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在地化
icon
搜索文档
双安商场归来 老百货改造的场景革新
北京商报· 2025-08-10 16:34
核心观点 - 传统百货改造从空间场景革新、品牌业态调整、文化情感融合等多维度实现转型升级 聚焦体验式消费和社区化运营 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变化 [1][4][9] 空间场景革新 - 双安商场改造70%商业面积 外立面采用玻璃与陶板组合提升通透性 五层餐饮区增设落地景观位 顶层闲置屋顶转化为绿植萦绕的微度假社交空间[3] - 友谊商店新增"友谊花园"营造日咖夜酒氛围 北京市百货大楼负二层推出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和平菓局 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打造二次元主题空间[4] - 商务部文件强调推动零售业场景化改造 提升风貌特色和消费体验[5] - 燕莎友谊商城将融合使馆区多元文化与亮马河畔风情 贵友大厦从传统百货转型生活方式体验中心[6] 品牌业态调整 - 双安商场焕新升级170个品牌专柜 新进品牌占比40% 淘汰与定位不符品牌 强化餐饮及生活方式业态包括美容美发、健身、咖啡等[7] - 引入全国首店羲和小聚和羲囍 北京首店大碗湘肉汤泡饭和山石烘焙 海淀首店行运海鲜市集等 利用首店稀缺性撬动客流提升30%[7] - 品牌落位前需进行客群微分 以3公里为圆心划分核心家庭、银发社交、高校白领、宠物家庭四类画像并制定对应业态包[8] - 建议首店比例控制在20% 其余80%采用区域定制款差异化策略 将北京首店预算转为社区首店预算以降低谈判难度和缩短招商周期[8] 运营策略创新 - 弱化传统导购式服务 转向沉浸式互动体验如快闪活动取代传统促销[7] - 加强与街道合作举办市集、社区运动会、露天电影节等活动 将外广场与街区慢行系统打通 引入便民理发、老年大学教室等生活业态实现商业与公共服务混营[8] - 按照一刻钟生活圈思路制定业态配比 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比例建议为4:4:2 混合高频刚需与猎奇体验以提升到店频次[9] - 将20%-30%营业面积用于可移动快闪、艺术装置及IP展览并每月更换主题 引入社区客厅、邻里中心、夜间小酒馆等延长营业时间至23点后发展夜间经济[9] 文化情感融合 - VIP空间"U悦堂"拓展为300平方米集休息、妆造、社交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通过主题活动构建客群社交圈层增强黏性与忠诚度[4] - 改造需平衡历史记忆与创新需求 保留代表性建筑外观、内部装饰或老字号店铺 同时引入创新业态和服务吸引年轻消费者[11] - 建议保留原有建筑轮廓、经典扶梯、老广告牌等元素 用新容器装老故事如将30年历史照片做成裸眼3D影像在电梯厅播放[11] - 将会员体系活化 沉睡老会员卡升级为记忆卡可兑换限量复刻店庆纸袋、老海报等权益 每年进行一次微更新让怀旧成为可更新内容[12]
双安商场焕新 老百货改造的“商业密码”
北京商报· 2025-08-10 06:50
老百货改造趋势 - 传统百货从"商品堆砌"转向"场景革命",通过空间创新和体验重构吸引消费者,如双安商场70%商业面积完成改造,引入落地景观位和屋顶花园等社交空间[1][3] - 北京多个老百货改造项目以"空间创新"为核心逻辑,如友谊商店新增"友谊花园",北京市百货大楼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和平菓局",王府井喜悦购物中心推出二次元主题空间[4] - 商务部等七部门推动零售业"一店一策"改造,强调场景化改造和风貌特色提升,北京将迎来更多项目改造如燕莎友谊商城和贵友大厦的升级[5] 品牌与业态调整策略 - 双安商场完成170个品牌专柜焕新升级,新进品牌占比40%,聚焦餐饮和生活方式品牌,引入全国首店和区域首店带动客流提升30%[7] - 品牌落位需先进行"客群微分",按3公里半径划分核心家庭、银发社交等四类画像,建议首店比例控制在20%,其余80%做区域定制款差异化[8] - 业态配比建议零售、餐饮和生活服务按4:4:2布局,引入可移动快闪和艺术装置,延长营业时间至23:00后发展夜间经济[9] 文化传承与创新平衡 - 老百货改造进入深度体验和个性化服务阶段,需兼顾历史记忆与年轻化创新,如双安商场保留30年城市记忆形象同时增强通透性[10][11] - 建议保留代表性建筑元素和老字号店铺,用现代科技如裸眼3D展示历史照片,将会员体系升级为"记忆卡"提供怀旧权益[11] - 改造需平衡Z世代社交需求与传统口碑,通过"烟火气+品质感"组合匹配周边客群,如高校和科技公司人群的多元需求[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