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多样性披露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香港上市公司环境、社会与管治报告调研》中-68页
搜狐财经· 2025-06-01 11:51
调研背景与方法 - 香港联交所自2013年推出《ESG报告指引》后,ESG信息披露已进入成熟阶段,2024年4月联交所发布气候披露新规,要求2025年1月1日起采纳ISSB气候准则 [1][15] - 普华永道第八年开展调研,覆盖恒生行业分类的12个一级行业,从ESG报告整体披露、强制披露规定、环境与社会范畴管理等维度分析样本企业表现 [1][15] - 调研采用加权随机样本,反映香港上市公司的行业和市值分布,但存在抽样误差可能性 [16] 年度专题分析:披露质量与成熟化 - 2023财年香港上市公司ESG披露率大于80%的"成熟类"指标占比达93%,较2022年增长14.1% [2][26] - 关键领域如董事会对ESG监督、气候变化应对、供应链管理披露显著提升,强制披露议题中98%企业披露董事会对ESG事宜监管,96%披露重要持份者参与过程 [2] - 汇报原则应用等领域仍有提升空间,增长类议题(披露率50%-80%)包括减废目标设定(73%)、用水效益目标(78%)和劳工准则违规应对(76%) [41][42] 年度专题分析:气候披露完善度 - 联交所新规要求从管治、策略、风险管理、指标及目标四大维度披露气候信息 [3] - 87%企业披露董事会对气候风险的监督,96%识别重大气候风险与机遇,但气候情景分析仅23%企业披露,范围3排放披露仅31% [3] - 企业需加强气候韧性评估与长期转型计划制定,以符合ISSB气候准则要求 [3][24] 年度专题分析:生物多样性披露 - 生物多样性披露尚处早期,仅28%企业披露其对业务的影响,36%采取管理措施 [4] - TNFD框架建议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目标四维度披露自然相关影响,恒基地产等企业尝试应用LEAP方法评估自然依赖与风险 [4] - 整体行业需加强生态系统关联分析与数据披露,以提升披露科学性 [4] 调研结果:综合现状与管治 - 81%企业发布独立ESG报告,79%报告超60页,64%参考GRI、TCFD等国际标准,36%经第三方鉴证 [5] - ESG管治架构逐步完善,74%企业成立ESG委员会,董事会对ESG监督披露率达98% [5][32] - 典型案例包括丽珠医药披露多元化雇佣目标,康师傅推动绿色供应链,美的集团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5][44][45] 调研结果:环境范畴披露 - 排放物、资源使用等指标披露率超90%,99%企业披露范围1/2温室气体排放 [5] - 定量环境目标披露率约50%-70%,如减废目标(73%)、用水效益目标(78%),需强化数据量化与目标管理 [5][42] - 能源消耗、水消耗、包装材料总量及密度等KPI绩效数据披露率超过90% [38] 调研结果:社会范畴披露 - 雇佣、健康与安全、反贪污等披露率超90%,供应链ESG管理披露率提升至80%以上 [5] - 劳工准则违规应对披露率75%,社区投资资源披露率92%,仍有优化空间 [5][41] - 反贪污政策披露率达99%,社区投资政策披露率82%,为成熟类议题中较低项 [36] 未来展望与建议 - 对齐国际标准如ISSB、TNFD框架,提升气候与生物多样性披露的科学性 [6] - 深化数字化管理,利用技术工具优化数据收集与分析,增强披露准确性与时效性 [7] - 强化战略融合,将ESG目标融入业务战略,推动绿色转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例如通过情景分析评估气候韧性,制定覆盖范围3排放的长期目标 [8] - 香港ESG生态正从合规导向转向价值创造,企业需以更高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实践与透明披露 [9]
2025年关于新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生物多样性管理和披露现状的研究报告
上海青悦· 2025-04-27 09:4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推进“双碳”目标背景下,加强新能源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和披露至关重要,这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适应监管趋势的必然选择 [14] - 目前新能源行业生物多样性管理和披露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企业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考虑,披露情况参差不齐 [12][13] - 外国新能源上市企业在生物多样性问题管理和披露方面表现更好,国内企业整体表现一般,有待提升 [73][75] - 新能源企业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必须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因忽视该问题而陷入风险,实现企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赢 [130] 各章节总结 第一章 背景 - 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是实现碳减排和“双碳”目标的关键力量,但项目建设和运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国际关注 [9] - 国际和国内对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和披露的要求日益严格,相关标准和政策不断出台 [10][11] - 新能源行业生物多样性破坏案例常见,部分企业缺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考虑,披露情况不佳 [12][13] - 加强新能源企业生物多样性管理和披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新能源行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 [14] 第二章 调查清单与方法 企业清单 - 选取42家新能源行业相关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包括36家国内企业和6家外国企业,主要基于业务类型和国家地区代表性 [15] - 国内36家企业中,仅Topray Solar未发布2023年ESG报告,计为“未披露”,国内企业报告来自交易所公开披露,外国企业报告来自官网披露 [16] 研究指标 - 从MSCI评级结果、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披露和案例披露三个指标观察国内外新能源上市企业2023年ESG报告中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相关指标的披露情况,问题披露又分为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 [18] - 主要使用清悦ESG报告AI数据提取平台提取和分析数据,并结合人工验证和校对 [18]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管理与披露现状 MSCI评级结果 - 国内36家企业中,多数未纳入评级,纳入评级的企业评级较低,整体表现一般;外国企业表现较好,所选样本多为各国领先企业 [24][25] - 国内企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与外国领先企业存在差距,如Power Assets Holdings评级低于Enel Group,且国内企业缺乏系统规划 [27] - 从资本投资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在相关企业中的重要性未得到足够重视 [29] 生物多样性问题披露 - **治理**:国内外多数企业披露了ESG治理结构,但仅少数提及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团队或部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管理和关注度有待提高 [31][32] - **战略**:国内企业实质性问题分析披露比例较高,但部分企业仍局限于“生态”问题,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讨论不够系统;外国企业披露更规范详细,且披露比例较高 [36][37] - **风险管理**:国内企业在风险评估中更多披露风险评估框架,对生态风险和生物多样性风险的披露较少;外国企业不同类型风险评估披露相对平衡,风险评估体系更完善,对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关注度更高 [56][57] - **指标和目标**:多数企业未设定可量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定期披露完成进度,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和披露水平严重不足,外国企业相对较好 [63][68] 案例披露 - 多数国内外企业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案例,但国内企业披露案例数量少、内容不清晰且分散,外国企业如NextEra Energy披露更系统完善 [70][71] 披露现状分析 - 外国新能源上市企业在生物多样性问题管理和披露方面表现更好,这与样本企业的领先地位和外国更先进的披露标准有关 [73] - 国内新能源上市企业整体表现一般,在问题识别、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设定及案例披露等方面存在不足 [75] 第四章 国内新能源企业披露典型案例 报告案例披露 - **优秀披露案例**:Power Assets Holdings建立了四级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明确管理责任,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关键领域,披露了管理策略和目标,并以实际案例展示成效 [77][79] - **管理改进案例**:Zhejiang Provincial New Energy Investment Group在2023年生物多样性问题上取得进展,问题级别提升,披露内容有所改善,但治理结构、战略和管理政策披露仍不足 [79][81] - **待改进案例**:Power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of China虽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和实质性问题分析,但未将生物多样性置于高实质性问题,对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不够深入,披露不够系统 [82][83] 生态破坏处罚案例 - 报告列举了多家新能源企业因破坏草原、森林、农业和渔业、陆地生态系统、海洋水体等受到处罚的案例,涉及非法占地、毁林、破坏农田和渔业资源、污染海洋等行为 [110][113][116]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 - 新能源行业在发展中不能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企业忽视该问题会面临法律纠纷、项目受阻和声誉受损等风险 [125][130] - 建议国内企业将生物多样性提升到战略层面,加强管理和关注,建立专门团队或部门负责相关工作 [132] - 企业应严格遵循权威ESG披露标准,完善生物多样性管理披露体系,加强对实质性问题的识别和分析,详细披露保护策略和风险应对措施,设定明确可量化目标并定期披露进度 [133][134] - 国内企业应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经验,行业协会和机构可组织交流活动,促进企业共同提升生物多样性管理和披露水平 [135] -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激励政策 [136] - 新能源行业应加强自律,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项目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