻意维持陌生化关系的矛盾心理 [17] - "发疯"行为成为对抗AI化社会规范的手段,但成本过高且不可持续 [36][38] - 缺乏中间态社交技巧,急需重建具体人际关系协商能力 [40] 本真性需求与AI矛盾 - "活人味"成为对抗AI完美性的核心价值,强调瑕疵带来的真实互动 [20][21] - 松弛状态体现为对独特性的自信,而非与AI比较完美度 [25] - 现有教育和工作系统已提前AI化,压制个性表达 [14][25] 解决方案探索 - 通过书写陌生人等干预行动重建具体化社交能力 [13] - 社区实践可帮助理解人性丰富性,建立社会信任 [40] - 家长需展示真实生活而非滤镜化体验,培养子女社会认知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