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养老

搜索文档
黄石松:数智养老,如何让技术真正“适老”
环球网资讯· 2025-09-16 22:50
行业背景与机遇 - 人工智能技术与银发经济深度融合 为行业提供"AI+"发展契机 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银发人群基础[1] - 银发族展现强大网络适应能力 60.7%的银发族平均每天手机上网时长超过3小时[1] - 网上购物 看新闻资讯 手机支付 刷视频等娱乐休闲成为银发族日常上网主要活动[1]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2017年工信部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集中在智慧养老平台建立 资源整合 数据库应用等领域[2] - 2021年三部委联合印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提出2025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目标[2] - 2025年将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2] 行业挑战与制约因素 - 养老服务长期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 社会对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效能认识不足[3] - 专门从事养老科技研发 制造 销售和租赁的市场主体不多 产品和服务种类相对较少[3] - 涉老科技机构和企业呈现"小 散 专"特点 体系化研发设计能力不足[3] - 老龄科技新品和服务因价格高 普适性和用户体验感不足而难以广泛推广[3] - 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年龄偏大 技术素养不高 限制科技产品推广应用[3] - 涉老基础技术大多不在养老领域 革命性创新需要其他基础领域突破[3] 区域发展差异与技术应用 - 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大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4] - 不同地区老年人在消费观念和对新技术态度上存在差异[4] - 数智技术与养老需求存在不同步情况 上平台和系统可能增加运营成本和管理负担[4] 创新发展路径 - 推动银发科技政策范式转换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 以应用场景为支撑的开放创新格局[4] -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 创新型银发企业[4] - 发挥创新价值链升级对老龄重大科技攻关的需求导向作用 形成基础研究与产业升级良性互动[4] - 完善数字治理生态 构建多样性消费场景 提供可展示平台 实现消费便利化[5]
聚焦服务体系建设 2025人民数据大会“数据要素╳数智养老”论坛举行
中国经济网· 2025-08-28 10:27
论坛背景与目标 - 人民数据大会"数据要素╳数智养老"平行论坛于2025年8月26日在深圳举行 聚焦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数智养老技术创新、区域实践与产业生态构建 旨在为老龄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前瞻性思路 [1] 政府与政策实践 - 深圳市民政局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 织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 社会组织整合医疗、康复、社工等资源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打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堵点 [2] - 深圳政企社各方以论坛为契机深化合作 共同推动数字养老发展 [2] 行业研究与社会评价 -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发布《2025数智化赋能养老产业发展社会评价报告》 显示数智化养老话题社会关注声量较高且政策刺激作用明显 服务效能和智能生态为舆论焦点 [2] - 老龄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传播声量较高 社会正面评价占主导地位 [2] - 数智技术与养老产业融合呈现六大趋势:产品供给精准化、服务升级智能化、数据要素价值化、资源整合协同化、银龄数字素养普及化、监管治理体系标准化 [2] 技术应用与创新方向 - 现代数字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三大板块升级:居家养老实现"服务找人"智能转变、社区养老打造"15分钟智慧养老生活圈"、机构养老达成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目标 [3] - 数智养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 未来方向为"技术+服务+情感"三位一体和"应用+融合+创新"三位一体 [3] 企业解决方案与生态构建 - 东软集团提出城市智慧养老创新解决方案 核心为构建统一平台解决服务覆盖不足、标准不统一、监管不健全等问题 [4] - 平台通过生态协同提供"教医养康旅"一体化服务 市场侧以养老数据空间整合服务生态 事业侧强化政府指引与监管 [4] - 平台打通市场与事业侧 实现资源整合、服务规范与监管强化 东软计划与更多城市政府及生态伙伴合作应对老龄化挑战 [4] 行业合作与案例分享 - 论坛举行两场圆桌对话 聚焦"区域实践:智慧养老服务创新路径探索"和"产业洞察:养老数字化技术赋能与生态构建" [5] - 与会嘉宾分享各地数智养老创新模式与成功案例 各方聚焦技术应用、数据共享、产业链协同等关键议题 提出多项可操作性策略建议 [5]
AI大模型,会如何对待老年人?
虎嗅· 2025-06-17 05:07
老龄化社会现状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2024年已达3.1亿,远超欧盟老龄人口总和,预计2035年突破4亿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 [3] - 中国从老龄化社会(10%)到深度老龄化社会(20%)仅用21年,远快于法国126年和瑞典85年 [4] - 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机构养老面临护理员高龄化(平均55岁)、工作强度大(每人24小时照护6位老人)等挑战 [6][7] - 家庭结构演变为"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可能面临"两个子代托举八个父辈与祖辈"的养老压力 [8] AI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 - 复旦复微感知科技研发硬币十六分之一大小的AI芯片,可植入纸尿裤无创监测失能老人排泄情况,提升护理效率 [11][13][14] - 大模型逐渐成为老年人情感陪伴工具,83%老年人在4-6轮对话后会产生分享欲,部分将其视为"树洞"倾诉家庭矛盾 [27][29][32] - 老年人对AI技术存在特殊需求,包括性爱机器人(37%男性老人询问)、情感陪伴(社交关系每年萎缩12%)等 [37][38] 技术适老化问题 - 现有技术存在"后置效应",如关怀模式功能残缺(无法完整显示挂号系统)、语音交互时长不足等问题 [46][50] - 大模型提示词设计不符合老年人认知习惯,出现"论文去重"、"MBTI"等专业术语引发困惑 [51] - 数字藩篱现象普遍,如红外监测仪过度敏感导致误报警,引发老年人反感 [61][62] 老年人数字行为特征 - 农村中老年女性短视频偏好前三:直播带货(40%)、子代沟通(41%)、美食烹饪 [39][40] - 老年人存在"媒介依赖",如"假靳东"事件中明知受骗仍追求情感慰藉 [65] - 78%老年人倾向语音交互,但存在口语絮叨、触控不准等技术适配问题 [48][49] 数智养老发展方向 - 需构建专属老年人语料库,如彩虹公益组织收集的旅行建议案例显示共情性回复更受欢迎 [58][59] - 警惕"孝亲代理"现象,技术不应替代真实陪伴(如22%家庭挪走陪伴机器人) [73][74] - 理想方向是技术成为代际桥梁而非管控工具,守护老年人精神疆域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