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用户隐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登顶热搜,“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引关注,你关了没?
猿大侠· 2025-09-17 04:11
支付宝用户授权管理功能引发关注 - "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话题登顶微博热搜 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1] - 有博主在账号授权页面发现大量历史授权记录 网友反映授权应用数量众多且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 其中一例显示171条授权信息 [2][4] 授权应用类型与数据范围 - 授权应用主要分为两类:网购平台服务和小程序(以乘车码为主) 最早授权记录可追溯至十年前 [4] - 第三方授权多源于使用小程序或APP时选择"支付宝快捷登录" 不同应用要求授权信息范围包括所在地、昵称、性别、手机号等 [5] 平台授权机制与数据管理原则 - 所有授权均需用户主动确认 平台不会默认开启授权 [5] - 平台遵循"用户明确授权"和"最小化"原则 信息调用需通过协议确认、场景文案确认及弹窗提示等方式征得用户同意 [11] - 解除授权后 第三方应用将在24小时内删除已获取的个人信息 [11] 用户操作指南与维护建议 - 建议定期清理不常使用或非常见应用授权 特别关注已卸载应用、倒闭服务及一次性服务(如酒店充电宝、临时出行小程序) [6] - 操作路径:支付宝App→"我的"→"设置"→"用户保护中心"→"个人信息授权管理"→选择应用→解除授权 [7][9] - 若界面无"用户保护中心"选项 可通过"隐私"选项进入相同操作流程 [11] 关联支付功能风险提示 - "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功能存在较高风险 自动续费服务易被遗忘且可能在应用卸载后继续扣费 [12][14] - 该功能管理入口位于"用户保护中心"页面 建议用户对不再需要的服务及时解除授权 [14][16]
米哈游为何起诉腾讯?
36氪· 2025-09-05 13:30
案件背景 - 米哈游旗下上海米哈游影铁科技有限公司对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提起诉讼 案由为其他民事 于9月5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1] - 案件起因是米哈游因自身民事诉讼需要 希望通过司法诉讼程序调取相关QQ用户资料[1] - 腾讯QQ于9月1日晚间在微博回应称 根据保护用户隐私的相关法律规定 不能违规提供用户资料 只有通过正式司法诉讼程序才能做调取提供[1] 法律程序性质 - 通过诉讼程序要求调取平台用户数据是一种常用手段 类似案例包括用户起诉新浪微博要求提供攻击者个人信息[1] - 腾讯不能直接提供用户隐私信息 但米哈游可通过起诉平台或公安机关介入 由法院或公安机关依法要求平台提供侵权人身份信息[1] - 通常米哈游可向法院申请调查令要求腾讯配合调查 而不需要进行起诉腾讯的法律程序[5] 事件关联性 - 米哈游法务部微博账号曾发布文章提到QQ频道"咖啡森林"运营者杨某某在社群内持续发布米哈游旗下多款游戏的未公开测试包[2] - 这一泄密事件可能与本次案件的诉讼逻辑存在关联[2] 法律依据 - 腾讯拒绝直接提供用户信息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4] -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 并经被收集者同意[4] - 平台对用户数据和隐私信息有妥善保管和保证不被泄漏的义务 除非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情况 否则在没有用户同意或明确法律授权情况下不得向第三方提供[4] 诉讼动机 - 诉讼可能是因为米哈游在自行取证过程中遇到障碍 虽然锁定了部分泄密者 但还有匿名泄密者隐藏在QQ群 QQ频道等社交平台中[7] - 对于无法确定身份的用户 米哈游可能掌握了泄密线索但不知道具体人员情况 这些只有查看腾讯后台数据和聊天记录才能获知[7] - 米哈游希望通过诉讼从腾讯获取泄密者的身份信息 因为要发起民事诉讼或刑事报案必须有明确的被告或犯罪嫌疑人[7] 证据类型 - 需要调取的证据包括在QQ群组或频道中发布泄密信息的聊天记录 这些记录可以证明泄密行为的发生时间 范围和具体信息[8] - 文件上传和下载记录如未经公开的游戏设计文档 角色模型 代码片段或测试安装包将构成直接的侵权证据[8]
马斯克旗下Grok被曝出隐私问题,超37万条用户对话泄露
搜狐财经· 2025-08-21 03:35
公司事件 - xAI公司聊天机器人Grok未经用户充分知晓和同意公布用户对话内容 涉及数十万次对话记录被公开分享[1][3] - 用户点击"分享"按钮后生成唯一网址 该网址被提供给谷歌、必应等搜索引擎 导致对话内容可被任何人搜索到[3] - 谷歌已索引超过37万条用户与Grok的对话 包括商务任务和制造非法物品说明等五花八门内容[3] - 部分对话泄露用户姓名、个人信息和密码等敏感内容 用户上传文件也可通过分享页面获取[3] - 英国记者安德鲁·克利福德使用Grok总结报纸头版内容并撰写推文 其提示内容在不知情情况下被谷歌索引[3] - 部分对话内容露骨、带有偏见且违反xAI规定 非法指令通过分享功能被发布到网上[3] 行业影响 -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用户隐私保护本应是各大厂商坚守的底线[1] - 人工智能企业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用户隐私安全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该行业的监管[4]
开发者新的选择!OPPO、vivo、小米、荣耀联合推出隐私权限新标准
36氪· 2025-08-20 09:31
安卓隐私权限新体系发布 - OPPO、vivo、小米、荣耀、联想五家手机厂商联合发布全新隐私权限体系 实现19类隐私数据合理开放 [3] - 谷歌资深技术顾问首次为中国厂商站台 承诺持续推进安卓系统隐私治理机制 [5] - 新体系标志着安卓厂商联合推动用户隐私体验进入全新阶段 [6] 行业背景与挑战 - 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后 APP超范围、隐蔽性索权等问题仍存挑战 如手电筒应用读取相册、美颜APP访问通话记录 [8] - 安卓平台开放性导致权限标准不统一 第三方应用规模庞大 权限申请复杂 合规与体验平衡难题突出 [10] - 中央网信办要求数据采集向"最小必要"方向演进 行业需明确权限最小化落地路径 [11] 技术方案与用户控制 - 新体系采用系统控件(如照片选择器) 提供联系人、相册等5类高敏数据安全访问 应用仅可读取用户明确选择的数据 [16] - 减少应用频繁权限请求 避免用户"权限疲劳" 同时保障开发者核心功能实现 [17] - 建设统一权限审核平台 对19类权限申请合理性分级开放 从机制上强化数据安全保障 [17] 开发者适配与生态协同 - 五家厂商统一API及审核平台 开发者一次接入即可实现ColorOS、OriginOS等五大系统全平台通用 [18] - 新体系降低多平台适配成本 使开发者更专注于服务体验与核心创新 [17][24] - 金标联盟(ITGSA)推动标准统一 成员包括OPPO、vivo等理事长单位及阿里、腾讯等厂商 [21] 生态影响与行业意义 - 五家厂商市占率举足轻重 统一标准将带来安卓用户体验跨越式提升 [22] - 新体系为开发者提供清晰隐私保护指引 推动应用市场审核规范化及行业隐私共识形成 [22] - 谷歌角色转变为"重要伙伴" 认可中国厂商标准并将其作为完善安卓原生系统的重要参考 [24]
美国“元”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与投资者就隐私诉讼达成和解
搜狐财经· 2025-07-18 07:04
诉讼和解 - 脸书母公司"元"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及11名现任和前任董事同意就隐私索赔案与投资者达成和解 [1] - 和解协议在案件第二天庭审前达成 但具体细节未披露 [4] - 特拉华州衡平法院法官宣布休庭并对双方达成和解表示祝贺 [4] 诉讼内容 - 投资者指控高管放任脸书用户隐私屡遭侵犯 给公司造成损失 [1] - 索赔金额高达80亿美元(约合575亿元人民币) [1][3] - 被告包括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董事马克·安德森及前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等 [3] 历史背景 - 201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因脸书未遵守2012年数据保护协议 处以50亿美元罚款 [6] - 起诉方要求11名被告用个人资产补偿公司 [6] - 被告否认全部指控 称这些是"极端主张" [6] 公司回应 - "元"公司表示自2019年以来已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保护用户隐私 [6]
扎克伯格与Meta股东和解,了结80亿美元脸书隐私案
凤凰网· 2025-07-17 23:11
诉讼和解 - Meta CEO马克·扎克伯格及现任和前任董事高管同意就隐私索赔案达成和解 索赔金额达80亿美元 [1] - 和解协议细节未披露 特拉华州法官在庭审第二天宣布休庭并对双方达成和解表示祝贺 [1] - 原告律师表示和解过程迅速 被告之一Meta董事马克·安德森原定出庭作证 [1] 诉讼背景 - Meta股东起诉扎克伯格 安德森及前高管谢丽尔·桑德伯格 要求其为公司支付的罚款和法律费用担责 [1] - 2019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因脸书未遵守2012年用户数据保护协议 处以50亿美元罚款 [1] 股东诉求与公司回应 - 股东希望11名被告用个人财富补偿公司 被告否认指控并称其为"极端主张" [2] - Meta本身非被告且拒绝评论 公司官网称自2019年以来已投入数十亿美元保护用户隐私 [2]
Mark Zuckerberg, Sheryl Sandberg spared from testifying after settling Meta shareholders' $8B privacy lawsuit
New York Post· 2025-07-17 15:33
隐私诉讼和解 - Meta高管团队同意就股东索赔达成和解 和解金额涉及80亿美元 指控内容为纵容Facebook用户隐私多次被侵犯[1][4] - 和解细节未公开 庭审在第二天即宣告中止 原告律师称协议达成速度极快[2] - 被告包括扎克伯格、董事安德森及前COO桑德伯格等11人 股东要求其以个人财富赔偿公司损失[5][6] 监管处罚背景 - 2019年Facebook因违反2012年与FTC达成的数据保护协议 被处以50亿美元罚款 创当时纪录[5][12] - 股东指控董事会成员完全未能监督公司遵守2012年协议 并指控管理层将Facebook运营为非法数据收集平台[11] - 公司网站声明自2019年起已在用户隐私保护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14] 剑桥分析事件影响 - 诉讼源于2016年剑桥分析公司不当获取数百万用户数据 该事件直接导致FTC天价罚款[11][12] - 专家证人指出Facebook隐私政策存在"漏洞和弱点" 但未明确认定违反2012年协议[13] - 评论认为公司成功将事件归咎于个别行为者 而非其"监控资本主义"商业模式的系统性缺陷[16] 庭审相关安排 - 原计划扎克伯格周一作证 桑德伯格周三作证 庭审预计持续至下周结束[7] - 其他重要证人包括董事安德森、前董事泰尔及Netflix联合创始人哈斯廷斯[4][8] - 这是投资者罕见能要求扎克伯格宣誓作证的机会 2017年类似案件也在其作证前和解[15]
Zuckerberg and Meta officers settle claim they lost company billions by violating privacy laws
The Guardian· 2025-07-17 15:16
诉讼和解 - Meta Platforms现任及前任董事和高管同意就80亿美元索赔达成和解 这些索赔指控他们因允许Facebook用户隐私被反复侵犯而给公司造成损害 [1] - 和解细节未披露 庭审在进入第二天前被法官宣布暂停 被告方律师未发表意见 [2] - 原告律师表示协议达成迅速 原定出庭作证的被告之一Marc Andreessen是Meta董事兼亿万富翁风险投资人 [2] 诉讼背景 - 股东起诉扎克伯格 Andreessen和前COO桑德伯格等人 试图追究他们对公司近年支付的数十亿美元罚款和法律费用的责任 [3] - 诉讼源于2019年FTC对Facebook处以50亿美元罚款 因公司未遵守2012年与监管机构达成的用户数据保护协议 [3] - 股东要求11名被告用个人财富补偿公司 被告否认指控并称其为"极端主张" [4] 案件核心指控 - 投资者指控现任及前任董事会成员完全未能监督公司遵守2012年FTC协议 [7] - 指控扎克伯格和桑德伯格故意将Facebook运营为非法数据收集业务 [7] - 案件源于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 该政治咨询公司获取了数百万Facebook用户数据 用于2016年特朗普竞选 [7] 公司回应与投资 - 公司拒绝置评 被告律师未立即回应评论请求 [4] - 公司网站声明自2019年以来已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保护用户隐私 [10] - 前董事会成员作证称公司接受FTC罚款并非为免除扎克伯格法律责任 [10] 行业观点 - 数字内容行业组织负责人表示和解可能缓解各方压力 但错失了公共问责的机会 [5][12] - 批评Facebook成功将Cambridge Analytica丑闻归咎于少数不良行为者 而非其监控资本主义商业模式的根本问题 [12] 庭审安排 - 原定扎克伯格周一作证 桑德伯格周三作证 庭审计划持续至下周结束 [5] - 案件本应包括前Facebook董事Peter Thiel和Reed Hastings的证词 [6] - 这是Meta投资者罕见的机会看到扎克伯格在宣誓下回答尖锐问题 [11]
保护用户隐私!700专用号段将启用
南方都市报· 2025-07-04 23:13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 - 工信部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码号资源,管理位长11位,使用位长15位 [2] -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日均订单量至少为3.5亿,700专用号码可满足未来快递、外卖、网约车等场景千亿级的码号资源需求 [5] - 试点分为三个月准备阶段、三个月过渡阶段和两年正式试点阶段,过渡阶段结束后将全部使用700专用号码 [4] 业务模式与参与主体 -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由应用平台提供方、基础平台提供方和业务使用方三者协同开展 [3] - 应用平台提供方需加强码号资源管理,不得用于商业营销,并承担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法律责任 [6] - 基础平台提供方需保障网络通信畅通,集中统一管理基础平台,做好号码保护服务业务专用号段的网间传送和管理 [6] - 业务使用方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码号资源,需征得用户同意后依法依规提供号码保护服务 [6] 应用场景 - 号码保护服务业务可应用于网约车、网络购物、外卖等需要保护个人电话号码的服务场景 [7] - 在网约车服务中,司机和乘客可通过临时分配的"中间号"进行通信,相互隐藏电话号码 [7] - 在网络购物中,购物平台可生成"中间号"隐藏收件人实际号码,商家和快递可通过该号码联系收件人 [7] - 在外卖服务中,外卖平台可生成"中间号"对商家和骑手隐藏消费者电话号码 [7] 用户识别与办理 - 用户在使用互联网平台服务时,可自主选择是否授权同意互联网平台提供号码保护服务 [8] - 前期企业使用手机号码、固定电话号码等开展号码保护服务,号码格式不统一 [9] - 试点过渡阶段起,用户看到15位长的"700××××××××××××"号码即可认定使用了号码保护服务 [9] - 将组织对700专用号码进行标记,显性提示用户该号码为号码保护服务专用号码 [9]
征信收费标准降了!一文搞懂,征信怎么查?哪些坑要避?
北京商报· 2025-06-03 10:51
征信服务收费标准调整 -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 自2025年7月1日起大幅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1][3] - 商业银行查询企业信用报告基准服务费由每份20元降至9元 降幅55%[3] - 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基准服务费由每份2元降至1元 降幅50%[3] - 应收账款质押登记费由每件每年30元降至15元 变更登记和异议登记费由每件每次10元降至5元[3] - 农村商业银行等10类金融机构及内贸险承保机构继续享受优惠收费标准[3] - 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信用报告免费 通过柜台查询每年前2次免费 第3次起由每次10元降至5元[3] - 预计每年可为用户节省成本支出约11亿元[3] 征信体系结构与服务渠道 - 人民银行推动构建多层次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包括人民银行征信中心 商业银行及市场化征信机构[4] - 市场化征信机构包括百行征信 朴道征信 钱塘征信三家个人征信机构及超百家企业征信机构[4] - 个人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 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等正规渠道查询信用报告[3] - 线下渠道包括当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柜台 商业银行网点代理查询及自助查询机[4] 收费标准调整对行业的影响 - 降低银行机构授信放款业务的营业成本负担 更好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展[4] - 助贷机构可扩大服务范围 将节约的征信查询费用转化为对客费率降低 服务更多主体[4] - 机构获客与风控成本同步降低 但需严格落实合法授权必要查询原则[5] - 监管需加大对查询行为的审查力度 强化信息使用的合规性和留痕管理[5] 征信功能与风险提示 - 征信全面记录个人和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信用表现 是金融机构评估信用风险的重要依据[3] - 市场上存在征信查询 征信修复相关骗局和黑灰产 常以高价服务费诱导消费者[5] - 征信记录修改必须基于事实 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权私自篡改[5] - 消费者需通过正规渠道了解信用状况 警惕快速修复信用的虚假宣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