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icon
搜索文档
从“靠海吃海”到“向海图强” 盐城劈波斩浪 逐梦深蓝
新华日报· 2025-09-13 23:54
区位优势与战略目标 -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 占全省56% 管辖海域面积1 89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54% 沿海滩涂面积4553平方公里 占全省70% [1] - 以建设彰显国际湿地特色的海洋城市为目标 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1] 海洋能源产业发展 - 盐城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47家 [2] - 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 是江苏海上风电平价时代首个并网项目 截至今年7月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 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2] - 海上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 6米 形成风光氢储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 [2] 区域差异化产业布局 - 东台市建设海上能源岛 发展海空经济 滨海湿地旅游康养产业 [3] - 大丰区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 海洋生物与药品制造业 推动海洋多式联运 [3] - 射阳县深耕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做优海洋渔业 [3] - 滨海县建设全球最大LNG绿能港 发展LNG冷能等海洋综合能源利用 [3] - 响水县主攻新型储能 海工装备 海河联运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 - 推动涉海科创资源在绿色低碳科创园集聚 已落户35个科创项目 包括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及省内首家水产种业高水平实验室 [4] - 举办海洋专场产学研大会 推广涉海科研成果70余项 签约20多个产学研项目 对接中国海洋大学开展全方位合作 [4] - 累计建成48家海洋产业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 组建30多个涉海科研基地 培育121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 [4] - 预计年底新增科创平台10家 涉海高企30家 创成3家以上省级海洋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 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 盐城海洋智算中心项目将部署2520台高性能算力服务器 依托绿电和LNG冷能将PUE值控制在1 198 打造绿色算力港和东数海算示范试点 [5] 港口与物流基础设施 - 盐城港响水港区完成首单大件外贸业务 1 1万吨产品出口中东 攻克超长重大件装卸技术难题 [7] - 响水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 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 [7] - 盐城港一港四区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4个 其中5万吨级及以上13个 10万吨级及以上2个 开辟国内外航线63条 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 [7] - 今年1-7月港区新增6条航线形成63条国际国内航线网络 完成自营货物吞吐量10329 04万吨 同比增长13 12% 集装箱56 21万标箱 同比增长27 42% [7] 产业招商与经济发展 - 海洋经济作为全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 1-7月市县两级举办海洋经济专题招商会6场次 [8] - 新签约 新开工亿元以上海洋产业项目57个和35个 计划总投资278 6亿元和245 2亿元 [8] - 九大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新能源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旅游业 海工装备 海洋船舶等 [8]
“十四五”期间,我国11个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央视新闻· 2025-09-01 05:58
国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规划 - "十四五"期间布局建设11个现代海洋城市 形成分层次发展格局:上海/深圳/青岛强化核心功能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做强优势领域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向海发展[1] - 沿海城市积极布局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海洋高等教育 培育大国重器与新业态[1] 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突破 - 上海以长兴岛为中心建设船舶海工研发设计制造高地 AI建模与数字孪生技术深度融入船舶装备研发制造环节[1] - AI技术使船舶设计效率显著提升:原需10-20人1-2月完成的工作 现仅需1-2人1-2周即可完成[1] - 深圳建立海洋大学 着力弥补海洋城市发展人才短板[1] 港口自动化与绿色转型进展 - 全国已建成23座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及29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 5G无人驾驶集卡实现规模化应用[4] - 11个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超60%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4] - 青岛港建成全国首个"氢+5G"智慧港口 氢能集卡车队规模全球第一 投用全国首艘油电混合智能拖轮和氢电拖轮[6] - 青岛港建设9座换电站与3座LNG加气站 实现集装箱码头港内短倒车辆100%清洁化替代 年度减少燃油消耗2.5万升 减排二氧化碳6.7万吨[6][8] 区域协同发展成果 - 宁波舟山实施双城联动创新模式 202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三[10] - 两地共同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打造国家大宗商品战略资源配置枢纽[10] - 厦门港通过海铁联运拓展内陆市场 实现中欧班列与海上丝绸之路货轮直接对接 形成海陆无缝衔接国际物流新通道[12] - 厦门港打破业务协同壁垒降低物流成本 提升响应速度 形成产业聚集与港口发展双向引力[14] 海洋经济发展成效 - 现代海洋城市引领形成涉海区域增长极 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优秀范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