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场

搜索文档
碳资产或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2:52
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上线 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总成交额达474.1亿元 [2]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 [2] - 地方碳市场自2011年开始试点 涵盖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湖北 广东 深圳 福建 四川等9个地区 用于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企业交易 [2] 碳金融市场结构 - 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 碳资产抵质押融资 碳资产回购 碳资产托管等 [2] - 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期货 碳期权 碳远期 碳掉期(互换) 碳借贷等 [2] - 碳金融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 碳保险和碳基金 [2] - 碳中和债券自2021年全国首发至2024年末累计发行8057.39亿元 [2] 市场发展挑战 - 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不足 碳市场扩容已"箭在弦上" [3] - 市场交易量价稳步提升但流动性仍显不足 [3] - 交易结构有待优化 需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3] - 碳市场数据治理存在诸多挑战 [3] - 碳金融市场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3] 政策指导方向 - 推动全国碳市场 CCER和地方碳市场协调发展 [3] - 以丰富交易产品 扩展交易主体 加强市场监管为抓手提升市场活力 [3] - 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 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3] - 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 加强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 [3] -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3] - 在"健康有序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 实现碳现货与碳金融产品协同发展 [3] 制度保障与国际合作 - 需完善全国碳市场资金清算机制 现有银行账户模式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发展需求 [4] - 需构建相对独立的碳市场资金清算机构与制度安排 [4] - 《巴黎协定》第六条第四款机制允许国家间减排成果转移和认定 为全球碳市场奠定基础 [4] - 需推动技术 方法 标准 数据国际互认 提升中国碳市场全球影响力 [4] - 碳市场国际化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开放 碳资产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资产锚" [4]
保险业加力支持绿色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8-08 07:27
政策与监管框架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与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要求保险公司研发针对性风险保障方案并完善绿色保险体系[1] - 方案提出未来5年目标包括基本建成制度完善 监管有力 标准领先的绿色金融体系 并在优化产业结构 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能源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 目标还包括显著增强银行保险机构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 并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在机构业务规模中的比重[1] 行业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 - 保险业聚焦重点领域和行业 积极提供绿色保险风险保障 挖掘对接行业风险特点和保障需求 加强产品创新开发和复制推广[2]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抽水蓄能电站保险风险评估工作指引》和《电化学储能电站保险风险评估工作指引》 以精准对接新能源储能产业风险保障需求[2] - 行业创新了林业碳汇指数保险 碳交易损失险 航运脱碳保险等产品 例如首单上海碳普惠碳资产损失保险落地 为碳资产持有者提供风险保障[3] - 建议以"保险+数据+科技+产业"为路径 实现新型能源体系的风险减量管理[2] 投资与资金支持 - 保险业通过多种形式扩大绿色项目投资 为绿色产业注入资金 例如太平资产参与投资"国家电投—渝恒1号"碳中和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3] - 太平资本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落地华能新能源引战项目 助力水电 光伏电站基地建设 促进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3] - 中国太平2024年绿色保费同比增长27.4% 绿色投资同比增长16.9%[3] 发展挑战与建议 - 行业存在绿色保险创新基础薄弱 发展动力不足 定价风控难度高等问题[4] - 建议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政策 监督评价体系 信息共享机制 以促进绿色保险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