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立法

搜索文档
南京以协同立法激活都市圈一体化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8-19 22:24
立法机制创新 - 2019年南京市人大牵头都市圈各市签订合作协议 构建立法全环节沟通协作框架 [1] - 依托都市圈人大常委会主任联席会议推进项目 南京作为牵头城市全程主导立法动议 起草与论证 [2] - 采用"小快灵+区域协同"立法模式 实现精准发力 [2] 跨域治理实践 - 2020年与镇江同步出台轨道交通管理决定 统一宁句轨交乘客行为规范与执法标准 [1] - 2022年联合镇江 马鞍山推出长江江豚保护决定 建立科研救助跨区域协作制度 [1] - 组织两省三地五级人大代表开展十小时沉浸式调研 推动生态保护立法跨省域协同 [1] 领域拓展与深化 - 立法领域从交通 生态延伸至文化遗产保护 2025年与镇江推进南朝陵墓石刻立法保护1500年历史遗产 [1] - 协同立法覆盖创新协同 产业分工 公共服务等区域发展关键领域 [1] - 题材开创全国先河 涉及轨道交通车厢 长江江豚 南朝石刻等立法事项 [2] 治理效能提升 - 以法治创新破除行政壁垒 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南京样本 [1] - 通过系统性集成与跨区域联动持续激活都市圈治理效能 [2] - 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支撑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目标 [1][2]
全国首个!长三角立法推动科创协同,一盘大棋来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8-01 12:24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 - 全国首个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协同立法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迈入法治化新阶段 [3][5] - 立法包含19条内容 确立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等基本原则 为跨区域科创活动提供制度保障 [7][8] - 开创区域协同立法新范例 打破行政壁垒 优化创新生态 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经验 [5][6] 长三角经济与科创发展现状 - 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9.1% 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51.8% 浙江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2% 安徽电子设备制造业增27.8% [4] - 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发展指数从2018年100分升至2024年170分 研发经费投入增幅达82.4% 年均增长12.8% [9]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6万家跃升至5.9万家 增幅达2.8倍 跨省企业合作已成常态 [7][9] 上海的核心引领作用 - 上海拥有密集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可提供智力支持与资金保障 [10] - 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技术研发方面领先 [10] - 将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输出、人才交流等方式辐射创新资源 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10] G60科创走廊进展 - 覆盖沪苏浙皖九城市 从1.0版迭代至3.0版 立法为其提供制度保障 [8][9] - 典型案例:上海保隆科技与安徽江淮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企业布局高度匹配走廊格局 [7]
护一江清水 做绿色文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日报· 2025-07-03 00:32
区域协同立法与执法 - 云贵川三省通过协同立法同步审议通过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现跨区域协同保护和联合执法[6] - 三省联合执法行动查获多起非法捕捞案件,包括高压电鱼案件,有效破解"上游保护下游污染"问题[6] - 四川探索环境资源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避免同案不同罚,提升保护效果[6] 司法保护创新 - 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成立,集中管辖四川省范围内环境资源案件,推进"全地域"司法保护[8][9] - 四川司法机关创新恢复性司法举措,判决补种林木超过27万株,增殖放流鱼类逾41949万尾[12] - 设立"恢复性司法执行替代修复基地"和"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司法保护实践基地",修复生态环境[12] 跨部门执法协作 - 宜宾建立跨部门执法协作机制,农业农村部门与公安部门协作破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非法捕捞团伙[10][11] - 组织退捕渔民组成巡护队,加大打击非法捕捞力度,长江宜宾段鱼类种群从48种增至92种[11] 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 - 宜宾发展"以竹代塑"产业,通过地方立法保障产业发展,吸引10余家企业投资建厂[15][16] - 竹浆纸一体化制造、竹浆一次性餐具制造、竹原纤维汽车内饰材料制造等产业集聚成势[16] - 企业利用净化废水建设临江湿地公园,实现"变废为美",提升竞争力[13] 水质治理与经济效益 - 锦江流域水质优良率从69%提升至100%,黄龙溪断面水质连续60个月保持在Ⅲ类及以上[17] - 水质改善带动旅游业发展,区域年游客量从不足200万增至600万,"水经济"促进餐饮、民宿等业态[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