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搜索文档
沃土肥,五谷丰:新洋丰以匠心托起金色田野
中国经济网· 2025-09-23 22:02
国家农业政策与行业背景 - 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以保障粮食安全 [1] - 黑土地保护、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提升等政策举措为农业丰收奠定基础 [1] 公司研发能力与成果 - 研发"洋丰双控"小麦专用肥以解决土壤养分失衡、板结退化及极端天气影响问题 [2] - 公司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4] - 累计拥有200余件专利并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 [4] - 研究方向涵盖绿色缓控释肥料、土壤改良及农业污染防控等关键领域 [4] 生产技术体系与规模 - 拥有5亿吨磷矿资源和14座现代化生产基地 [9] - 产品矩阵涵盖磷酸一铵、专用复合肥等200多个细分品种 [9] - 复合肥产销量多年居行业首位产品销往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 [9] 农技服务与推广体系 - 构建"3+1"团队作业模式(三名推广人员+一名农化服务人员)形成产品+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13] - 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及观摩会10969场次覆盖超61万人次 [13] - 新建600余块高标准示范田及10000余块新型肥料推广示范田 [13] - 制定作物营养解决方案2000余份 [13] 实际应用成效 - 安徽盐渍化土壤经改良后小麦亩产提高200斤 [14] - 科学施肥使大蒜亩产从4000斤跃升至5600斤 [14]
提升养殖废弃物处理效率,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送技到浸潭
南方农村报· 2025-05-22 06:36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通过推广蚯蚓生态净化模式,提升清新区浸潭镇养殖废弃物处理效率,将粪污资源化率从75%提高到80.33% [14][15][20][21] - 蚯蚓处理技术相比传统堆肥具有显著优势:总氮去除率达75%,硫化氢与氨气排放降低80~90%,同时产出35%蚯蚓粪和2.5%蚯蚓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24][25] - 团队以白云农牧公司为试点,构建"养鸡—蚯蚓—有机肥种植"闭环体系,并通过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26][27] 行业现状 - 清新区浸潭镇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但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面临排放压力大、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9] - 当地已探索"养殖+种植"一体化路径,但关键环节仍需技术支持 [10][11] - 绿色发展转型需求迫切,现有粪污资源化率为75% [14][15] 技术方案 - 采用"种养循环+蚯蚓处理"为核心方案,具有操作简便、处理高效、产品增值三大优势 [20][21] - 蚯蚓处理实现高效脱氮除臭,总氮去除率75%,硫化氢与氨气排放降低80~90% [24] - 产出物中蚯蚓粪占比35%,蚯蚓蛋白占比2.5%,兼具经济与生态效益 [25] 实施进展 - 选择白云农牧公司作为示范点,建立完整闭环利用体系 [26] - 同步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一线人员操作能力 [27] - 计划通过"专家指导+试点示范"模式加快技术推广 [30] 未来规划 - 持续跟踪蚯蚓处理系统运行效果,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规范 [31] - 推动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助力绿色畜禽养殖发展 [32] - 目标是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方面形成示范效应 [32][33]