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治沙造林
icon
搜索文档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沙海变林海——西藏隆子县跨越半个世纪的治沙奇迹
新华网· 2025-07-26 11:07
治沙成效 - 西藏隆子县从黄沙弥漫的盐碱河滩地转变为覆盖50多平方公里的沙棘林,形成长达40多公里的"绿色哈达" [1] - 1964年试种的60余亩沙棘苗已扩展至8.2万亩,成为生态屏障 [6] - 沙尘天气从每年近8个月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4] 治沙方法 - 1964年通过试种5种树苗,最终选择根系发达、耐旱抗风沙的沙棘作为主要树种,存活率最高 [4] - 采用两米间距种植幼苗,等待2-3年新苗长成后逐步扩大种植规模 [4] - 全村从老人到小孩无偿参与治沙,形成持续接力机制 [4][6] 经济带动效应 - 黑青稞亩产从300多斤提升至650斤,年产量达1.4万吨以上 [4] - 沙棘产业带动林下经济,促进牛羊养殖业发展 [4] -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106元,同比增长7.7% [4] 社会参与 - 74岁的桑旦从13岁开始参与治沙,被称作"沙棘奶奶",代表几代人的持续投入 [2][6] - 生态公园和休闲步道建成后吸引居民休闲活动,年轻力量加入护林队伍 [6][7] - 通过菜篮子工程、黑青稞种植基地等项目促进当地就业 [4]
大漠植绿 点沙成金
人民网· 2025-06-16 01:42
生态修复进展 - 艾西曼湖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率达到37.6% [1] - 柯柯牙森林覆盖率达到40.3% [3] - 通过光伏板间种植梭梭苗和无人机飞播等技术提升治沙效率 [1][2] 荒漠化治理历史 - 1985年阿克苏居民近四分之一时间生活在沙尘中 沙漠以每年5米速度逼近城区 [2] - 1986年启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 采用开沟压碱和冬灌保墒等方法提高苗木成活率 [2] - 治沙工程累计形成115万亩林海 阻止沙漠北侵并使2.3万牧民重返故土 [3] 经济效益转化 - 梭梭林间套种苹果使果品收购价每公斤高出3元 林下种植肉苁蓉每亩增收1000多元 [3] - 光伏板+种植模式带动1200户边民年均增收3万元 [4] - 沙产业年产1.2万吨肉苁蓉和500万吨沙棘 总产值达5800余万元 [4] 技术应用创新 - 使用智能手环荒漠化监测模式和5G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 [1][2] - 采用无人机编队飞播草种和智能灌溉系统自动调节水肥配比 [2] - 规划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小镇实现光伏供电和氢能车巡逻 [4] 产业扩展规划 - 建立中药材深加工基地延长林间中草药种植产业链 [4] - 军民共建示范基地发展肉苁蓉等沙生产品加工 [3] - 从防沙治沙到用沙的完整产业闭环形成点沙成金模式 [4]
愚公治沙!一家三代20多年在沙漠种出万亩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5 15:28
治沙成就 - 王天昌家庭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完成1万多亩治沙造林目标 [1] - 种植150余万株梭梭苗成活 500余万花棒种子萌发 十多万株柠条扎根 [7] - 形成长达12公里的锁边林带 凉州区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196万亩 [7] 治沙历程 - 1999年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开始治沙 全家搬进沙漠地窝子居住 [1][2] - 经过多年探索 确定梭梭 花棒等灌木和榆树 沙枣树等乔木适合沙漠种植 成活率达70% [2] - 2010年设定1万亩治沙目标 2023年已完成并计划将目标翻倍 [5][6] 治沙方法 - 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 开沟 铺草 埋压后种植沙生植物幼苗 [3] - 利用春耕空档期全家总动员 三代人齐上场进行压沙造林 [3] - 目前已有80多名志愿者协助完成近百亩压沙任务 [6] 环境改善 - 治理区风沙线退缩 沙尘暴天数从年均37天降至9天 [7] - 治理区内鸟类从12种增至89种 [7] -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沙漠化面积"双缩减"的国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