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智能体
icon
搜索文档
A轮融资10亿后,「联影智能」发力多模态医疗智能体|项目报道
36氪· 2025-08-12 02:51
公司战略与融资进展 - 联影智能计划考虑独立上市[1] - 公司完成10亿元A轮融资 投资方包括易方达、上国投资管、上海联和等[1] - 融资将用于多模态技术拓展及大模型智能体、医院数智化业务系统研发升级[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推出12个产品平台、超100款AI应用 取得13张三类医疗器械证[1] - 15款AI应用通过美国FDA认证 31款获CE认证[1] - 产品覆盖全国4000余家医疗机构 涉及院级管理、影像诊断、手术治疗、病历书写等场景[1] - 自研"元智"医疗大模型 融合文本、影像、视觉、语音等多模态能力[2] - 开发放射智能体 可单次CT扫描自动识别73种胸部异常[2] - 采用Transformer加CNN模型突破单病种限制 实现疾病关联分析[2] - 其他智能体产品包括外科手术、介入医生、电子病历、客服及质控管理等[2] 商业化应用案例 - 武汉三甲医院引入AI后 DR全脊柱扫描检查量达5000余次(2024年2-12月)[3] - 浙江二甲乡镇医院引入冠脉AI后 血管类检查量破千例[4][5] - 科研平台收入主要来自腰部以上医院 临床产品覆盖三甲至县级医院[5] 行业发展趋势 - 各级医疗机构将"AI入院"纳入工作重点[1] - 医疗垂域大模型更适合处理院内复杂需求[1] - AI助力三甲医院开展特色检查项目(如脊柱侧弯筛查、心脏CMR)实现差异化竞争[3] - 基层医疗机构通过AI弥补软实力不足 在不新增设备情况下开展新检查项目[4][5] - 公司与上海科技大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合作开展脑科学AI研究项目[5]
蚂蚁AI健康管家AQ已接入269个专业医生智能体
财经网· 2025-07-28 23:03
公司动态 - AQ是蚂蚁集团于2025年6月26日正式发布的AI健康应用,前身为支付宝「AI健康管家」小程序,试运行10个月后推出独立App,累计服务超1亿用户 [1] - AQ近期上线苹果应用商店后24小时内攀升至医疗榜榜首,提供健康科普、报告解读、就诊咨询等超100项AI服务 [1] - AQ已接入269个医生智能体,其中80%为全国三甲医院顶尖专科团队或医生,首创连接智能硬件的院士智能体模式 [1][2] - 公司联合信通院发布首个《医疗健康行业智能体AI医生》标准体系,涵盖技术性能、隐私安全等4个关键方向 [1] - 公司推出首个连接智能硬件的专科智能体"Jack安心智能体",可结合华为手表、鱼跃血压计等设备数据为心脏瓣膜病患者提供服务 [2][3] - 公司发布医生智能体开放平台,提供开发管理工具帮助医生打造智能体 [3] 产品功能 - AQ能根据症状、地理位置等信息从近百万医生中匹配合适人选,展示医生主页包括临床擅长、患者评价等数据 [2] - 产品支持异地就医攻略制定,覆盖超5000家公立医院信息,包含挂号、交通、住宿等全流程服务 [2] - 医生智能体可辅助基层医生诊断,案例显示皮肤病诊断结果与村医判断一致,用药方案有效改善症状 [2] - "Jack安心智能体"提供心脏瓣膜病诊后管理服务,包括健康分析、异常预警、复查提醒等功能 [2][3] 行业合作 - 上海仁济医院是首个合作共建专科智能体的医院,泌尿系统疾病智能体涵盖98%常见病类别,8个月服务30万患者(占科室年门诊量55%) [3] - 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安团队开发专科智能体,利用AI技术分析血压、脉搏等数据实现24小时疾病管理 [2][3] 用户案例 - 江西村医使用AQ辅助诊断常见病,并通过平台学习最新医学知识,同时帮助老人进行慢病管理 [2] - 用户反馈希望推出方言版以服务偏远地区老人群体 [2]
医疗智能体,正火速蹿红
36氪· 2025-07-07 01:56
医疗智能体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从"百模大战"进入"千体之争"阶段,医疗大模型数量达近300个,智能体数量快速增长但难以精确统计[4] - 智能体与大模型形成"认知+行动"技术闭环,具备自主性、反应性、主动性及交互能力[2] - 医疗智能体应用覆盖院内服务、辅助诊疗、医院管理、医保等场景,以及院外健康管理、科研教学、药物研发等领域[3][4] 医疗智能体应用场景 - 院内场景包括智能导诊、影像检验辅助、手术规划、病历生成等,涉及惠每科技、金域医学、数坤科技等企业[4] - 院外场景涵盖AI家庭医生、心理咨询师、慢病管理等,布局企业包括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腾讯健康等[4] - 专科智能体快速崛起,如华西医院"睿兵Agent"聚焦消化领域,深圳大学华南医院推出腹痛诊疗智能体[8][9] 智能体拟人化发展 - 企业通过虚拟形象、专属名称强化情感连接,如紫荆智康42位AI医生配备专属形象和名字[5] - 京东健康推出"大为"AI医生、"小晶"营养师等角色,腾讯健康与华润三九合作打造"三舅"健康管家[6] - 数字分身技术应用广泛,支付宝"AI健康管家"、蚂蚁集团"AQ"APP覆盖近200个名医AI分身[7] 专科智能体发展现状 - 专科智能体实现定向进化,突破通用模型精度瓶颈,如中山医院放射智能体、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智能体等[9][10] - 专科智能体可沉淀顶级医疗机构经验并向基层输出,提升诊疗质量和效率[11] - 行业正在推进专科专病智能体标准研制,涵盖甲状腺癌、炎症性肠病等专病领域[15] 技术发展挑战 - 当前医疗智能体主要处于L1-L2级,真正达到L3级(具备行动能力)的极少[13][14] - 智能体需完成预训练、正式训练、续训练三轮训练才能成为真正助手,目前多数未完成正式训练[14] - 行业需要临床专家深度参与、规范标准制定以及大模型底座能力突破[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