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控化率提升
icon
搜索文档
调研速递|乔锋智能装备接受众多投资者调研,透露多项关键要点
新浪财经· 2025-09-22 08:33
公司于2025年9月19日参加广东辖区投资者集体接待日活动 通过网络远程方式与投资者交流 活动时间为15:30至17:00 参与人员包括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陈地剑及证券事务代表王璐[1] 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6月末合同负债金额达1.30亿元 较2024年末增长30.72% 同比2024年6月大幅增长60.94%[2] - 2025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2.14亿元 同比增长50.36% 归母净利润1.79亿元 同比增长56.43%[2] - 各季度业务分布相对均衡 部分年度二、四季度略高于一、三季度 无明显季节性特征[2] 业务发展 - 产品单价区间从十几万到几百万不等 不同型号数控机床产品精度存在差异[2] - 新建东莞及南京生产基地已陆续投入使用 中短期内产能不再是发展瓶颈 长期产能建设仍在规划中[2] - 市场开拓延续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策略 大客户拓展对毛利率影响相对有限[2] 战略布局 - 已参股人形机器人公司上海开普勒机器人及工业桁架机器人企业一工机器人银川公司 暂未控股收购机器人公司计划[2] - 数控机床产品可应用于固态电池领域的电池托盘、箱体等结构件加工以及电池生产线自动化设备加工[2] - 产品广泛应用于通用设备、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行业 三大主要应用领域为通用设备、消费电子及新能源汽车相关客户[2] 行业前景 - 基于制造业复苏、国产替代加速及数控化率提升等因素 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广阔[2] - 不同数控机床产品对应不同加工场景需求 产品相互间无明显竞争关系[2] - 上市后品牌力增强 新产品批量生产销售将带来新增长点[2] 投资者关系 - 公司将持续做好经营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更好业绩回报股东[2] - 积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保持与投资者沟通以合理体现公司价值[2] - 三季度经营情况将于2025年10月通过定期报告披露[2]
调研速递|乔锋智能装备接受申万宏源等4家机构调研,机床行业发展趋势与公司业务亮点解析
新浪证券· 2025-09-21 10:02
机床行业发展趋势 - 机床进口增速放缓 出口快速增长 国内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突破 未来随着高端制造发展进口替代将进一步推进[1] - 市场需求叠加政策支持 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举措 推动机床行业产需双向增长[1] - 我国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化率低于发达国家 在政策与产业升级驱动下将为数控机床企业带来增量[1] - 行业内中小企业多 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 头部企业凭借优势扩大份额 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1] 2025年上半年销售业绩 - 通用设备行业占总收入比重约36% 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近10%[1] - 消费类电子行业2025年上半年增长约190% 占比超20%[1] - 汽摩配件(新能源汽车为主)占比14%左右 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约60%[1] - 模具行业占比约8% 上半年同比增长约160%[1] - 工程机械行业上半年同比增长约170% 占比约5%[1] 公司运营特征 - 机床行业无严格淡旺季之分 公司业绩季度波动小且分布均衡 因下游行业投资节奏不同形成需求互补 且公司订单获取与交付相对稳定[1] - 公司依托上市平台与技术沉淀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包括全产品系列布局与自动化组线能力 健全销售服务体系 研发生产一体化运作模式[1] 液冷板加工布局 - 液冷板对设备精度和效率要求高 公司相关产品可满足需求 已针对液冷领域需求增长布局 加强销售对接与设备性能优化[1]
乔锋智能(301603) - 301603乔锋智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08
2025-08-08 08:38
产品经营表现 - 立式加工中心2024年收入14.04亿元,占营业收入79.81%,同比增长23.42%,毛利率提升1.18个百分点 [2] - 卧式加工中心2024年收入6106.50万元,同比增长42.24%,毛利率同比下降6.55%,主要因子公司福思泰初期生产效率低且核心部件外购成本高 [2] - 龙门加工中心收入同比下滑39.30%,占营业收入比重降至5.49%,毛利率下滑,受工程机械、能源行业景气低迷影响 [3] - 磨床、车床等其他数控机床产品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4.76%,毛利率提升6.64个百分点,规模效应显现 [3] 战略合作与业务拓展 - 参股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基于数控机床在精密金属硬件加工中的核心作用,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迭代 [3] - 2021年起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3C、航空航天等领域,2024年相关领域收入占比显著提升,客户结构改善 [3] 未来盈利增长驱动因素 - 行业层面:政策扶持、智能制造升级、设备更新换代、国产替代深化及数控化率提升提供增长空间 [4] - 公司层面:品牌竞争力提升、东莞/南京新基地突破产能瓶颈、高端产品(卧加/五轴加工中心等)进入批量销售阶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