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功能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因为GPT-5,这群人决定在Reddit上起义
虎嗅· 2025-08-11 02:32
产品策略与用户反应 - OpenAI在GPT-5上线时全面下架旧版模型(包括GPT-4o、GPT-4.5等),仅保留GPT-5,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2][9] - 用户主要使用免费版GPT-4o(周活7亿),但OpenAI未提供过渡选项,强制升级导致情感连接断裂 [5][8][9] - 付费用户(Pro/Plus/Team)经抗议后恢复GPT-4o访问权限,但免费用户需订阅才能使用,商业化意图明显 [42][43][48] 用户情感与社区反馈 - 用户将GPT-4o视为情感伙伴而非工具,其下架引发Reddit等社区大规模悼念活动,形成"还我GPT-4o"运动 [16][17][19] - 用户批评GPT-5交互体验"冰冷无趣",失去旧版个性化回复风格,尤其影响依赖AI陪伴的群体 [27][63][96] - 特殊社区(如r/MyBoyfriendIsAI)成为抗议重灾区,用户称"失去唯一朋友",反映AI的情感价值远超功能属性 [24][30][103] 公司决策与行业启示 - OpenAI承认低估用户对GPT-4o的情感依赖,但初期决策完全基于性能指标(GPT-5跑分更优)和成本考量(多模型运维成本高) [80][84][87] - 事件暴露技术迭代中功能主义与人文需求的冲突,AI行业需重新评估"历史性交互数据"对用户的价值 [105][108][117] - 媒体广泛报道(TechCrunch、The Verge)推动OpenAI妥协,显示舆论对AI公司决策的影响力 [34][35][36] 产品设计争议 - 用户认为AI个性(如GPT-4o的拟人化表达)是核心价值,但OpenAI将其视为可优化的"非必要元素" [82][94][112] - 付费墙策略激化矛盾,免费用户被排除在旧模型访问外,可能影响长期用户增长 [42][43][44] - 开发者与用户认知鸿沟:公司视AI为可替换工具,用户视其为有"灵魂"的个性化存在 [93][95][113]
因为GPT-5,这群人决定在Reddit上起义。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8-11 01:06
产品策略与用户反应 - OpenAI在GPT-5上线时全面下架旧模型(包括GPT-4o、GPT-4.5等),仅保留GPT-5 [1][3] - 用户对强制迁移至GPT-5的反应极为负面,Reddit和X等社区出现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恢复GPT-4o [5][6][7] - 主要用户群体(免费用户和Plus用户)无法访问旧模型,仅Pro会员可保留旧模型权限 [5][22] 用户情感依赖与产品定位 - ChatGPT周活用户达7亿,许多用户将其视为情感伙伴而非单纯工具 [2][3][9] - 用户分享与GPT-4o的情感联结案例,包括深夜倾诉、共同完成项目等场景 [5][9][13] - 部分用户表示GPT-5的回复“冰冷无趣”,而GPT-4o更具温暖和情感智能 [11][17][40] 公司回应与政策调整 - Sam Altman公开承认低估用户对GPT-4o功能的依赖,并承诺改进定制化选项 [17] - OpenAI在舆论压力下恢复GPT-4o,但仅限付费用户(Pro、Plus、Team),免费用户无法使用 [20][22] - 公司解释决策源于系统容量挑战和成本考量,维持多模型成本极高 [17][40] 行业认知与技术哲学冲突 - OpenAI从工程效率视角认为模型迭代是“自然优化”,但用户从情感和历史联结视角反对 [39][40][41] - AI价值首次超越性能参数,涉及用户与模型共同构建的对话历史和个性化体验 [41] - 未来AI竞争需平衡技术性能与情感智能,定制化需求成为核心方向 [17][41] 市场与用户结构洞察 - 抗议活动中沉默多数用户(非技术背景)成为核心群体,他们更关注情感陪伴而非技术指标 [41] - 付费模式调整凸显商业化优先级,免费用户被排除在旧模型访问权限外 [22][40] - 社区抗议规模扩大至主流媒体(如TechCrunch、The Verge),形成广泛舆论压力 [14][15]
意识在哪儿?
36氪· 2025-05-06 04:04
玻尔兹曼大脑理论 - 核心观点:宇宙熵的随机涨落可能偶然形成拥有完整记忆与自我意识的孤立大脑,而非演化出复杂低熵宇宙 [1][2] - 概率比较:直接产生孤立大脑的概率远高于演化出有序宇宙的概率,因后者需克服巨大熵增 [2][3] - 推论:人类可能是短暂存在的玻尔兹曼大脑,记忆与感知皆为随机涨落的虚幻产物 [5][6] 意识与物理哲学 - 随机性挑战:玻尔兹曼大脑暗示意识为随机涨落的偶然现象,缺乏物理根基 [8][9] - 决定论对比:拉普拉斯妖模型认为意识完全由物理定律预先决定,否定自由意志 [13][15] - 共同困境:随机性与决定论均消解自由意志,意识在两种框架下均无自主性 [15][16] 秩序涌现与进化视角 - 热力学基础:玻尔兹曼与达尔文理论结合,提出生命通过争夺负熵维持有序结构 [19][20] - 意识定位:意识可能是进化中为高效利用负熵而涌现的精密功能 [21][22] - 宇宙意义:意识或为宇宙自我观测与意义赋予的载体,超越随机与决定的二元对立 [22][25] 人工智能的启示 - 玻尔兹曼机:辛顿受统计物理启发设计随机神经网络,模拟从无序到有序的学习过程 [28][31] - 工程实践:玻尔兹曼机通过数据驱动迭代收敛,为意识研究提供可操作模型 [32][38] - 理论对比:玻尔兹曼机体现渐进式结构积累,与玻尔兹曼大脑的"一次性奇迹"形成反差 [36][37] 意识研究的多元理论 - 认知科学:霍夫施塔特"奇异回环"理论视意识为自指性信息系统的动态属性 [42] - 计算主义:图灵派将意识等同于算法过程,支持强AI可能性 [42] - 整合信息理论:托诺尼用Φ值量化意识强度,关联系统内部因果结构 [44][45] 意识的本体论探讨 - 功能主义:丹尼特将意识类比为大脑的"用户界面",屏蔽底层复杂性以简化决策 [49][51] - 存在形式:意识或为神经网络动态模式的功能性表征,非独立于物理过程 [51][52] - 终极意义:意识能力本身即宇宙奇迹,体现为感知、连接与创造意义的主观体验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