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弹性算力
icon
搜索文档
超千家AI企业聚鹏城,深圳(国际)通用人工智能大会启幕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12:42
大会规模与增长 - 大会展览面积8万平方米 1001家品牌企业参展 企业数量较2024年增长23.6% [3] - 参展产品数量达2000多件 较2024年预计增长25%以上 [3] - 深圳本土企业带来近160款最新产品首发 较2024年增长1.62倍 [8] 国际化参与 - 汇聚来自德国 法国 日本 新加坡等20个国家的科技力量 [3] - 日本 美国 德国参展企业达27家 创大会新高 [10] - 深圳市以外企业占比达42.3% 达四百多家 [10] 签约与交易 - 初步统计意向签约额超20亿元人民币 预计总签约额有望超30亿元人民币 [5] - 组织300个专业买家巡馆团 吸引7000余位买家代表进行精准对接 [4] - 设立直播专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 [4]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2024年深圳AI产业规模达3685亿元 典型企业数量达2887家 [10] - 深圳规上人工智能企业超2600家 形成以华为 腾讯为龙头的雁阵梯队 [10] - 深圳市明确提出2026年建成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目标 [7] 技术展示重点 - 集中展示AGI 智能传感 智能终端 智能物联网四大领域技术 [3] - 围绕AI Agent 大模型的应用型产品占比突出 [8] - 人形机器人 AI玩具等可用可看可体验产品成为现场焦点 [8] 学术与产业交流 - 举办超40场高水平平行论坛 15位以上院士及500多位企业家学者参与 [11] - 日本AGI专家山川宏教授指出深圳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重要策源地 [12] -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提出多模态具身智能是AI技术关键跃迁 [13] 区域协同发展 -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组团参会模式 设立中山分会场 [5] - 通过深圳与中山协同推进产业融合 实现全链条展示 [5] - 充分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 [5]
汇聚超千家AI企业,深圳这场展会秀“AI+”硬实力
南方都市报· 2025-08-27 12:18
大会概况 - 2025 AGIC深圳大会以"模驱具身 智启未来"为主题 展览面积达8万平方米 吸引20个国家1000多家品牌企业参展 预计接待12万名专业观众[1] - 大会发布十大AI创新产品 揭晓"十大首席人工智能官"与"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 TOP50"榜单 500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出席 举办40余场平行论坛[1] -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普及率超90%[1] 展览成果 - 参展企业数量较2024年增长23.6% 展品数量同比提升25%以上 规模创历届之最[2] - 优必选展示新一代人形服务机器人 众擎机器人带来工业协作机器人 数字华夏推出智能交互机器人[2] - 比亚迪在"AI未来城"体验区展出方程豹与腾势车型 展示AI辅助驾驶功能[2] - 星灿机器人发布Xcan mini与Xcan A2两款新品 采用自研"XcanSense 5D感知系统" 构建"4D语义占据网络" 实现2厘米级定位精度[2] - 海外企业400多家参展 占比42.3% 其中日本 美国 德国参展商27家创下新高[3] 技术突破 - 力维智联展示企业级AI应用 智能体矩阵覆盖感知 分析 诊断与处置全流程 复杂场景下成功率提升两倍[3] - Sentosa_DataAgent依托近200个算子与Spark架构 可处理亿级数据量 推出统一语义层平台降低大模型"幻觉"风险[3] - 多模态具身智能被强调为AI应用于物理世界的关键跃迁[4] - 共绩科技提出"弹性算力"理念 解决算力领域"弹性 低价 稳定"难以兼得的问题[5] 产业生态 - 深圳AI产业规模达3685亿元 典型企业2887家 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 企业总量7.4万家[7] - 形成以华为 腾讯为龙头 比亚迪 大疆为支撑 优必选 云天励飞等创新企业为中坚的"雁阵梯队"[7] - 深圳提出到2026年AI企业突破3000家 独角兽超过10家 打造万亿元级AI终端产业[8] - "鹏城云脑Ⅲ"和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建设推进 到2026年实时可用算力规模将突破80E FLOPS[5] 市场对接 - 大会组织300个专业买家团 吸引7000余位买家代表 聚焦AI PC AI玩具 智能体等领域[7] - 线上线下联动 预计签约额将突破30亿元 远超上届10亿元[7] - 采用"主会场+分会场"模式 在中山设立分会场 推动湾区"9+2"城市组团参展[7] 政策支持 - 国务院意见提出在科技 产业 消费 民生 治理和国际合作六大领域加快人工智能融合应用[5] - 广东省委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突破大模型 零部件等关键技术 推动资本投早 投小 投硬科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