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治理

搜索文档
自然灾害防治务必强化“硬约束”
经济日报· 2025-09-16 23:21
治理模式转型 - 深圳通过完善制度供给和健全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将源头治理从行政理念转变为可操作可追溯的治理实践[1][2] - 治理方式从单纯依靠道德自律和行政劝诫 转向依靠法律约束的新阶段 明确划分行为可为与不可为界限[2] - 构建预警发布-风险管控-责任追究的全过程管理机制 实现法治建设从形式完善到实质效能的跨越[3] 处罚案例与制度创新 - 大鹏新区依据《深圳经济特区自然灾害防治条例》开出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 对2名台风蓝色预警期间进入危险区游客各罚款5000元[1] - 打破传统无损害不追责的司法惯性 将潜在风险行为纳入监管范畴 并建立罚款加救援成本追偿的双重问责制度[3] - 结合预警级别和救援投入等因素实施梯度处罚 体现精细化治理智慧[3] 社会影响与认知转变 - 通过法律权威性推动社会认知从政府兜底转变为责任共担 使个人安全并非政府无限责任的权责关系深入人心[2] - 对户外探险违规行为形成强有力警示 解决个人冒险社会买单的权责失衡困境[1][3] - 纠正对救援免费的错误认识 减少对公共救援资源的不合理占用[1]
法治经纬|制度创新解“心结” 专业服务搭“心桥”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2 08:26
核心观点 -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法治化创新机制提升信访工作效率 实现矛盾溯源 责任分解和进度公开全流程透明化 [3] - 技术赋能提升调解效率 信访智能分析平台自动比对历史案例并提前预警风险 补偿标准差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4] - 构建预防法治化 受理法治化 办理法治化 监督追责法治化和维护秩序法治化的"五化"闭环体系 精准分类办理率达95.4% 其中87.6%通过行政调解化解 [6][7] - 创新纠纷化解机制 采用"历史免单"机制容缺改制程序瑕疵 "财政托底"模式完成土地出让金补缴 "极简登记"实现全流程集成办理 [8] - 首创"三色清单"按难易分级攻破问题 42件"硬骨头"列入红色清单由局领导包案 绿色通道已帮助1.6万家企业完成历史账本标准 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 [9] 创新公开办理机制 - 使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三维模型解释补偿标准 参考周边六个同类项目技术标准 [4] - 信访智能分析平台自动比对历史案例 提前预警补偿标准差异风险 半个月内完成补偿差额补发到账 [4] - 组织"政策大讲堂"由10多名专业律师和规划师讲解补偿测算依据 实现政策透明化 [4] 创新预防监督机制 - 构建市局 分局 街道和社区四级联排联调网络 配套"三排一单"工作机制 [6] - 通过无人机测绘和相邻权属人听证会等程序 依据民法典和农村宅基地管理政策核发确权证书 [7] - 实行"一案三查"回溯评估机制 6年累计通报10起逾期案件 撤销16份不规范文书 [7] 创新纠纷化解机制 - 针对国有资产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 创新构建"问题溯源-策略创新-效能提升"化解机制 [8] - 联合财政 国资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 系统梳理三大核心堵点并实施"三步走"解决方案 [8] - 出台《国有资产不动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政策》为全市逾百家企业打通产权障碍 预计释放闲置资产超10亿元 [10]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智慧信访平台实现矛盾溯源 责任分解和进度公开全流程透明化 [3] - 扫码查看案件进展并视频连线会商专家 实现信访工作智慧化转型 [4] - "老证换新"绿色通道帮助1.6万家企业完成历史账本标准 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 [9] 成效与影响 - 征地拆迁调解成功率升至88% 信访工作从"灭火器"升级为"稳定器" [5] - 类似案例精准分类办理率达95.4% 其中87.6%通过行政调解化解 [7] - 已有23家企业启动办证程序 预计年内释放闲置资产超10亿元 [10]
上半年广东办理4.2万件行政复议案件 超八成行政争议在复议环节化解
广州日报· 2025-08-27 08:20
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成效 - 2021年复议体制改革至今全省累计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3万件 其中2023年上半年办理4.2万件 [1] - 超过80%行政争议在复议环节实现有效化解 案件范围涵盖店铺罚款与企业政策纠纷等类型 [1] - 通过发出约4000份复议意见书及建议书 直接纠错案件达1.2万件 推动养老医保等领域制度完善 [1] 数字化政务服务措施 - 建立省市县三级行政复议便民服务中心 全面推行网上申请渠道 [1] - 通过"粤执法"平台实现执法人员亮码入企 需出示二维码亮明身份与执法流程 [2] - 执法过程全记录上传平台 实现执法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 有效遏制乱检查现象 [2] 企业营商环境优化 - "亮码入企"举措要求执法人员出示电子执法证二维码 后台自动记录检查对象/时间/地点 [2] - 系统对短时高频检查实现秒级预警 企业可通过扫码了解检查情况并反馈意见 [2] - 该措施显著提升企业经营安全感 促进政企关系和谐融洽 [2]
老当救火队长不行(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7-03 00:3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社会治理和预防性管理展开,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按照注意事项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直接相关的内容进行总结。建议提供包含企业财务数据、行业趋势或市场动态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
深化贯通协调 提升监督效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11 00:10
监督机制优化 - 建立"线上+线下"沟通体系,线上通过政务协同系统搭建跨部门工作群实时共享监督动态,线下每季度召开由纪委监委牵头的联席会议研究跨领域监督难题 [2] - 制定跨领域问题线索移送管理办法,统一移送范围、要件和时限,搭建线上移送通道实现审计疑点数据与纪委监委系统实时对接 [2] - 出台巡审联动工作规程,明确巡察与审计同步进驻、资源共享机制,审计部门提前提供风险清单,巡察发现财务异常由审计延伸核查 [2] 数据与专业资源整合 - 建立监督数据共享清单整合审计、财政、统计等部门数据,涵盖资金流向、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搭建"智慧监督"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实时碰撞 [3] - 从审计、财政、统计等部门抽调专业骨干与纪委监委成立专项监督组,建立跨领域专家库对专业技术案件进行"会诊" [3] - 推行纪检监察干部与专业部门人员双向交流,选派干部跟班学习并邀请业务骨干参与办案 [3] 专项监督协同模式 - 针对惠民资金、工程建设等领域建立四方联动机制,形成"审计查证—财政核策—行业研判—纪委追责"闭环链条 [4] - 对重大复杂案件实行"一案一专班",组建纪检监察干部、审计师、会计师联合攻坚组综合运用专业手段突破问题 [4][5] - 在审计组、巡察组中设立纪检监察联络员实时沟通监督重点,运用智能监督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异常情况 [5] 监督成果转化 - 针对专项监督发现的制度漏洞推动建立村级财务公开管理、惠民资金动态监管等长效机制 [5] - 建立整改成效"回头看"机制监督审计整改和纪检监察建议落实情况,将典型案件转化为警示教育资源开展岗位风险排查 [5]
不容信息泄露持续“上新”
广州日报· 2025-06-05 20:16
个人信息泄露现状 -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助贷公司负责人非法获取16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电话推销 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0万元 [1] - 信息时代个人信息被视为"数字富矿" 身份信息 消费习惯 上网痕迹等数据被他人轻松掌握 公众对信息泄露深恶痛绝 [1] - 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呈现泄密渠道多 涉及范围广的特点 需多头发力进行治理 [3]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与挑战 - 我国已陆续出台修订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但侵权行为仍高发 [2] - 违法成本低获利高是大数据时代侵权高发主因 个人数据附加值提升促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2] - 信息收集场景日益增多 购物休闲 出行订票 扫码点餐等场景拉长收集链条 加大泄露风险 [2] 治理方向与建议 - 技术治理需与时俱进 针对隐私泄露老问题和AI换脸等新问题升级技术手段 [3] - 源头治理尤为关键 第三方平台和普通商户收集处理个人信息能力不足易造成权益影响 [3] - 需建立健全主动排查和监管机制 从源头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3]
构建治理基层腐败问题长效机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4 01:19
反腐败工作框架 - 坚持系统思维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一体化治理格局 [1] - 通过常态长效制度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基层监督网络实现监督无死角全覆盖 [2] - 保持惩治高压态势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并注重源头治理减少腐败发生 [3][4] 监督机制建设 - 聚焦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强化监督检查 [2] - 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岗位及工程招标、政府采购等关键环节严格过程管控 [2] - 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并运用大数据手段提升监督效能 [2] 案件查办与协同 - 深化"纪巡审"联动整合公安、社保、住房等系统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壁垒提高线索精准度 [3] - 加强"室组地"联动通过纵向上下联动与横向协同配合提升办案质效 [3] - 健全以案促改促治机制推动问题多发行业完善制度形成办案、治理、监督、教育闭环 [3] 源头治理措施 - 将廉政教育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开展精准化培训提升廉洁从政意识 [4] - 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4] - 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专题片等形式增强警示教育感染力筑牢思想防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