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习曲线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94岁张忠谋2万字访谈全文:台积电如何“搞定”苹果、英伟达
36氪· 2025-08-06 04:29
台积电发展历程 - 公司创始人张忠谋在94岁高龄接受访谈,详细复盘台积电成功之路,包括如何击败英特尔、三星等半导体巨头赢得苹果芯片代工业务[1] - 28nm节点是公司发展关键转折点,2010年资本支出从20-25亿美元增至近60亿美元,抓住智能手机爆发机遇[2] - 公司研发投入固定为营收的8%,2010年大幅增加资本支出押注28nm节点,确立技术领导地位[3] 客户合作案例 - 1997年英伟达濒临破产时寻求合作,后成为前五大客户,2009年因40nm节点问题赔偿英伟达超1亿美元[3][12] - 2010年与苹果合作,面对40%毛利率和20nm节点要求投入巨资研发,虽遇短暂转向三星仍获大量订单[3] - 苹果选择台积电因英特尔不擅代工业务,且台积电能更好响应客户需求[95] 管理决策与战略 - 反对以绩效评估裁员,坚持功能型组织架构,顶住质疑推动关键研发与资本决策[3] - 预见无晶圆厂模式崛起,确立纯代工定位,凭借不与客户竞争优势成为行业生态关键枢纽[3] - 合并先进技术和主流技术部门,强化业务发展职能,为赢得大客户奠定基础[44] 技术发展关键节点 - 28nm被研发团队视为"最佳点",在性能、成本和能效上达到完美平衡[31] - 20nm研发导致16nm推迟,三星趁机取得领先,但台积电最终仍获苹果大部分16nm订单[102] - 7nm被预见为下一个技术"甜蜜点",延续公司技术领先优势[33] 行业竞争格局 - 英特尔因傲慢态度和代工能力不足失去苹果订单[95] - IBM因失去高通客户而陷入困境,其与联电的技术合作最终失败[109] - 三星虽在16nm暂时领先,但因与苹果竞争关系难以长期维持代工业务[104]
深度|万字访谈半导体教父,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我相信28纳米将会是我们的潮头;我们的下一个潮头,无论如何,还会有其他的
Z Potentials· 2025-03-11 03:27
台积电与英伟达的合作关系 - 台积电与英伟达的合作始于1997年,当时英伟达面临财务困境,仅有50-60名员工,而台积电已突破10亿美元收入 [4][5] - 英伟达最初通过信件联系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表达了合作意愿,并成功获得台积电支持 [3] - 英伟达的芯片不仅解决了公司财务困境,还在两三年内成为台积电前五大客户之一 [7] 台积电的技术节点发展 - 28纳米节点被台积电视为"甜蜜点",公司决定全力投入研发 [35] - 台积电将研发预算固定在收入的8%,以持续推动技术进步 [34] - 28纳米节点恰逢智能手机时代,为公司带来巨大市场需求 [42] 台积电与苹果的合作 - 苹果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通过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引荐,与台积电建立联系 [59][60] - 苹果最初要求台积电开发20纳米工艺,这打乱了公司原本从28纳米直接跳到16纳米的计划 [65] - 台积电最终接受了苹果一半的订单需求,并通过借款筹集资金 [73] 台积电的管理决策 - 台积电坚持不因绩效评估裁员,认为这种做法主观且损害公司长期利益 [15][17] - 公司重新雇用被前任CEO裁掉的员工,并调整组织架构 [20][21] - 台积电采用功能化组织结构而非部门化结构,以更好服务客户需求 [47][48] 台积电的商业模式优势 - 台积电坚持纯代工模式,不与客户竞争,这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113][114] -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生态系统,与EDA工具商、设计公司等紧密合作 [120][121] - 台积电保持旧工艺节点的生产能力,与英特尔策略形成鲜明对比 [129][130] 台积电的行业地位 - 台积电成为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厂,推动半导体产业变革 [2] - 公司在制造技术和客户信任度方面超越英特尔 [84] - 台积电的成功与ARM架构崛起密切相关,两者共同重塑半导体行业格局 [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