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城投公司融资
icon
搜索文档
鲁政委:地方化债收尾战该如何攻坚?
搜狐财经· 2025-08-12 16:05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2][6] - 财政部年内两次通报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典型案例,8月通报案例涉及新增隐债金额创历次新高 [2][6] - 截至2025年6月末,置换债券已发行1.8万亿元(占全年额度90%),使用1.44万亿元 [5] 省级统筹化债机制 - 省级统筹可解决市县分化问题:2024年半数以上省份土地出让金对债务利息覆盖倍数超1倍,所有省份该指标均超0.5倍 [3] - 省级统筹三路径:分配化债资源(如调整专项债用途至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协调金融支持(优化平台债务结构)、担保市县级发债(统借统还/省级增信) [3][7][8] - 全国人大批准2024-2026年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2024-2028年每年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用于化债 [7] 公开市场债券优势 - 城投债利率显著低于贷款:2025年8月AAA/AA+/AA级3年期城投债收益率仅1.85%/1.90%/2.00%,低于1年期LPR(3.00%)和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26%) [4][9] - 债券可无限次滚续:监管支持借新还旧,贷款重组则触发风险分类下调(次级类+观察期重置) [4][10] - 部分退出平台名单的城投公司可用债券募集资金偿还非标等高息债务 [4][10] 评级管理对化债影响 - 外部评级下调会触发金融工具减值计提,且财务指标恶化将导致银行风险权重从75%升至100% [12][13] - 评级下调主因:非标违约/商票逾期(占38%)、对外担保代偿风险(占24%)、重大资产划转(占18%) [14] - 建议城投公司优化债券期限结构,减少短期/私募品种,重大资产重组时提前与评级机构沟通 [14]
央行推动自贸离岸债发展,或部分缓解城投融资约束
华夏时报· 2025-06-19 03:05
央行支持发展自贸离岸债 -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重点提及发展自贸离岸债,遵循"两头在外"原则和国际规则标准,拓宽"走出去"企业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 [2][3] - 自贸离岸债又称"明珠债",是面向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已开立自由贸易账户的区内及境外机构投资者发行的债券品种,发行人可为境内、自贸区内及境外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发行币种包括人民币和外币,是一种兼具传统离岸融资债券和在岸融资债券特点的创新金融工具 [3] - 上海自贸区2016年首发30亿元3年期地方政府债券,标志着自贸区债券市场诞生,但随后市场沉寂,2019年实现企业债首发,2022年发行规模首破百亿元,2023年发行火热,截至6月中旬发行规模超2022年全年的两倍,其中城投占比达77% [3] 自贸离岸债的市场发展与监管变化 - 2023年下半年监管趋严,严格限制城投类发行主体,自贸离岸债发行主体回归自贸区内企业及外资企业,2023年5月监管窗口指导要求银行只能投向自贸区内企业及境外企业发行的自贸债,不得投资自贸区外企业如城投,导致新增发行大幅减少 [4] - 2024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达16124亿元峰值,同比增长26%,2025年一季度发行规模超3780亿元,同比增长53.7% [5] - 2024年城投境外债发行规模超4000亿元,净融资额增至约16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25年一季度城投境外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48%,其中城投美元债发行量同比增速高达220% [7] 自贸离岸债对城投公司的影响 - 自贸离岸债为业务触达"一带一路"但受境内收紧及美元债发行难困扰的城投公司提供融资新选项,但需发行人拥有境外基建项目资产、能依托境外收入作为还款来源或属地自贸区配套完善 [6] - 2023年发改委"56号令"实施后,中资境外债发行由备案登记制升级为审核登记制,对外债资金用途、资金回流等监管强化,城投境外债发行量一度收缩,净融资接近零,部分城投转向发行规则和资金规定相对灵活的自贸区债券,但2023年5月后城投借道自贸区融资暂停 [6] - 城投境外债发行市场仍显示出较强韧性,2024年因境内融资渠道收紧叠加到期债务压力,城投境外债发行规模同比回升以弥补境内资金缺口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