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攒钱
icon
搜索文档
三菜一汤的含金量,只有余额宝知道
半佛仙人· 2025-09-26 11:16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1883篇原创 1 现在网上流行一种【错亿文学】。 大概意思就是,当年遇到了无数暴富机会,但因为命运弄人自己没珍惜生生错过。 要是再给他一次机会,一定让全世界知道什么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对此,我只能说,离河边远点,水深危险。 不要后悔那些本就不属于你的机会。 别想着暴富了,老老实实追求小富吧。 2 每一个【错亿文学】爱好者,都会跟你说,当年房子便宜我没买,当年某品牌融资我没看 上,当年某某大佬在我家门口推销我嫌他长得像骗子。 张嘴当年,闭嘴假如。 典型案例就是某某神童的建议他爸妈没听,祖坟冒烟硬是被摁了回去。 总之,没挣到钱不怪自己怂,只怪认知低、运气差、爹妈没格局。 这时候,我就想反问一句,假如,假如,假如啊。 假如,你那个小学没毕业的孩子让你现在拿着全副身家去线上a ll i n元宇宙养猪项目,告 诉你会暴富,不买就是大傻春。 你买不买? 你不立马给孩子一些爱抚,再打开AI搜一下【撞邪怎么办】,都算你情绪稳定。 说白了,你不是错过了机会。 你是【不敢赌】。 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冒险家,而是风险厌恶型选手,厌恶到连刮刮乐都纠结买了没中咋办。 所谓的【错过机会】,不过是你基于当时的情况和认知 ...
那些攒钱攒到孤独的年轻人:她攒够100万后,买15元泡芙,哭了
36氪· 2025-04-29 11:40
核心观点 - 当代年轻人中兴起"生活精算师"现象,通过极端节省和延迟满足来积累存款,但逐渐陷入焦虑与生活失衡的困境 [3][7][13] - 社交媒体加剧了攒钱目标的攀比心理,导致安全线不断上浮,形成"越攒越焦虑"的恶性循环 [14][15] - 过度攒钱导致社交隔离、情感压抑和生活体验缺失,引发对"典当青春"的反思 [8][11][16] - 部分年轻人开始尝试重构健康的财务观念,平衡储蓄与生活体验 [19][21] 现象特征 - **群体规模**: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聚集65万成员,某记账APP下载量达200万 [7] - **行为模式**: - 采用3000元/月、2000元/月甚至500元/月的极端预算 [3] - 优先选择共享单车(月卡成本≈3天地铁费)、超市打折商品等低成本方案 [4][6] - 通过Excel精密核算支出,削减非必要消费(如聚会、旅行、礼物) [7][12] - **心理驱动**: - 小红书等平台涌现"25岁攒50万""300万退休"等标签化目标 [7] - 存款每增加10万,心理安全线自动上浮20万 [14] 行业影响 - **消费行业**: - 年轻人转向洗衣粉替代洗衣液、自炊替代外卖等低客单价消费 [7] - 非必需消费品(如甜品)购买频次显著下降,仅15元消费即引发愧疚感 [2][8] - **社交平台**: - 小红书等平台形成"攒钱成功学"内容生态,助推目标攀比 [7][15] - 记账类工具用户规模快速增长(200万下载量) [7] 趋势演变 - **初期阶段**:通过极端节省7年攒100万,获得短期成就感 [8] - **异化阶段**: - 存款目标与生活体验脱钩,陷入虚无主义(如阿远质疑"生活标准意义") [13] - 社交关系断裂案例增加(林朵因消费观分手) [12] - **调整阶段**: - 部分用户开始预留"快乐预算",平衡储蓄与体验 [21] - 重新定义财务目标(如小东将旅行列为存款优先用途)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