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因突变
icon
搜索文档
天选“少睡”圣体:不用睡觉的“开关”可能找到了
虎嗅· 2025-08-12 07:15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研究发现一种罕见遗传突变使部分人群仅需3-6小时睡眠即可保持正常生理功能[2] - 该突变存在于调控昼夜节律的基因中 首次通过一对母女的基因组分析发现[3] - 研究团队已识别出四种基因中的五个不同突变 不同家族携带的突变类型存在差异[4] 基因突变机制研究 - 最新研究在SIK3基因中发现新突变 该基因编码的酶在大脑突触区域高度活跃[5] - 携带该突变的小鼠每日睡眠时间减少31分钟(基准为12小时) 降幅约4.3%[5] - 突变可能通过增强脑内稳态机制缩短睡眠时长 支持"睡眠重置大脑"理论[5] 研究意义与展望 - 理解短睡者遗传变异机制有助于开发睡眠障碍治疗新疗法[2] - 短睡者群体显示身体在睡眠期间能加倍完成排毒与损伤修复功能[3] - 研究人员计划通过扩大突变样本量 进一步揭示人体睡眠调控机制[6]
科学家揭示大脑进化关键线索 五十万年前基因突变重塑人类行为与认知
科技日报· 2025-08-06 05:33
研究核心发现 - 现代人类大脑中ADSL酶发生两个关键基因变化 包括第429位氨基酸从丙氨酸变为缬氨酸导致酶稳定性下降 以及非编码区域遗传变异降低RNA表达 [1][2] - 这些变化发生在50万年前 通过降低ADSL活性提高大脑中嘌呤代谢底物浓度 嘌呤是构成DNA和RNA的核心成分 [1] - 携带突变的小鼠模型显示雌性在竞争稀缺资源(如水)时展现更强竞争力 表明该突变可能赋予人类祖先生存优势 [1] 遗传变异特征 - 非编码区域存在一组遗传变异 几乎存在于所有现代人类(97%) 这些变异通过降低ADSL RNA表达进一步抑制酶活性 [2] - 统计测试表明这些变化在现代人类离开非洲前经历了自然选择 存在持续进化压力驱动ADSL活性下调 [2] 进化意义 - ADSL是少数受现代人类祖先特有进化变化影响的酶 这些变化共同塑造了过去50万年的人类代谢进化 [2] - 研究为理解人类行为模式与认知能力的生物学基础提供重要窗口 开辟人类学研究新方向 [1]
特定基因突变或让人类比黑猩猩更易患癌
科技日报· 2025-07-08 23:49
癌症研究突破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团队发现人类免疫蛋白Fas配体(FasL)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人类患癌风险,而黑猩猩等近亲因未携带该突变更不易患癌 [1] - 该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揭示FasL在实体瘤微环境中会被纤溶酶切割失活,导致免疫系统抗癌功能失效 [1] - 这一机制解释了CAR-T疗法对血癌有效但对实体瘤(如三阴性乳腺癌、肠癌、卵巢癌)效果有限的原因,因实体瘤依赖纤溶酶扩散而血癌不依赖 [1] 治疗新策略 - 阻断纤溶酶或保护FasL可重新激活免疫系统的抗癌能力,为开发新型联合疗法(如纤溶酶抑制剂+现有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2] - 人类因FasL突变可能获得脑容量增大的进化优势,但同时也付出更高癌症发病率的代价,这一发现为从灵长类近亲中寻找抗癌线索提供方向 [2] 行业影响 - 研究为攻克三阴性乳腺癌等难治性实体瘤开辟新路径,可能推动靶向纤溶酶/FasL通路的药物研发热潮 [1][2] - 成果将促进免疫疗法(如CAR-T)在实体瘤领域的优化升级,未来或通过联合用药突破当前疗效瓶颈 [1][2]
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我国学者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天然短睡眠
生物世界· 2025-05-11 03:07
睡眠基因研究 - 研究发现SIK3-N783Y基因突变与人类天然短睡眠特征相关,携带该突变的小鼠每日睡眠时间减少31分钟(正常小鼠每日睡眠约12小时)[2][7] - 此前研究已发现DEC2、ADRB1、NPSR1及GRM1基因突变可导致短睡眠需求,其中GRM1突变使小鼠睡眠减少约半小时,其他基因突变减少约1小时[4] 机制与功能 - SIK3-N783Y突变通过降低激酶活性改变整体蛋白质磷酸化模式,尤其是突触蛋白,可能通过支持大脑稳态来缩短睡眠时间[7] - 对比2016年研究,SIK3基因不同突变可导致相反表型:内含子突变引发嗜睡(Nature论文),而SIK3-N783Y突变则减少睡眠需求[7][10] 研究意义与进展 - 发现加深了对睡眠遗传基础的理解,凸显激酶活性在跨物种睡眠调节中的广泛影响,为开发提高睡眠效率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10] - 团队计划扩大样本以发现更多相关基因突变,进一步解析人类睡眠调控机制[10] 历史研究关联 - 傅嫈惠团队自21世纪初追踪短睡眠案例,最早从DEC2突变母女(每日凌晨4点自然醒)开始,逐步发现ADRB1、NPSR1等基因突变[4] - 时广森作为第一作者参与2020年GRM1突变研究(Current Biology),本次SIK3-N783Y研究为团队最新成果[4][7]
为什么有人睡得少还精力充沛
科技日报· 2025-05-10 02:21
基因突变与睡眠需求 -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学家发现一种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部分人天生对睡眠需求较少,每晚睡眠不超过6小时 [1] - 研究团队在分析一对母女基因时发现一种罕见基因突变,该基因有助于调节人类昼夜节律 [1] - 20多年研究已发现数百位"短睡眠者",并在4个基因中鉴定出5种可能突变 [1] SIK3基因突变研究 - 最新研究发现一位"短睡眠者"的SIK3基因存在N783Y点突变,该基因编码蛋白激酶影响大脑神经元信号传递 [2] - 小鼠模型实验显示,携带相同突变的小鼠每日睡眠时间减少31分钟(正常小鼠日均睡眠约12小时) [2] - 突变在大脑突触处最活跃,可能通过加速夜间细胞修复和神经系统重组来缩短睡眠需求 [2] 研究意义与展望 - 科学家认为通过研究这些基因突变可帮助理解睡眠调节机制 [2] - 天生短睡眠现象可能与进化选择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